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 成
1 教学整体设计
1.1 立足快修岗位,重构教学模块
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对接汽车连锁快修店发展和岗位要求,以学生认知特点为依据,维修过程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图1)。
将课程内容整合为5个模块,层层递进,培养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每个模块都能呈现可视化的结果,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实时传输给学生,并融入工匠精神及劳动教育等思政教育元素,将岗位需求、技能大赛要求、技能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因此,本次教学内容展现了以实际工作案例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实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本次教学内容为模块5底盘维护,依据汽车快修连锁店的岗位需求,项目4制动片拆装与检测可划分为2个任务:探究制动片的拆装和制动片的检测。根据不同任务内容,注重从不同维度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养,培养适合岗位需求的技师。
1.2 学情分析
(1)知识和技能基础。根据学生前期学习情况调研、学习平台等教学数据分析,可知学生已经掌握了汽车底盘维护与保养基础知识,能够独立完成简单汽车底盘维护保养的操作,学生具备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但对整车维护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随后的课堂教学及课后练习中巩固提升。
(2)认知与实践能力。通过对近三年学习平台的数据、阶段性测试及期末考试成绩等情况的分析可知,学生知识技能基础扎实,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较强。但诊断分析能力、安全规范和质量意识较弱,这些均为教学难点。在汽车底盘维护实践操作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安全规范操作等品质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3)学习特点。通过学习风格测试发现,班级学生学习活跃型和视觉型的学习风格占比高。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态度认真积极,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方向较为明确,技能能力已经初具规模。
1.3 确定教学目标
按岗位工作内容、学情特点和课标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做到以岗定课,岗课对接;将“1+X”证书融入课程标准,做到课证融合;将各类技能竞赛融入课程内容,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图2)。
1.4 制定教学策略
(1)岗课对接、赛证融合,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基于汽车快修连锁店真实的维修案例,对接快修岗位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结合“1+X”汽车维修工证书考核要求。将汽车底盘维护整合重构成典型任务。任务设计从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反复练习提升,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2)深入挖掘、系统设计,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对接汽车快修维修岗位能力要求,将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等思政“微”要点落实到教学全过程;例如:结合汽车轮胎检测与选用任务的教学内容,深挖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客户保养车辆的过程中严谨、细致、耐心等职业“微”素养贯穿教学过程,使顾客放心和满意。在给顾客车辆制动片检测的过程中,将职业规范、安全意识、8S要求等技能“微”行为铭记于心。各项目课程思政培养目标重点突出且相互交融,最终架构起“三微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力争做到“手里有技术,眼里有真情”。
(3)综合使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综合运用动画、视频及微课等资源,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有效利用视频直播,将教师操作过程全方位反馈在授课屏幕上,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每个操作细节,有效化解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技能操作无法实时监控等教学难题,实现教学内容“三转化”:抽象→具象化,复杂→简单化,难见→可视化,优化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开发活页式任务工单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与校企深度合作,探究企业所需岗位要求,以真实的维修案例引导学生的能力培养,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学生。
2 教学实施过程
2.1 “教师+技师”双指导,打造双师共育课堂
学校教师对标企业技师,学校教室对标企业车间,学校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对标企业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以学校课堂和企业现场为轴线,构建“教师+技师”的专业课堂,实现“双师共育,双轴同转”,让理论与实践双向融通,促进学生能力的成长。
2.2 “三阶三融六步骤”教学模式,突破重难点
基于汽车底盘维护特色,结合汽车连锁店发展的现状,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按照立德树人要求,教学过程设计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紧密联系真实的维护保养案例和社会实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基于真实维修案例,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形成基于维修过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课堂。本模块教学内容采用“三阶三融六步骤”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分为:准备阶段、探究阶段和总结阶段。根据整车维护的具体任务要求可以将“三阶”细化为六个步骤,分别为:预习导航、情景导入、探索新知、巩固应用、总结评价和拓展提升。将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汽车岗位要求、技能大赛标准和“1+X”证书标准。
(1)课前预习导航。教师发布课前任务、分析学情、预判分组;学生完成测试、记录疑问、分析任务、线上交流。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课前测试成绩,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二次备课。
(2)课中探索新知。综合利用微视频及仿真软件等各种资源,例如,在制动液的更换任务中,可以利用仿真软件使抽象难懂的结构可视化和动态化,突破知识的难点。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和探究解决方案,从而掌握更换制动液的注意事项和步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课后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发布练习和拓展任务。学生完成练习,并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利用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同时,学生将完成的练习任务工单发给企业导师,并根据企业导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帮助学生较早适应汽车维修岗位,并用岗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2.3 强化过程性评价,增强增值性评价
本次教学内容是实训课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实践操作,因此采用了“过程+增值”双评价体系。“234”过程性评价是指从“2个方法、3个角度、4个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其中“2个方法”是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线上利用学习平台进行评价,线下采用评价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价;“3个角度”是指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全过程评价;“4个方面”是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顾客评价穿插于学生学习始终。“10”增值性评价是指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素养发展等10个维度出发,多角度进行评价,从而达到量化学生成长增量,素质提升可评可测,教师做到针对性调整。整个评价体系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努力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践行“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学理念。
3 实施成效
3.1 知识入脑,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通过汽车底盘维护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汽车底盘维护保养的原理、检测方法等有了全面的了解,三维目标高效达成。通过数据对比,学生在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
3.2 技能入心,职业素养明显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学习,加强对汽修岗位的了解与认同,树立职业荣誉感。在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用核心资源,如三维虚拟仿真软件,“234”过程性评价和“10”增值性评价,对接汽车维修产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使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有了很大提升,职业素养明显提升。
3.3 维护入情,客户服务成效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真实维修案例为导向,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客户,手里有技术,眼里有真情,从而使顾客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4 教学特色创新
4.1 借助“三阶三融六步骤”教学模式,打造深度课堂
以学生为本,结合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采用“三阶三融六步骤”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相长,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4.2 构建“三微一体”育人体系,打造温度课堂
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系统梳理汽修行业的思政教育元素,在不同项目中融入精益求精、安全规范、智能制造、劳动教育、美育等思政教育理念。采用“三微一体”育人体系,解决了实训课程中思政融入较死板的难点,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必备的职业规范、职业安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到具体的项目和任务中。各项目课程思政培养目标重点突出且相互交融,最终架构起本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图3),从而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4.3 双评价体系,打造高校课堂
本模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汽车底盘维护保养的典型案例,对学生采用“234”过程性评价与“10”增值性评价体系,可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调整,调整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从而打造高校的课堂。
5 教学反思
尽管教师努力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堂,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汽修行业呈专项化细分的发展特点,且不同品牌不同车系的结构特性、维护保养难易程度不同,无法做到让教学内容与当前最新技术实时同步。后期我们将积极引进企业专家加入课程团队,进一步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融合性,对接汽车维修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协同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