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主题教育背景下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机制研究

文摘   2024-09-06 17:00   江苏  


作者:陈丽霞


岗位实习是高校“工学结合、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党员“在校生”身份向“企业职工”转换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预备党员培养发展的关键阶段。目前,由于学校管理不便、校企党建合作不足、学生党员实习地点分散等导致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面临着“学校难监管,企业无人管”的客观实际,成为多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着学生党员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如何加强岗位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决的难题。

1 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特点分析

多数岗位实习学生党员为预备党员。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实行的“2+1”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决定了参加岗位实习的学生党员多数为预备党员。“00”后大学生,成长于物质富足、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他们入党时间短,党性意识薄弱,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章认知较为肤浅。实习地域分散,实习企业种类繁多,使得高校基层党组织较难实现岗位实习学生党员和在校学生党员的统一管理,岗位实习学生党员一旦脱离了学校的监督管理,思想上长期处于空档期,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差,很容易产生组织纪律性低、组织观念淡薄等不良现象。

学生党员在岗位实习期间,虽然已经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了,但其组织关系、学籍、档案等仍在学校,拥有“学校人”和“企业人”的双重身份。企业主观上认为没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考察培养,仅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把精力放在学生党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上。且多数企业在党组织建设方面存在人员配备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党建工作不重视的现象。学校和企业之间有关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职责的模糊界定,很容易导致岗位实习学生党员出现思想滑坡状态,影响学生党员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


岗位实习学生党员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1)难跟踪,组织管理缺失。以我校汽车学院21级35名汽车专业岗位实习学生党员为研究对象,统计得出学生党员岗位实习单位性质,如图1所示。

学生党员实习单位所属区域统计,见表1所列。

分析图1和表1数据可知,学生岗位实习单位性质各异,多以企业为主,尤其是选择民办企业的学生比例高达76.74%。学生岗位实习的工作单位不只局限于学校所在省市,在同一省市实习的学生党员实习地点的分布也较为广而散。学生党员岗位实习单位多、区域分散、实习时间长的特点,和企业排班时间、实习工作性质的差异,大大降低了学生党员接收党组织消息的时效性,使得学校基层党组织管理人员较难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党内政治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受阻。此外,实习单位党组织不健全、党建工作开展较少、党建活动服务保障欠缺等造成企业对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关注不够,使学生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以上两方面组织管理的缺失,使得学生党员的跟踪教育管理难度增大,出现“活动通知难下达,组织生活难参加”的局面。

(2)难教育,党员意识薄弱。岗位实习是学生党员党性思维与意识培养的黄金期。但岗位实习学生党员多被安排在企业一线工作,学习时间减少,作息时间不规律等导致其不能较好地平衡工作与学习带来的压力。企业更是将主要精力放在锻炼学生岗位技能上,较少关注甚至是零关注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员长时间缺失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逐渐脱离了学校正常有序的党组织教育环境,接受党性锻炼和教育的机会减少,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较难提升,势必出现不积极参加党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相关活动的现象。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对学生实习企业的党建工作水平及校企党建联动育人机制研究较少,导致学生党员实习期间的党员先进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组织生活等不能实现制度化管理和常态化发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连续性难以保障,导致学生党员党性意识观念逐渐淡化。

(3)难考察,党员质量不高。岗位实习学生党员长期分散在校外多个地方,由于工作时间、地域等限制,他们与党组织的联系不再和在校学习时一样密切,传统的党员发展考察工作无法实施。学校受党建专职工作人员数量的限制,加上企业情况复杂、工作单位分散等,很多基层党务工作人员对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党建工作人员也受限于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不高、业务不熟练、自身工作内容繁多等原因不能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实时沟通,无法及时到各个实习单位开展学生党员培养考察工作,使得党组织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难以对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的表现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察,导致培养考察环节形式化、虚化。同时,企业党建工作往往让位于业务工作,对学生党员的考察多以业务能力为主,思想政治表现为辅,弱化了学生党员在实习中体现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模范作用等,降低了党员发展质量。


主题教育背景下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机制研究

(1)坚持“三结合”原则,创新校企联合教育管理机制。坚持业务锻炼与党性教育相结合。在岗位实习学生党员业务学习与党性历练的关键时期,校企双方要健全《岗位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明确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的学习任务,积极引导其在岗位业务实践中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创新学生党员业务锻炼与党性教育融合方式,将岗位具体工作内容与党章党纪党规、革命传统、形势与政策相结合开展党性教育,用党性教育提升业务技能,以岗位业务建功阐释党员先进性。

(2)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参与相结合。学生党员目标管理的实质就是将企业优秀员工和学校合格党员的条件列入具体的岗位实践要求中。提升校企双方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意识,在学生党员的具体岗位实践中重视过程教育,坚持管“一时”又管“一贯”,全过程参与指导管理,在激发学生党员动力督促达成目标任务的同时,传递思想政治压力规避其功利思想意识的产生。

(3)坚持监测评估与诊断改进相结合。校企双方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智慧化监测评估平台,将技能服务指标和党性教育要求细化、可视化形成质量控制点,构建监测评估考核管理体系;实行学生支部书记、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老师、企业岗位负责人共同教育考察制度,对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预警提醒,提出改进措施,规范学生党员意识行为。

(4)探索“三元”指导机制,开展“党建+N”建设活动。探索“考察员、指导员、联络员”为一体的“三元”指导培养机制。明确入党介绍人作为“考察员”所担负的培养考察责任,制定培养考察计划。专业教师党员作为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的“指导员”,在指导学生解决岗位实习问题和专业问题的同时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指导教师作为社会与学校之间“联络员”,要注重学生党员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管齐下,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之外,积极关注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党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党员综合素质。

针对岗位实习学生党员培养发展难教育问题,创新“线上党支部(小组)+党员”工作方式,开展“党建+N”活动。一是开展“党建+专业指导”。充分发挥校内教师党员、企业职工党员政治素质硬、威信高的特点组建线上指导团队,在学生党员专业课程学习、实践技能锻炼中融入主题教育内容,校企联合开发“主题教育专题课程思政”精品课。二是开展“党建+就业指导”。实习前,召开组织生活会与就业宣讲会,宣讲企业实习政策、登记学生岗位需求等帮助学生党员解决“择业难”的问题;实习中,建立线上党小组就业服务平台,在帮助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规范学生党员组织生活。三是开展“党建+职业道德养成”。通过举办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将时代楷模的奋斗精神、大国工匠的劳模精神融入学生党员职业生涯,提升其服务奉献意识,促进学生党员职业道德的养成。

(5)搭建“四级”对话平台,构建考核成果互认模式。以岗位实习学生党员为中心,搭建校企“四级”对话交流平台,即校内指导教师对话企业指导教师(师傅)、学院辅导员对话企业项目小组管理人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对话企业项目党支部书记、学院党总支书记对话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压实具体工作责任,利用“互联网+融媒体”技术,实施层级反馈的网格化沟通管理机制。适时掌握学生动态,有效有序跟踪、解决发现的问题;以学生党员成长记录表、个性化培养档案等双向反馈评价情况,共同解决好学生党员培养考察难的问题。

想要达成学生党员党性培养和业务锻炼“1+1>2”的效果,校企双方要相向发力、系统推进构建考核成果互认模式。从岗位实习学生党员的工作态度、职业素质、实习表现、服务群众等方面设置考核指标;采用个人自评、党小组评议、群众测评、校企党组织联评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评估学生党员教育成效。学校可将企业的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党员岗位实习成绩评定、党员转正、毕业生推优的重要依据;企业也可将学校的考核结果作为企业合格员工的具体评选指标,校企共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成果互认模式,形成监督压力叠加效应,确保学生党员接受不同层面的历练和考验,达到学生党员技术技能和党性教育同提升、共促进的目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