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贺鲲,李洪群,沈宏生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正确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和学会劳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020年7月,教育部针对大中小学如何实施劳动教育的问题专门发布了指导纲要,纲要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受教育对象分别阐述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教什么。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重点在于结合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建设中,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其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其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而专业课程是专业教育的载体,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使专业教师能在专业课教学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和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1 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分析
我院的劳动教育开展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开设劳动教育公共课,属于通识教育课程。在实践层面,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中提出注重实践的原则,进行沉浸式劳动教育,设立五类劳作实践岗,通过劳动实践岗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等。包括校园文明服务岗,在阅览室,学生公寓,教室等场所进行清洁整理;专业技术服务岗,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深入社区,敬老院等开展电子产品检测、维修和保养等;绿色生态服务岗,参与垃圾分类和垃圾清洁等;礼仪示范服务岗,为赛事承办,研讨会议等提供活动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岗,假期开展家务劳动。同时,学院还定期开展“最美劳动实践者”评选活动,弘扬劳动精神,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投身劳动实践,热爱劳动。
然而,上述劳动教育属于通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样也能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低碳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汽车智能网联技术逐渐成为热门,很多院校都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但将劳动教育与课程相结合的研究较少。综上所述,本文选取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汽车智能与网联为载体,研究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培养劳动素养高的新时代汽车技术高技能人才。
2 专业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2.1 结合课程思政发掘劳动元素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劳动教育正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部分,二者存在紧密联系,具有一致性,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正是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体现。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包括理论,也包括实践,劳动教育相关的理论教学除了集中在劳动教育公共课中,还可以结合课程思政,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元素,将劳动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锻炼其劳动能力,培养其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提高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团结合作意识等。
在实践过程中,结合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开展。校内方面,主要通过专业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劳动要素。汽车智能与网联课程中部分学习项目体现的劳动要素见表1所列,通过挖掘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典型劳动人物,加深学生对劳动内涵的理解。
在校外方面,深化校企合作机制,邀请企业劳模工匠进校园,聘请劳模工匠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在课堂中,充分围绕爱岗敬业、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安全等劳动要素讲述自身的故事,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提高学生的劳动质量。
2.2 多维度开展劳动实践项目
(1)开展助教助研实践。在研究生教育中,通常会设立“三助”岗位,即助研、助教和助管,但在职业教育中,并没有形成类似的制度。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入助教助研制度。在助研方面,由于汽车智能与网联课程涉及较多新技术,现有的实训平台无法完全满足实训需求,需要自主开发一些定制化的实训设备,例如,开发实训车平台超声波雷达的可视化界面,便于直观演示,方便教学。在开发过程中组织学生成立劳动创新小组,辅助完成实训设备的开发制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这属于生产性劳动教育,具有脑力劳动教育的特点。
在助教方面,让学生承担一些简单的助教任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的体现。助教岗位具有一定专业性,因此具有脑力劳动属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定期开展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布置课堂任务,每个劳动小组选择相应的教学任务,组员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在课堂教学中,为其他学生展示汇报,讲解答疑。让学生参与到这种劳动实践中,按照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质量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助教实践任务,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调研,视觉传感器的应用场景调研,视觉传感器标定板制作讲解,超声波雷达测距系统制作讲解,市场主流驾驶辅助系统调研等。
(2)实训室5S管理。汽车智能与网联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在相应的实训室进行。实训室的日常5S管理工作具有体力劳动教育的属性,笔者也将其纳入专业课程劳动教育中,使脑力劳动教育和体力劳动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实训室日常5S管理值日表,以劳动小组为单位按照值日表开展实训室的5S工作,负责实训室物品整理、垃圾清扫、环境清洁等,从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质量等3个方面进行评价。实训室5S管理是一项长期劳动实践任务,汽车智能与网联课程学时数为64课时,每个劳动小组在一学期中的参与次数为2次~4次,因此开展期中考评,通过反馈机制,使得每个小组在后半学期劳动过程中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质量。
(3)实训设备维护。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频繁使用实训设备,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或安全隐患,将会影响到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可以将实训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布置给学生,结合劳动教育目标和专业课课程标准等,制定合适的设备维护项目清单,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该过程注重手脑并用,具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属性,旨在维护好实训设备,确保教学正常开展。
汽车智能与网联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智能车实训平台,智能车实训车平台维护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最全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安排学生参与到智能车实训平台的维护保养中,保养项目包括整车平台维护、关键智能传感器的维护和安全操作三个方面。在整车平台维护方面,涉及到实训车电池电量读取等维护任务;在传感器维护方面,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上位机软件的操作方法来查看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图像信息等。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劳动安全意识,将学生维护作业前是否正确穿戴好防护手套、护目镜、工作服等记入劳动表现评价中,旨在提高学生的劳动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
智能网联实训车平台的维护周期设定为一周,每个劳动小组在一学期中的参与次数约为3次,通过这样反复练习,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
(4)劳动心得汇报。为了使整个劳动教育形成闭环反馈机制,开展劳动心得交流和劳动表现评比是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劳动小组分工协作,整理和收集组内平时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素材,利用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身在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质量等方面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
2.3 制定劳动表现评价方案
开展相关劳动实践项目后,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劳动表现,对其进行过程监测与评价,形成闭环反馈机制,使得各劳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以便于学生能根据反馈评价,认识自身的不足,逐渐提高自己的劳动表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程劳动表现评价方案具有“四横三纵”的基本架构,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多元化评价,将抽象的劳动表现具体化。其中,“四横”表示助教经历、实训室5S管理、实训设备维护和劳动心得汇报四个评价项目,而“三纵”则表示从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和劳动质量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劳动意识主要指学生承担劳动任务的主动性,劳动态度主要指学生在进行劳动实践时是否认真负责,劳动质量主要指学生劳动实践的成果,反映其劳动能力。最终,学生的劳动表现评价结果将融入该专业课程的期末综合评价体系中,进一步丰富了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3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教育属性,专业课程教育则是专业教育的载体,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同时,劳动本身就带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要明确具体的劳动实践项目,制定合理的反馈评价机制,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从而达到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