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视角】汇聚职教智慧 开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文摘   2024-07-31 17:01   江苏  


作者:李东江


党的二十大报告备受关注的核心词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正因在政治制度、发展历程、文化特质、人口结构等方面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在认识和解决很多问题时必须要充分立足中国实际、依托中国话语、施展中国智慧。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也正是万千“中国式问题”中的一个,如何凝聚中国职教智慧,开拓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已成为每个职教人都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

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从制度建设、治理模式、硬件建设、内涵建设和对外交往等多方面加速了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一是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破除了过去将职业教育视为层次教育的政策定位、思维方式和制度设计,是全社会关于职业教育的一次“思想解放”,为后续职业教育的发展扫清了理念和制度障碍。二是完善了标准化治理模,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三是以“三教”改革、现代学徒制试点、新形态教材改革等为代表的一批人才培养改革项目,进一步推进了能力本位、理实一体、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尽管过去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斐然,但有一个核心问题仍悬而未决,那就是中国职业教育到底应走向何方?我国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职业教育资源、经验和模式,走出了“复制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但当职业教育开始探索独立发展道路时,德国引以为傲的“双元制”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的CBE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新加坡“双师制”模式、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式、瑞典的“双轨制”模式等“舶来品”在解决中国问题时的能力明显不足,这就意味着中国职业教育应聚焦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生发中国理论、建构中国话语,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谓“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指的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立足中国发展需求和本土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理解这一概念,其核心是要充分解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中国问题、中国环境和中国目标。2021年“建设技能型社会”目标的提出,将职业教育的发展嵌入到了社会改革层面,形成了社会各界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夯实了迈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2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之一是规模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是与巨大人口规模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人口规模庞大,要建设职教强国,仅依靠单一类型的教育供给,显然是无法满足人民终身发展、多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因此就需要不同类型的教育协调发展,尤其是需要对产业经济发展贡献最为直接、与人民就业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的发挥。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之二是普惠性,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是与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职业教育在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等方面具有兜底性、长效性作用。因此,在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基于迈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愿景,凸显职业教育的普惠性,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人人皆可成才、尽展其才。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不但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和兜底性,要让全体人民共享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成果。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之三是适应性,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重要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一端连着教育,一端连着产业,在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美好生活愿景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职业教育要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技能支撑的同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之四是包容性,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与走和平发展道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相呼应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职业教育正逐渐由学习、吸收和转化转向输出,重点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非洲国家等推出“鲁班工坊”“郑和计划”“丝路学院”等务实多样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定制化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为促进当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等贡献中国智慧。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始终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践行赋能世界经济发展的职教大国担当。因此,在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要深度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体系,这正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和必然要求。


3

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可沿着“ 丰内涵、强类型、优治理、促开放”的路径稳步推进。所谓“丰内涵”,就是职业教育要实现专业建设的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要凸显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时代特征,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就要有高水平、精准化的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与基础,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产业需要新兴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在专业建设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领域提升发展能级,有效地丰富职业教育专业的现代化内涵和外延。要从深层次上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断跃升,使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产业发展的能级相匹配,必须要在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标准、培养要素等各个领域进行深度变革,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代化。师资队伍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创新的主要保障。

所谓“强类型”,就是要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体系,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发展完善,与教育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高度呼应,推动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上下贯通,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体系。

所谓“优治理”,就是要形成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生态。首先要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充分关注职业教育的绩效水平,重点衡量评估职业院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行业企业、面向职工社会培训等方面的社会贡献度;重点评价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与优化、学生发展、教材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发展能级。其次要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让职业教育适应以“云物大智”等先进技术为核心引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产业数字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已将教育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将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到职业教育治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产教融合、实训体系之中,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所谓“促开放”,就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要匹配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步伐,服务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外深度共赢贡献中国职教方案和中国职教力量。因此,不但要塑造特色鲜明的中国职教新品牌,彰显中国职教实力,而且要建构多边共赢的职教发展新格局,实现引进与输出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职教国际化发展新格局,还要促进中国职教的海外发展本土化,将中国职教智慧、中国职教方案、中国职教模式等中国职教发展成果能在当地落地生根、发挥作用,推动当地职教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使其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困境与挑战


面对产业发展和工作岗位的变迁,职业教育在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虽然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工人对接产业程度日益加强,但对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目标,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还存在诸多掣肘。一是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构建仍待完善,不仅要拓展并畅通职业教育中不同层级的教育,还要处理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关系,将其完善成一个有机统一、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但社会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反差较大,职业教育融合渠道不够畅通,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衔接不畅,从而阻碍了现代职教体系的运转。二是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开展不够深入。受到外部因素制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总体呈现发展不均衡、融合不深入的问题。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品牌意识,与产业岗位的吻合度与适应度不高,使得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无法较好地适应产业的现实发展需求,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是企业对接职业院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动力不足。三是产业智能化发展与现代人才培养存在隔阂。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使岗位中出现了高度去分工化的倾向,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所,换言之,新技术要求现代职教人才具备更强的职业迁移能力,要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工作情景,同时也要具有自主适应新环境、自主学习及将已有知识综合应用到岗位实践中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订及信息化素养的养成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业态,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仍无法契合新时代对技能人才需求的转变,职业院校在培育人才过程中过度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忽视了学生应有的综合素养,使职教人才存在技能与素养之间的失衡,大大降低了他们灵活地、创新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路径已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需求,出现了教学内容常规化、教学过程简单化等问题,很多职业院校教学仍采用传统的“ 课程+ 实践”方式,课堂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活动以短期职业体验为主,教学过程缺乏高度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学生创造力、解决问题等复杂能力的培养需求。在信息化时代,现代职教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有的信息素质难以为继,如信息辨别、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等能力,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无法给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有力的支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少教师出现“技术麻痹”现象,阻碍了教师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延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