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职业大学 楚晓婧,李晶华
01
前言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政策与路径,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聚焦到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上来。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意义,并从国家层面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整体设计和部署。我校汽车工程学院组建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导师“校企双元、四方联动”的课程思政教研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均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探寻课程之魂、构建育人路径、开发思政图谱、实施全面育人,建设了新能源汽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开展了多个课程思政项目,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通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课程的实践过程,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探索提高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有效性的途径。
02
课程思政实践
2.1 课程总体设计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研教学团队按照“工于技·匠于心·品于行”的人才培养理念,解构动力电池维护维修工作任务,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围绕课程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色发展理念、时代精神、工匠精神、中国技术等思政元素,探寻课程之魂,确定了“有理想、精强电、能诊断、会排障、护绿能”的课程教学目标,重组了“任务+主题元素”的课程思政内容,深耕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报国之志。基于平台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形成教与学的正向反馈。
(1)构建育人路径,形成了“六融六促”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在即教学团队中融入思政教师,促使价值塑造“集思广益”;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促使价值塑造“靶向鲜明”;在教案中融入思政,促使价值塑造“有的放矢”;在教学环境中融入思政,促使价值塑造“耳濡目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促使价值塑造“步步渗透”;在教学效果评价中融入思政,促使价值塑造“入心入行”。
(2)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教研教学团队解构动力电池维护维修工作必要的知识点、素质点、技能点,分解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知识点、素质点、技能点,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课程教学内容,即设计了个工作任务;找准思政元素的映射与融入点,融入工作任务,开发了“任务+主题元素”课程思政图谱(图1)及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其中,1主题包括民族品牌自信、节能降耗绿色理念、精益求精工匠魂等12个思政主题,每个工作任务都融入1个主题;元素即耐心韧心、创新精神、专注执著、勇于争先、敬业诚信、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要素,在每个工作任务的教学环节中循环强化。
2.2 课程具体实施
以“教学任务一:动力电池初检”为例,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比亚迪刀片电池在安全性、续航能力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与技术创新,明确树立民族自信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课前自主探究环节。教师通过平台发布案例任务,推送学习资料,并通过试题库发布试题,分析学生掌握旧知情况和学习新知所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别,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明确学习目标。
(2)课中引入问题环节。教师推送特斯拉电动汽车自燃案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任务,并对由此引发的热点话题进行探讨,此话题即为本次任务的思政主题,学生通过讨论互动,发表见解,思考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析问题环节。教师引入比亚迪刀片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穿刺对比试验案例,让学生感受国产品牌的安全、可靠、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润入民族自信、民族自强。
(4)解决问题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动力电池类型”视频,了解不同类型动力电池的结构,探索其性能特点,并通过操作动力电池3 D交互式动画,找到识读动力电池铭牌的方法,之后实车查找不同车型的动力电池铭牌,采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识读铭牌参数信息,并比较、分析动力电池性能,激发学生专注执着的学习品质。
(5)展示成果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对不同类型动力电池的性能作出评价,激励学生勇于争先,展示自己。
(6)评价反馈环节。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学生课中参与度与学习目标达成度。其中,针对学生素质目标达成情况不具象、不易评价的难题,教师采用“课堂活动画面随拍”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拍照留存,通过回顾课堂活动画面将素质目标直观化,帮助学生提升素质水平,培养学生敬业诚信的品质。
(7)课后巩固拓展环节。针对课堂任务完成情况,教师通过平台布置分层作业,满足学生拓展需求。分层作业包含三个层级:基础层级——在选购纯电动汽车时,主要考虑的性能指标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发展层级——反映动力电池充电快慢的参数是什么?通过车辆仪表可以识读动力电池哪些参数?创新层级——未来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新技术发展方向有哪些?学生通过完成分层作业,巩固强化学习内容,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提升,润入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学院与6个汽车4S店紧密合作,建立具有“岗位体验、技能实训、生产实习”功能的“企业学区”,组织学生每周半天到企业学区实岗筑技,夯实技能,达到企业工作岗位要求,锤炼劳动精神。
2.3 课程实践效果
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不仅使课堂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学生课堂表现自信且专注,讨论积极且热烈,操作规范且仔细,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对2019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入职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计,96.5%的学生对汽修职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88.3%的学生就业后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方面得到企业的好评;63.4%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42%的学生得到企业认可,入职设立“企业学区”的4S店,其中1名学生参加长安福特经销商全方位服务竞赛汽车维修赛项,获全国二等奖第1名,这是该赛项举办6年来,本地区经销商员工首次斩获的全国银奖。
03
提高课程思政有效性的途径
3.1 构建学生全程参与式思政教学环境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参与到政治生活与社会事务中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构建学生全程参与式的思政教学环境,以学生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组织和构建思政教学环境。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内容的设计,最终到学习结果的评价,各个阶段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与协商,需要教师与学生对主流的社会价值与紧迫的时代问题有深刻的认知,尤其是在课堂中,更多的讨论、比赛、问答、展示环节的设立,师生之间的深入探讨,都会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自信,体现个人价值,从而提升满意度,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成为师生共同认可的追求方向。
3.2 完善多元合理化思政教学团队结构
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前提是提高教学团队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在引领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思政意识、思政能力和水平,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同时,调整教学团队结构,邀请思政教师和企业导师进团队,构建“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的分工协作方式。思政教师进团队,有效促进专业课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结伴同行,有利于共同充分挖掘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元素;邀请企业导师进团队,进课堂,带实训,言传身教,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认同,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化对工匠精神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在实际操作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职业品质。
3.3 健全全过程直观化思政效果评价体系
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不同,课程思政蕴含师生的情感、价值、认知等元素,具有多元化和主观化的特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关键是考查学生能否实现“知行合一”。因此,对于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要通过多举措、多维度、多渠道来实现评价的全过程与直观化。不仅在课前通过平台任务案例分析与题库测验使思政评价直观化;还要在课中通过主题讨论与课堂活动画面随拍使思政评价直观化;最后结合课后拓展作业与企业学区技能训练使思政评价直观化。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入校时的调查数据、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学生情况变化的调查数据及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工作时的调查数据收集整理,更加全面地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