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崔德平教授的工作室,第一眼就看到挂在墙上的那幅长画。上面数十枚精美的logo图案,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山东理工大校徽、河北省12届运动会会徽、淄博陶瓷、博山琉璃、池上桔梗、博山猕猴桃、西冶工坊、又一村大酒店、绿巨人纯净水、人泰陶瓷等等熟悉的图标,色彩斑斓,形象生动,跃然眼前。
这两年我辅导过一些企业做盈利模式再造,特别注重品牌内在的文化赋能。对于logo艺术语言的理解,有更深刻具象的体会。logo是一个企业、一个社团乃至一场会议、一次活动的头张名片。以极简约的设计思路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表达,将团队精神、文化内涵、价值主张、核心理念等个性化价值观,无不都凝练其中。精湛的logo设计,往往只用寥寥几笔,一挥而就。但其内涵却包罗万象,让人过目不忘,记忆尤深。
设计logo,特别考验设计者的综合艺术素养。我向来敬佩logo设计者的巧思,这种设计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具体的、多元的文化元素,通过抽象且富含寓意地艺术表达,化繁就简中彰显出不凡的文化特质。这需要设计者具备厚重的文化艺术修为,颇有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力道。
我与崔教授的话题,也就此展开。
一
崔德平,1963年出生于博山,退休前任淄博职业学院教授。自小酷爱绘画的他,为了考上心仪的学校,当年曾没白没黑地练习绘画。为了写生画画,崔德平教授年轻时候下的功夫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说那时候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美美地睡饱一次觉。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除了上学就是画画。在他成长经历中,几乎心无旁骛,整日与画笔为伍,与画纸打交道。
崔教授谈起年轻时对于绘画的执着与痴迷时,话语间充满轻松,如是在谈一场远去了的“鼓角争鸣”,暗淡了的“刀光剑影”般的过往故事。但我能听得出,那是一段怎样的辛苦岁月。此刻我想,当年崔教授的这份痴迷,无疑是他命运之选中,自我加压后有意锤炼的一种不屈风骨,也是他心怀坚定理想,努力挣脱平庸,在冥冥之中的一份天注定。
人这辈子,想干成一件事,没有什么力量比全身心悟进去的力道更深。所以,滴水穿石,绝不是因为那滴小小水珠的力量有多么大,而是在于它持之以恒中所形成的功夫深。
崔德平教授的学业与职业之途,是一条几十年间涉足“从学校到学校”的艺术求索之路。他大半生的学习和工作,始终没离开过学校,也没有离开过绘画。
1980年,崔德平高中毕业后,志愿报考美术专业院校,一是为他素有的美术理想所自励,二是源自他内心之中本存的那颗“鲤鱼跳龙门”的进取之心。他回忆起当年的报考之路,真是一波三折。那时美术专业招生,考三门专业课,素描、图案设计与彩画。考前要先交上画稿参加预选,预选通过才能去参加正式考试。
艺考是定向考试,崔德平在第一年的艺考中,虽然有扎实的绘画基础,但没有备考经验,报了几所学校都没有被录取。于是,他干脆就沉下心,先学习美术专业的招生备考。那年,博山文化馆馆长刘胜安老师举办了一个美术培训班,当时都是免费培训。崔德平如鱼得水,在刘胜安老师的培训班里完成了美术专业备考培训。
第二年,他又报考济南的专业院校,考完试就急匆匆坐着火车回家。没想到阴差阳错地错过了体检中的一个检查项目。那年的专业课,崔德平考了淄博地区第二名。但体检报告项目不完备,考得再好也无法参加录取,崔德平又一次与专业院校失之交臂。
俗话说,良缘不怕迟。
第三年,也就是1983年。准备充分的崔德平,毫无悬念地被山东轻工美术学院日用品设计专业录取。八十年代的山东轻工美校,在业界蜚声遐迩。虽是中专学校,但却名家荟萃、画匠云集。轻工美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不少人都成为享誉全国的设计专家和画坛巨擘。
那时候考中专,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求知殿堂。曾经的轻工美校其教学质量和学历的含金量,一点都不比现在的高等专业院校弱。在轻工美校的三年,崔德平更是受到高潮、蒋正和、侯传岫、刘庆斌、方益鸣等名师的不少裨益和影响。至今崔德平教授谈起那些曾经教导过他的老师们,心中仍怀感恩。
从轻工美校毕业,崔德平教授在求学路上,始终没有止步。他先考取了天津工艺美术学院专科,继而又考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先后从教于山东轻工美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直至去年退休。
了解崔德平教授的求学从业之路后,你不难发现,定力真的就是一个人不变的成功密码。但要想解码好这份坚持一生的专业定力,必定要付出巨大的攀援辛劳,接受命运考验的多重洗礼。
二
与崔教授的交谈中,我眼光开始不断地观察着他室内的诸多作品。一幅幅精美的瓷器、瓷盘琳琅满目,造型独特。我是门外汉,但却忠诚地崇尚于家乡美术陶瓷那无穷的艺术魅力。
崔教授指着一个瓷盘,与我谈起他当年的基本功锤炼。他说,在工艺美校学习时,高潮老师的黑白装饰画,对他以后的艺术创作影响颇深。每每去上高潮老师的装饰画课,他都录了大量的课堂笔记。也是从那时起,他喜欢上了黑白装饰画。这无疑是崔教授艺术生涯中,在早期就播种下的一份厚实“底肥”。崔教授拿出他当年发表在报刊上的黑白画让我看,泛黄的纸面上,一帧帧黑白画面的特殊艺术气质扑面而来。
如今,崔教授将黑白装饰画的艺术形式及装饰手法,大量运用到陶瓷彩绘中。一种无言且朴实的不凡力道,与光滑柔润的瓷盘、瓷瓶,相得益彰,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与独特的审美情趣。
1993年,崔教授正值而立之年,他开始思考艺术创作的方向。也是在这一年,他看到报纸上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向全国征集会徽和宣传画。崔教授专心设计了多份稿件投出去。不久会徽和两幅大赛宣传画设计作品,就被组委会中标并采用。
显然这一年对于崔教授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年度。因为他这一年,开始不再满足既往的传统绘画技艺,潜心深思如何创新,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艺术灵感,让自己的艺术生命更富朝气,更具个性。
可谓在艺术道路上的“三十而立”。
崔教授拿起桌案上一个高温花釉的荷花瓷盘,向我阐述了他对艺术语言的理解:“我认为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形”的设计,更要在“意”上多下功夫。艺术理念对于艺术从业者非常重要,这些年在美术陶瓷创作上,我一直在探索尽可能地融入不同艺术形式。尝试运用水彩画、水墨画、装饰画、儿童画、书法等多种艺术语言的有机结合,再加之将自己的个性理念融汇贯通进去。”
他一边与我说着,一边抚摸眼前的这款瓷盘:“针对不同的作品,我会根据材质的不同,釉色颜料的不同,或写实、或装饰、或抽象、或是只用色彩线条表达,不拘泥于像不像和是不是。就像这个作品,让色彩自然地流淌弥漫,形成与荷花相映衬又色彩斑斓的荷叶艺术效果。我认为这样的创做理念和手法,才会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内心感悟的东西。不然就是刻板地照搬模仿,毫无艺术张力,作品也打动不了人、影响不了人。”
听闻崔教授的讲解,我突然发现这瓷盘上的画,不就是一幅妙趣横生的“大写意”之作吗。国画中的工笔画自然美艳,但我总认为那仅仅是一种描绘涂抹,几乎雷同的画风决然谈不上有多么高端的创作意境,故而我更欣赏那些独具匠心的大小写意画。
是的,崔教授的这番言谈,我深以为然。齐白石就曾经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艺术创作的上乘境界,不就是像崔教授这样,先要“有我”而后再“无我”吗。千篇一律地标准化描摹,太容易遭受观者的审美疲劳和欣赏厌倦。我觉得那不能叫艺术创作,充其量算工艺加工。而博山陶瓷艺术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有崔德平教授这样的艺术语言大家们,长期致力于高超艺术语言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博山的陶瓷艺术与时俱进,傲视群雄。
谈话间,我不经意一扭头,恰巧看到在角落里竖着的一块釉上彩瓷板画。那种宣纸画才有的色彩渲染感,一下子就在视线中蓬勃而出,不俗的美感令人惊艳。
崔教授说,这种手绘技法是他在摸索中独创的。以前都是画好瓷器请别人帮忙烧成,但总是达不到想象中的艺术效果。为了烧出自己的理想作品,他专门买了两只陶瓷窑炉安在老家。为的就是能方便他繁琐的瓷艺烧成实验。一遍不行,就烧两遍,两遍不行就烧三遍,直到满意为止。也正是有了自己的窑炉,他才有了更扎实更稳定的创作环境。这时,崔教授顺手拿出一本自己几年来记着密密麻麻数据的本子让我看。我不由暗叹,崔教授这份力气下得让人佩服。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求索之路,永无止步。
三
说起人立,崔教授莞尔一笑。
焦新总去年请崔教授设计人泰陶瓷的logo,设计完交稿注册,焦总要付设计费,崔教授坚持不要。焦新总为家乡陶琉事业做的事情,崔教授也都知道。君子之交,谈钱就显得浅薄了。于是,焦总没再执意,但心里却记下这份情谊。去年底,崔教授从淄博职业学院退休,焦新总就张罗着在人立陶琉艺术中心,为崔教授举办了一场个人陶瓷、水墨艺术设计作品展。
归根结底,两位先生还是志同道合,才有了这彼此谦让和相互欣赏。
艺术的魅力恰是在此,无需多言。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伯牙与钟子期的莫逆之交,不是单纯地彼此欣赏,更是源自两者灵魂的高度契合。
从1983年崔教授进轻工美校求学算起,到去年他在淄博职业学院退休,整整四十年。焦新总带着人立创业,迄今也整整三十年。两位先生在各自的人生路上,以各自的方式,相向而行。二位都收获了不同的人生阅历,也经历了不一样的旅程艰辛。但有一点显然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二位先生都有着对家乡的无限情感,都有着对博山陶琉文化的深情厚意。
我问崔教授,今后创作的主攻方向是什么。他说,博山在陶瓷琉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也是在家乡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今后创作的主方向,依然是美术陶瓷的设计与绘制。争取在自己的努力下,创作出更多陶瓷艺术作品。
交谈中,翻开崔教授的那本《崔德平作品集》,扉页上写着崔教授的简介。四十年来,崔德平教授获奖无数,荣誉加身。不由想到,这些光环背后,会有多少砺世磨钝,又有多少寝不聊寐。
甘瓜之上必是苦藤,盛名之下必有辛酸。
崔教授的艺术创作,用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慢慢悟出了他在瓷艺上的独特艺术手法。并以至美的艺术语言,讴歌着这个时代的繁花似锦,标榜了陶艺瑰宝的无穷魅力。
在崔教授身上,我察觉出他有一份无需别人提醒的艺术创作自觉。他从教半生,育人无数。正如那句“做人要相信光、走近光、成为光”的恰当写照!如此的生命意义,不仅是光照一生的自我精进,更是予人高尚的竭心奉献。就像他的作品,不仅是展示美,宣扬美,更是在诠释美、引导美。
四
不知不觉间,与崔德平教授已欢言许久,他工作室的南窗也弥漫上半窗夕阳。起身与崔教授握别,发现在沙发靠背上有个精致的木盒。我好奇询问,崔教授打开盒盖,里面是一款精美的木制证书,上面赫然书就:
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淄博市人民政府,二OO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