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俗文化传承:血脉中的坚守与热爱
1968年杨东明老师出生于博山陶瓷世家,在他的成长历程中,陶瓷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陶瓷行业的能工巧匠,父亲在“套五盆红绿彩绘”方面的高深造诣,如同璀璨星辰,在他童年的天空中闪耀。在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杨东明老师自幼便踏上了对文物考古和博山陶瓷的探索之路,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文化苦旅,而他乐在其中。
陶瓷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博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博山窑红绿彩,盛行于清末至民国时期,那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图案,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在杨东明老师的记忆中,那些色彩斑斓的陶瓷制品承载着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期盼。红色象征着喜庆,绿色寓意着生机,它们出现在人物动物陶塑摆件和各类器物的红绿彩釉绘画中,这些作品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民俗文化的瑰宝。
在人立大厦二楼会议室的初次相遇,杨东明老师虽因活动稍有耽搁,但随后他那热情的态度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带着大家沿着坡上行,来到人立陶琉艺术中心四楼他的工作室。工作室的门外,仿佛是一个民俗文化的小世界。陶陶罐罐随意而有序地摆放着,每一个纹理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门上挂着象征事事如意的红柿子,那鲜艳的色彩在阳光下闪耀,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民俗文化中的吉祥寓意。传统石墩静静地置于门下,古朴而厚重,它像是一位老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守护着这片民俗文化的天地。
走进工作室,更是如同进入了民俗文化的宝库。这里的红绿彩装饰陶琳琅满目,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还有奇石和老物件,分门归类的有序陈列。我喜欢奇石,与杨东明老师交流中发现,他对博山文石也是造诣颇深,对于淄博文石这个名字的来历,淄博文石的现状也是如数家珍。我正在写《淄博奇石的分布》,自然与杨东多交流了几句。随后杨东明老师继续介绍着他的展馆。所陈列的陶瓷制品,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人物陶塑摆件形态各异,有的展现着民间传说中的神仙故事,有的刻画着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景,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动物陶塑则活灵活现,比如那四件套的憨态可掬的小狗,威风凛凛的骏马,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民俗文化中对动物图腾崇拜的一种延续。这套小狗,案几上还有毛胚和半成品,我女儿见了好奇不已,杨东明老师随手赠送我女儿一只。而器物上的红绿彩釉绘画更是丰富多彩,花卉图案娇艳欲滴,寓意着美好的爱情和生活;几何图案规整有序,体现了民间对秩序和对称美的追求。
杨东明老师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和收藏,更体现在他的作品创作中。他深知民间民俗文化的价值,他的作品大多绘制于日常生活器皿上,其中鱼纹盘就是他的得意之作。鱼纹盘是他的专利版权作品,每一条鱼都像是在瓷盘中游动,鱼纹简洁流畅,线条写意,鱼眼绘制得精妙绝伦。这看似简单的鱼纹图案,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民间文化中,鱼象征着富足、吉祥,“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通过他的鱼纹盘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他对民俗文化传承的有力实践。
二、文物保护:以使命为笔,书写文化传承华章
杨东明老师的文物保护意识,萌芽于儿时的一次偶然经历。那是他无意中保护下来的“麒麟枕头”,那是他六岁时在部队一间空房子里与小朋友打闹,顺手抱起一件陶瓷枕头就追了出去,一直追了很远,但始终没有把手上的陶瓷枕头扔出去,冥冥中保护了一件文物。后来,那满屋子的陶瓷都在“四旧”的被破除打碎了,这是唯一一件保留下来的陶瓷枕头。这件事就像一颗种子,在他的心中种下了文物保护的信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这颗种子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杨东明老师曾在博山区文物事业管理局、文化市场执法局、区美术馆担任领导职务。这些职位本应是令人羡慕的,但他却看到了文物保护背后隐藏的危机。在工作过程中,他目睹了家乡文物在异乡被贱卖的痛心场景,那些承载着博山人民智慧和情感的文物,如同被抛弃的孩子,在异地遭受着不公的待遇。这让他深刻认识到文物传承的重要性,也让他意识到仅仅依靠现有的体制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做出更大的改变。
于是,为了守护传统文化,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物保护的事业中。这一决定,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对于杨东明老师来说,这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他开始像一个战士在文物保护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无所畏惧。
在文物保护的道路上,杨东明老师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诱惑,文物非法交易现象屡禁不止。他需要与这些非法行为作斗争,通过各种途径打击文物走私和非法买卖。他积极参与文化市场执法行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保护文物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另一方面,文物保护意识在民间的淡薄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人不了解文物的价值,在不经意间对文物造成了破坏。为了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杨东明老师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深入社区、学校,向人们普及文物保护知识,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物的珍贵性。
在他的收藏之路上,文物保护的理念也贯穿始终。在人立大厦的艺术中心,他的鱼盘藏品令人瞩目。这些鱼盘不仅仅是他的个人收藏,更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对象。每一个鱼盘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见证了博山窑的兴衰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杨东明老师收藏的鱼盘多为圆形,鲤鱼图案简洁流畅、线条写意,鱼眼绘制精妙,展现出高超技艺和精神追求。他已经收藏了几百件鱼盘,这是一个庞大而珍贵的文物宝库。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鱼盘,他采用了科学的保存方法,控制温湿度、避免光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他还对这些鱼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鱼盘的造型、图案、工艺等方面的分析,为博山陶绘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说到文物保护,我趁机对邵大娘故居的革命文物进行了请教,杨东明老师很热情的问了我很多细节,接着提出了很专业的建议。我邀请他择日到淄西马棚村邵大娘故居地下交通站参观指导,他欣然接受。
在杨东明老师看来,文物保护不仅仅是保护那些古老的器物,更是保护我们民族的记忆和灵魂。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我们祖先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文物保护的历史使命感,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他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传承与创新:为古老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文化传承的漫长征程中,杨东明老师深知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仅仅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和文物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博山鱼盘,作为博山民俗文化和陶瓷艺术的典型代表,成为了杨东明老师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传统的博山鱼盘有着独特的魅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为了让博山鱼盘更好地传承下去,杨东明老师拿起画笔,在绘画和烧制工艺上进行大胆创新。
在绘画方面,他深入研究鱼的形态和民间文化中鱼的象征意义,整合鱼形特征,保留了传统鱼纹图案中最精华的部分,如鱼的灵动姿态、简洁流畅的线条等。同时,他又加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大胆运用色彩,尤其是红色的运用,让红鲤鱼跃然瓷上。这种创新后的鱼纹图案,既保留了传统民俗文化中鱼的吉祥寓意,又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红色的鲤鱼在洁白细腻的瓷盘上显得格外醒目,喜庆而灵动,使博山瓷的细、白,釉质的亮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在烧制工艺上,杨东明老师也进行了不断探索和改进。他结合现代陶瓷烧制技术,优化烧制流程,提高烧制质量,使鱼盘的质地更加坚固,釉色更加鲜艳。这些带有博山画风的鱼形图案被绘制在多种器物上,如花瓶、碗碟等,不仅丰富了博山陶瓷的产品种类,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博山鱼盘。
除了博山鱼盘,杨东明老师在博山窑红绿彩的传承与创新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深入研究博山窑红绿彩盛行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挖掘其中可以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元素。在传统红绿彩装饰陶的基础上,他尝试运用新的绘画技法和色彩搭配,创作出了一批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气息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保留了博山窑红绿彩民俗和乡土气息的同时,又展现出了现代艺术的魅力,为博山窑红绿彩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杨东明老师的传承与创新之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是为了让古老的民俗文化和文物保护事业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上这些传统文化,让民俗文化和文物保护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
四、与“人立”共成长:感恩与责任同
杨东明老师与“人立”的缘分,是他文化生涯中的一段佳话。在“人立”的发展历程中,他见证了企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人立”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实现文化梦想的舞台。
“人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焦总的带领下,企业经历了从倒煤卖煤到转型“陶琉人立”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焦总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要账难题和以物顶账导致仓库堆积大量陶琉产品等。但焦总凭借着博山人不服输的韧劲,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果断地将业务转型,开启了“陶琉人立”之路。在这期间,企业又遭遇了非典、在京挫折、建馆仓促、疫情冲击等一系列波折,但焦总始终坚持不懈,经过三十年的深耕,终于让“人立文创”大放异彩。
“人立”的发展吸引了众多艺术大家,杨东明老师也是其中之一。在人立大厦二楼会议室与杨东明老师的初次相遇,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他热情地带我们前往工作室,从人立大厦沿坡上行,很快就能抵达人立陶琉艺术中心四楼他的工作室。在这里,他找到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文物保护的新途径。
杨东明老师对“人立”充满了感恩之情。他最感动的是文化市场繁荣带给他的收藏机会,而“人立”集团为他提供了展览藏品的平台,这对于他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焦总创办的陶琉艺术中心,为艺术家们创造了交流展览的空间,让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在这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里,杨东明老师能够与其他大师如韩美林、徐月柱等交流学习,共同推动博山陶琉艺术的发展。
在杨东明老师看来,“人立”集团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积极宣传家乡文化,推动博山陶琉产业发展,在陶琉技艺研发上走在前列。“人立三彩”的炉变技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激励着陶琉大师们不断创新和探索。杨东明老师等艺术家入驻人立大厦、陶琉艺术中心工作室,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繁荣家乡陶琉事业。
杨东明老师深知自己在“人立”所肩负的责任。他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文物保护行动,为“人立”注入了文化内涵。他的作品在“人立”展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提升了“人立”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他也积极参与“人立”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艺术培训等,为培养新一代的陶琉艺术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其他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让“人立”成为博山陶琉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博山陶琉文化的魅力,推动博山陶琉行业蓬勃发展。
在民俗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的历史使命下,杨东明老师在“人立”这个大舞台上,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文化传承者和文物保护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璀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