第二十二方——桂枝去芍药汤
太阳八十二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于桂枝方内去芍,余依前法。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
于桂枝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下后脉促,表邪未解,是宜桂枝。而益以胸满,则阳衰胃逆,浊气冲塞,去芍药之酸寒,以解表邪。若微恶寒者,则不止脾阳之虚,而肾阳亦败,加附子之辛温,以驱里寒也。
1 下后脉促,是表邪未解,内陷胸膈,里阴格拒,表里壅迫,所以脉促,而益以胸满者,是阳衰而胃逆也,去芍药之酸寒,以解表邪。桂枝,外能解表寒,内能升木陷,生姜,外能解表寒,内能降胃浊。去芍药之酸寒,不利阳衰之胃逆也。
此胸满者,是阳衰而胃逆,阴盛而下寒,浊气冲塞也。去芍药之酸寒,不利阳衰之胃逆也。胃为阳腑,而主下降,寒则不降。阳衰胃寒,即为胃逆冲塞,所以胸满。此胸满之理,观《金匮》胸痹短气篇则知。
2 误下之后,若微恶寒者,则不止脾阳之虚,而肾阳也败,加附子之辛温,以驱阴盛之里寒。
本条提纲也可以这么理解: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3 本条即是误下之后,阳衰而胃逆,阳衰而恶寒。上条是误下之后,阳格而上盛。此条提纲,即上条师解所谓,有中下之寒者,徐可议温。本条,有中寒者去芍药,有下寒者加附子。
4 此三方病理,从天上阳盛掉地下阴寒。本气之虚实不同,因为误下,而有阴阳偏见。
葛根芩连汤,误下伤中,阳格而上盛,(泻上阳以和下阴,双解表里)
桂枝去芍药汤,误下伤中,阳衰而胃逆(建中以解表,双解表里)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误下伤中,阳衰而阴盛(温下阴以和上阳,双解表里)
5 观看众医家注解第二方,给曲解成脉微恶寒,此是乱改。参考小本的《伤寒论》提纲,就是微恶寒。当以黄师提纲为主。
6 胸满:满,men(四声),音闷,通懑。胸满,即胸闷。“满”字,古有二音二义,水满读曰man(三声),气满读曰men(四声),因为胸为气海,所以,凡满字与胸部关联的时候,则应读men(四声),通“懑”。而腹部的胃肠道所在的部位,胃肠道是通行水谷的场所,所以满字和腹部相关联的时候,应当读man(三声)。(此也就上焦气化,不化则闷,下焦如渎,不泄则满的意思)摘自: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1感冒——胡希恕医案
张某,女,28岁,延庆农民,1967年8月3日初诊。由于心情不佳,疲劳受凉,出现感冒发热,服APC后,热退而胸闷、汗出、恶风、身微痛,口中和,不思饮,舌苔薄白,脉沉细,左寸浮。此为太阳表虚证未解,应与桂枝去芍药汤治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甘草6克。因家住山区,买药不方便,问知家中有桂皮,即将桂枝改用桂皮1小片(1~2克),甘草由东山坡自挖筷子粗约20厘米,又加生姜3大片、红枣4枚合为一剂煎服。结果:晚服一煎,眠中微汗出,诸症已。《解读张仲景医学》
论:胸闷,脉沉细者,此是阴盛下寒,上侵清阳也,胃寒上逆,肺气不降也。汗出恶风,身痛者,表不解也,桂枝生姜,解表而降浊也。所以胸闷,去芍药之酸寒。
2感冒胸闷——刘含堂医案
刘某某,男,18岁,学生。2003年11月21日初诊。5天前在课余时间因打篮球而汗出,脱去衣服,未及时穿衣,以致感受风寒。第二天,出现寒热等症状,前来就诊。现症:恶风寒,发热(体温38.5℃),无汗,胸闷,咳嗽,咯黏痰。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诊为感冒,证属风寒在肺卫,肺失宣降,内蕴痰热。治当祛风散寒,肃肺止咳,清热化痰。拟桂枝去芍药汤加味,处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栝蒌皮15克,桔梗6克,生姜10克,大枣6枚。水煎服。服3剂而愈。
按:本例为风寒感冒,风寒在肺卫,肺失宣降,内蕴痰热。治以桂枝去芍药汤加味,用桂枝、生姜散风寒,甘草、大枣健脾扶正,加杏仁、栝蒌皮、前胡、桔梗以肃肺止咳、清热化痰。《经方治病经验录》
论:无汗,脉浮紧,此是伤寒表实证。此胸闷者,不是阳衰阴盛之上逆,而是表闭肺逆之证,肺气内壅之满闷,此解表则已。此无汗,用桂枝汤,当加麻黄开表,有吐血之大忌。本案杏仁加的好,但无麻黄开皮毛孔窍。
3胸闷——刘渡舟医案
李某某,女,46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服药2剂后症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剂后,症状消除。
按语:胸闷或胸痛,是胸痹之主症,其病机主要是上焦心胸阳气虚弱而阴寒之气内盛,《金匿要略》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为胸为阳位似天空,心肺二脏居其内,营卫二气由此而得以宣发。如果胸阳不振,阴寒内凝,阳气不能布达而痹阻,心肺之气血不畅。所以,胸痹的临床表现,轻者胸中满闷,重者则见疼痛,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有较好疗效。《经方临证指南》《名医经方验案》
论:夜则阴盛而阳微,浊阴上侵清阳,胃寒不降,而肺气失敛,微阳不降,不得入阴,所以满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脉弦缓者,弦为阴盛而木郁,缓为土虚,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升清阳之脱陷,生姜温胃寒,降浊阴之逆冲。大枣,甘草,补中而培土也。
4胸痹——刘含堂医案
孙某某,男,61岁,退休工人。2001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平素嗜烟酒,6年前因感胸闷痛,遂到当地县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ST-T缺血性改变,诊为冠心病。平素服西药以控制病情,近5天来病情加重,服西药无明显疗效。现症:主症如上,形体偏胖,胸背部有寒凉感,口唇紫暗,腰以下不温,畏寒怕冷。舌淡暗,有紫斑,苔白而腻,脉沉弦细。诊为胸痹(冠心病),证属心肾阳虚,痰瘀阻滞。治当温补心肾之阳,涤痰化瘀。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冠心11号三方为一方,处方:桂枝12克,炮附片10克(先煎),炙甘草6克,瓜蒌皮15克,薤白15克,清半夏10克,丹参3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生姜10克,大枣6枚。水煎服,6剂。
二诊:胸闷、胸痛、畏寒等症状均消失,口唇转红润,舌转淡红,脉转弦缓。继以上药加量,改汤为散,每服10克,日服两次,嘱服3个月。药后来告,已无任何临床表现。心电图复查:心肌供血明显改善。1年后追访,病未复发。《经方治病经验录》
论:胸闷痛者,胸背凉感,腰以下不温,畏寒怕冷,脉沉弦细,此是肾阳之虚,阴盛内寒,浊阴上侵清阳也。清阳不降,所以胸膈壅塞,满闷痛痹也。附子温下焦之虚寒,桂枝疏木,升清阳之脱陷,生姜温胃寒以降浊阴,姜枣培土建中,则闷痛自止。
胸闷者,气壅也,胸痹者,壅塞不通,则见痹痛也。胸闷与胸痹,都是一回事,就是轻重之别。轻则满闷,重则痹痛,壅塞不通而内阻也。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阴盛上侵清阳,胸痹,温下焦之阳衰
瓜蒌薤白半夏汤————阴盛上侵清阳,胸痹,清上焦之败浊,
5胸痹——江尔逊医案
王某某,女,45岁。1985年1月15日初诊。多年来因居处闹市,常有失眠、多梦,白天精神不振。近月来,自觉动则心悸胸闷,甚则心前区闷痛。血液化验:胆固醇361.9mg%,心电图显示不完全左束支前半支阻滞。患者面白少华,呈倦容,时欠,自述除上述症状外,尚感身疼而不能指其处,卧则更为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两寸细弱。证属心胸阳虚,营卫不和,痰瘀阻络之胸痹证。拟温振胸阳,调和营卫,化痰逐瘀之剂,桂枝去芍药汤合瓜萎薤白半夏汤:桂枝9克,全瓜蒌15克、薤白15克、半夏12克、大枣15克、生姜10克、甘草6克。服一剂即胸痛消失,能远行而不觉心悸,两寸脉仍弱。原方去瓜蒌、薤白、半夏,加丹参30克,川芎6克,枣仁15克,连进5剂停药观察,一年多未再发。(江尔逊等.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55)《名医经方验案》
论:身疼为阴盛。面白少华,为木枯虚寒之象,时欠者,阳虚之证,阳气欲升而下陷也,阴阳相引之象。胸痹者,阴盛下寒,浊阴逆填,上侵清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