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承六,程卫星
职业技能大赛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15届,2023年3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规划(2023—2027年)》(教职成厅函〔2023〕13号),新的技能大赛赛项设置、竞赛规程、竞赛考核标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赛始终紧跟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技能竞赛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以汽车维修行业典型工作场景为背景设置大赛标准。通过竞赛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成效、通过竞赛为专业确定更高的专业技能标准、树立专业技能培养的标杆。中等职业学校身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第一线,应当在技能大赛标准下积极推动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达到适应未来岗位能力的要求,培养适应汽车维修行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01|依据大赛赛项标准,构建
“课赛融合”的课程标准体系
随着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强,学校要根据技能大赛考核标准,构建“三对接”的“课赛融合”的课程标准体系,即将赛项内容与专业核心知识点对接,将考核点与专业核心能力对接,将各类技能大赛竞赛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对接。
1.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中职汽车类赛项设置为: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维修、汽车车身修复与美容等三个赛项,每个项目又由3个~4个模块组成。要培养一名从零基础开始的参赛选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从一年级就得开始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从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开课安排看,部分核心课程都会在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才开设,跟不上备赛的需要,因此就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如汽车文化、汽车结构、汽车维护与保养等。到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就要根据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赛项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分班开设不同专业方向的班级,并开设与大赛考核内容对应的核心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班教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课余时间,在指导教师辅导下对核心课程进行深入学习研究,从而提高相应的专业职能,确保具备参加相应竞赛方向的理论基础。另外,根据技能比赛难易程度,划分人才培养的初中高阶段,进行递进式技能人才培养,实施赛项项目负责制,进行“1+X,易+难”组合,灵活配置团队成员,健全技能选手培养保障体系。
1.2 完善“课赛融合”的实践课程
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实践课程设置。学校要以大赛为引领,以技能大赛竞赛规程、技术文件为核心,按竞赛模块标准开设实践课程,持续挖掘整理竞赛模块所包含的技能点,优化实操手册、讲义、视频和音频等学习资源,满足实操和竞赛需要。以中职组汽车维修赛项为例:竞赛内容设置3个赛项模块,分别为服务接待作业模块、维护与底盘拆装检修模块、发动机拆装检修模块。对应竞赛项目的设置来规划课程设置,就应把汽车服务接待、汽车维护、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修、汽车底盘拆装与检修、汽车简单故障诊断作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准备大赛做支撑。
1.3 整合处理教材内容
为确保满足大赛考核中应知应会的要求,要对教材进行处理。依据大赛操作规范要求,把考核点细化成逐个任务。如汽车维修赛项中的发动机拆装检修模块。该模块对应的核心教材是《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修》,主要考核的是售后服务企业中维修工的岗位技能,包括发动机测试和拆装、发动机电气系统的检查、简单故障的诊断与处理等。因此,要把这些考核要点从《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修》教材的相应章节中梳理出来,对照标准,制成任务式工单,用于对标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达到参赛要求,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课标要求。
02|依据赛项考核点及评分标准,
打造“课赛融合”的教学机制
技能大赛依据国家标准和相关维修手册资料制定了量化考核评分标准,对每个赛项分别采用百分制进行了量化,对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赋分,是对参赛选手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也是对教学改革成果的一种综合体现。
2.1 依据技能大赛评分标准,严格教学规范
赛项的设置与评分的标准均依据相应的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文件。中职汽车维修赛项设置的依据是:机动车检测工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编码4-08-05-05)、客户服务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编码:4-07-02-03)、国家标准《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T 18344)和比赛发动机维修手册等相关资料。在汽车维修赛项规程中对每个赛况模块都有明确技术规范,并对设备使用与操作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而,我们在组织教学与备赛训练中要始终对照标准,严抓细训、精益求精,提高备赛的起点,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2 以竞赛项目为载体,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
依据竞赛模块标准,充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完善课程系统,优化实训操作流程,合理利用视频和音频等学习资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满足于日常的教学又服务于技能大赛的需要。推行以竞赛项目为载体的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开展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课赛结合的评价机制,组织技能大赛典型人物分享交流,设立行业讲堂、企业课堂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如:发动机拆装检修模块赛项,根据竞赛规程中列出的流程,结合对应的核心教材《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修》中相应章节中梳理出以下13个工作任务。具体为:起动发动机确认发动机故障现象→读取发动机电气故障→排除发动机电气故障→检测发动机机械类故障→排除发动机机械类故障→起动车辆测量缸压→测量气缸漏气量→拆卸发动机附件→分解发动机主体→测量判断故障部位→安装发动机主体→安装发动机附件→试运行发动机。
在教学组织中,做好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充分结合技能大赛赛项内容、知识点、评分点、核心能力考核点,逐一对标实施考核。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授课步骤计划,依据模块评分标准,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从而使教学、实训更具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2.3 训赛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依据真实生产过程任务要求和企业生产现实需要,通过优化赛项设置,结合国家职业标准,重点检验和培养选手的职业素养、理论功底、实操能力。如维护与底盘拆装检修模块,就重点考察检验选手对车辆维护、底盘拆装、故障检修、安全、专业技能、工具设备使用、资料信息查询、数据判断分析等8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因此,要认真研读竞赛规程、准确把握技术文件核心,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任务工单,以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具备行业特质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短板,赛后在学习中针对性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学校通过大赛横向比较,在理论教学基础上,查找技能训练薄弱环节,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03|依据竞赛场地标准和技术
平台标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3.1 完善标准化实训场地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汽车维修国家标准并结合技能大赛的要求,建设一体化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和汽车服务接待三个独立赛位(教室),将汽车部件或者整车、检测设备和工具、教学设备和设施合理布置,为任务式、项目式教学提供理实一体的教学场所,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把教学活动与真实职业岗位生产任务结合,体现真实性和生产性,同时要考虑满足课堂教学与满足备赛要求。
3.2 及时更新完善技术平台的建设
技能大赛赛项的调整,更加贴近了真实的生产岗位,核心的考核要点必须有相应技术平台才能得以实施。如:汽车服务管理平台(操作软件)、发动机翻转架与起动试验一体化平台、汽车维护和底盘拆装检修平台。如实训平台的建设跟不上,那在日常教学、实训操作和选手备赛中将无法正常地进行。因此,要及时做好预算补充,争取学校资金支持,确保能够正常的教学与备赛。
3.3 加强管理确保正常运行
要严格按照7 S操作,特别是对汽车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和一些精密的测量仪器的使用要加强规范使用培训。实训室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建立实训环节奖惩机制,逐步约束学生的自由散漫的行为,推动汽车专业实训活动的正常开展进程。规范言行,统一着装,注重安全防护,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建立监督机制,促使实训企业化管理模式的顺利落实,强化企业化管理效果、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汽车维修实训室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兼具机遇和挑战,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获得了诸多职业院校师生的认可,对职业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推进具有长远意义。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知识点与考核标准,全面提升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中赛、赛中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培育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了行业竞争力,是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