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培方案】高职院校“3321”五微五进实践育人模式

文摘   2024-09-27 17:00   江苏  


作者:石大可



-01-


“3321”五微五进

实践育人模式的提出

为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顺应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新业态,我校信息技术学院遵循“产教融合、岗位引领”的理念,依托专业集群,整合优质资源,通过“3321”五微五进实践育人模式,即将主要的育人工作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三个课堂和知识筑基、专长发展、社会融合“三步走”,课程育人和思政育人双线引导实现立德树人的主目标;通过微课堂、微生活、微实践、微论坛、微榜样“五微五进”精准育人战略,从实际需求出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产业链中的资源需求、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实现产业链与教学育人的全面融合;融合“知识+技能+素养”的专业链、课程链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链;由“校内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的创新教学团队,培养多样化人才、打造提升学生知识技术应用能力、传承技术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链;构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融合的“共建共享共赢”价值链,打造一流的五链集成资源,如图1所示。



-02-


“3321”五微五进

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为构建五微五进实践育人模式,学院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将主要的育人工作通过三课堂和三步走战略进行构建。在第一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在学院开设的课程内组织教学并进行创新创业引导,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源泉,将联想创新、发散创新、头脑风暴635法则、六顶思考帽讨论方式等方法融入创新教育,培养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并且创造价值的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意识;在第二课堂教师通过运用课堂外的文体、美育、科技、专业知识等实践项目为支撑,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相关创新创业类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第三课堂中,学校通过“政校企”合作模式成立专业工作室、仿真模拟训练平台等创新交流展示平台,在校内创业园区引入真实创新创业项目,遴选优秀的学生团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孵化,培养学生的创业心态、痛点思维、共情思维、精益思维、商业思维和战略思维,让学生在做项目试错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验证和提升。通过知识筑基→专长发展→社会融合“三步走”,课程育人和思政育人双线引导达成育人主线目标,如图2所示。



-03-


“3321”五微五进

实践育人模式的实践

3.1  基于“迭代思维”构建三课堂,加强专创融合建设

“迭代思维”是“以人为核心,不断调整,不断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通过三课堂三步走育人战略,根据专业特点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突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等特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深度融合。

在第一课堂结合“现代学徒制”和德国“双元制”(企业+学校)教学模式,根据岗课衔接,课赛联合,课创融通的三大基本原则打造能力本位、学生喜爱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结构”的专业课堂教学,把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行业对接模块”。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在大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设定并列出计划,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萌芽的种子,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在专业基础模块中通过图形创意设计与实现、网页创意设计、摄影摄像等课程,运用发散思维、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专业核心模块数字影视特效合成、3D Max等课程中用特效和预设创建基本动画、文本动画、3D建模等进行影视动效处理,通过专项训练和企业导师一起巩固学生已学的创新创业知识,并强化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在行业对接模块中,针对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这个媒体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围绕本地区新媒体特色,通过数字影视制作技术、剪映软件运用强化短视频的制作。企业导师训练学生强化产品爆款、创新新形态,寻找本地元素与民生相关的内容及时在抖音等平台发出,拉近传播距离,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引导学生运用创意思维制作短视频+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一代的社交媒体用户,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2 基于第二课堂构建创新创业训练提升平台

基于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活动课程+课外课程”为主要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把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课堂外的实践能力。

学校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公益实践类社团,信息技术学院利用第二课堂构建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生活紧密相连的社团活动,学生志愿者积极进入社区、乡村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在襄阳市卧龙镇华岗村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数媒专业的青年志愿者在华岗村对墙面进行测量、绘制主题墙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激发了学生的文化创新活力。

学校在引导学生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孵化一些创业项目,例如通过帮助企业改版设计网站,利用融媒体为本地企业制作短视频,结合我国茶文化背景介绍谷城、南漳、保康等地茶的特点,促进产业整合、研发,促进传统茶产业的现代化。在第二课堂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制作关于襄阳牛肉面等小吃的美食短视频,吸引年轻一代的社交媒体用户;与合作商家、果蔬种植基地、特色小吃商铺联合打造田园休闲旅游综合体,组织志愿者参与活动引导,通过线上专题宣传和线下特色游活动增加农户收入、带动城市餐饮业发展。

3.3 校企融合,基于第三课堂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数字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打造明星IP的粉丝经济,以文化创意为切入点、文化产品为桥梁布局,横跨多种互动娱乐内容与形式的知识产权新生态,已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趋势。学校积极探索全媒体背景下文旅、教育、产业的融合,以文化为旅游赋能,以旅游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在这一过程中构建“IP+”产业平台,通过第三课堂的平台、发掘襄阳三国文化新时代价值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IP,为传统人物打造卡通形象。襄阳三国文化的代表诸葛亮,其文化形象和故事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正、法治”价值理念相契合,仍然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用“文化+”思维为动漫产业注入文化基因,为卡通形象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文化与艺术来源、充实卡通形象的艺术与人文内涵;还可以丰富民族文化在泛娱乐时期的传播途径,用现代化、年轻化的方式发挥中华文化的魅力。利用融媒体平台依托全球一体化、文化多极化背景让“中国传统人物”卡通IP“走出去”,提升我国卡通IP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国动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借助第三课堂在学校导师和企业指导带领下,对接和落实政府机构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开拓融合思维,在人才培训、产品孵化等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保驾护航、解决融资困难等问题,帮助学生的孵化项目落地生根。

3.4 借助五微五进活动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实践

信息技术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参与精准育人实践活动。通过进网络、进班级、进课堂、进宿舍、进活动层层深入,精准落实育人任务。

(1)进网络。信息技术学院以校园信息化平台为媒介,通过掌上微课程开展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使用抖音微生活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开展微实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开放微论坛为学生提供热点讨论区,解决学生困惑;树立微榜样引导学生学习身边先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校生已在第三课堂引导帮助下成立湖北一合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为全校学生树立创业榜样。

(2)进班级。院系领导定期进入班级开展座谈,与用人单位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年级学习进度与生活状况;通过倾听师生、家长、企业、社会的心声,根据学生的学业安排提供就业和创业指导,分享优秀校友创业创新经历,通过一对一帮扶互助,及时落实和解决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反映的问题,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3)进课堂。在课堂主阵地中通过多方参与,以潜移默化方式实现“价值塑造”、完成育人育心的教育。班主任、辅导员通过班会活动弘扬、传承工匠精神主题教育,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和专业学习情况、设计一生一方案,三年不间断,并针对学困生设计一对一帮扶计划;专业课教师通过专业课程进行职业生涯指导、通过思政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优秀文化、树立科技报国思想;思政教师发挥课堂主阵地,讲好中国故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

(4)进宿舍。班主任和辅导员、学管团队每周进宿舍,体现对全体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宿舍文化建设、卫生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5)进活动。通过开展校院两级体育竞赛活动、校院公益劳动活动、校园十佳歌手、话剧展演、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丰富和充实在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成为体魄强健、情趣高雅、脚踏实地的实干青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