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落惊风雨
走进博山的人立大厦,里面的陶琉书画精彩绝伦,让人目不暇接。今天,市散文学会的会员们专门采访里面的艺术大师。当走进赵炳生大师的画室时,顿觉眼前一亮,但见画作主峰突出,小峰簇拥,给人以厚实苍茫之感。山石树木运笔飞动,全以笔胜,也以墨胜,密不透风,疏可走马,骨法用笔中透出生动气韵。
我们在画室中流连忘返,其中《静观云海》里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疏落有致。这幅画尽管崇山峻岭,林木丛生,但画面仍清妍秀润,意趣生动。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画艺真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看赵炳生大师的画作,最难得的是其中扑面而来的阳刚之气,不管是群峰竞秀还是一篮荔枝,鲜活的骨感让你觉得汪洋恣肆,气韵百生。尤其是近期,他去新疆采风后画的《万山红遍》,满眼的大红铺展开来,颜色的深浅将山的层次,光的明暗巧妙地勾勒出来,好一个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二、拈断数茎须
赵炳生大师的写意山水画如此成功,那是取决于他半个世纪的孜孜以求。说起画画,赵老说起自己小时候就喜欢,八九岁,刚上学,发下来的书上,凡是有空白的地方,全都画上图画,满满的,没有一页是空的。看了《地雷战》自己就开始画,画个炸弹把小日本鬼子炸得人仰马翻,然后,蘸了墨汁把这画用毛笔画到墙上,大家看了,都夸画的好。
纸上画得不过瘾,他又找来玻璃,放在煤油灯上烤上一层烟灰,然后在上面画,画完了,用手电一照,呵呵,一幅画印在了墙上。虽是些小孩子的游戏,他却做的不亦乐乎,其乐陶陶。在他的世界中,他觉得万事万物皆可入画,对画,他有一种天然的来自骨子里的热爱。
十三四岁,上初中了,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启蒙老师,蔡玉峰。蔡玉峰是他的美术老师,看他特别有绘画天赋,便把他吸收到美术小组里,从此,他开始学素描,画人物。他们美术小组的孩子们经常跟着蔡老师到街头上去画毛主席像,更是在实践中提高了绘画艺术。父亲见他如此痴迷,便通过至交又给他找了一个老师,他就是高承传老师。“高老师画的非常好,真是我的恩师。”至今说起来,赵老依然感慨不一,“他直到现在,仍不停地画,他的钢笔画在淄博市是首屈一指的。他当时在工人文化宫办公,和王颜山一个办公室。王专门写字,他专门画画,都搞宣传。”跟着高老师学什么呢?学油画,水粉画。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在两位老师的点拨下,他的绘画技巧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为他后来的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得益于此,二十来岁,当他在淄博矿务局展览馆时,就成了一名专职美术创作员。
一九八零年,他考入了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进修两年后,一九八六年,他又单位推荐到了中央美院进修一年。学校里系统的理论知识弥补了一直以来的缺陷,他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在艺术的田野里拔节生长。渐渐地,他的画在济宁当地小有名气,矿务局领导出国访问,也要带上几幅他画的画。
春华秋实,硕果飘香。一九九零年,由济宁总工会,济宁市文联,济宁市美术艺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赵炳生个人书画展”隆重举行。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亲自为他题字。书画展非常成功,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都作了详细报道,称他为“鲁南地区的一颗明珠”。
众多成就并没有使他飘飘然,相反,让他更加热爱手中的画笔。二零零三年,他由兖矿集团派往贵州,但任领导职务。不管多忙,每逢到各个矿上检查工作,只要看到沿途的风景俊秀,他便立马停车,他随身携带速写本,一定画个大概,在心里琢磨一下再走。等到一天工作忙完,应酬完所有的人与事,不管多晚,他一定画完速写本上那幅画才算完成任务。
五十年如一日,世上没有奇迹,长城也不是一天建起来的,若有奇迹,那就是来源于一贯的坚持与热爱!
当年十九岁的他离开博山,绘画渗透到他生命的血液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山水,博山的钟灵毓秀,滋养了他的灵感,他看山水千姿百态,颜色变化更是婆娑万千。他的山水多用浅绛,写意的虚实相生拿捏的恰到好处。用他自己的话说:“人没有千篇一律的,山水也是!”他把一个个具有灵魂的山搬到了画上。他把一条条喘着气的河流放到了画上,难怪,我们在他的画作前会久久停留,心驰神往。
三、他在丛中笑
宋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可以说是写实性作品的最佳时期,宋代的画家重视生活的感受,山水画作品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赞美。著名山水画家范宽,李唐,董源等画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画面还能让人感觉到松枝仿佛在随风摆动,画面下部水漫石头的景色也刻画得如幻如真。而赵炳生大师的画作颇有古人之风,尤其酷肖范宽,他们对山峰的描摹都有北方山水的高耸巍峨和峻重老苍。
宋代的苏轼是著名词人,书画俱佳。他最喜欢画枯枝与山石,他认为,枯枝也有自己的“语言”:枯枝一定是在大自然中自然老去的样子,它与周围一切一定浑然一体,不能凸起显眼,不能喧宾夺主。可惜他的画作没有一幅流传下来。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诗书画集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家。“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的诗就是一副幽静恬淡的山水画。
曾经在《画论》中读到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人画了一幅《钟馗》,画作特别好。有人就提出了疑问,这幅画中钟馗捉鬼用的是食指,如果改成拇指就更好了。画家回答说,此言差矣,这幅画所有笔触皆是集于一点,那就是食指。如果改了,全部都要改才行啊!
为什么想到了上面的例子呢?因为赵炳生大师在他的画作中讲到了类似的例子。他说,一幅画一定有他的“核心”:一个花瓶转一圈,一定有围绕的主峰,一幅画摊开,一定有它表达的意境。“胸中有丘壑”方可“下笔如有神”。一幅画,用线还是用墨,高远或是雄浑,自己要了然于胸才行。艺术的最佳境界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可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半个世纪一幅画。今年67岁的赵炳生大师,从事绘画的艺术生涯正好半个世纪。他对艺术的追求纯粹干净。因为工作足以养家,使得他的画从来不用曲意逢迎。这种不用为五斗米折腰的昂扬之气,在他的每幅作品中用酣畅淋漓的笔墨挥毫泼墨了出来。所以,我们看他的画恰如一束阳光,温暖世人,温暖世间,拂去尘埃,照亮世界。
人生如画,画如人生。
精神抖擞的赵大师正在前进的路上。
后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赵炳生大师的采访结束了,但是,关于人立大厦,关于博山琉璃,关于绘画艺术,我们只是触摸到了冰山一角。关于淄博,关于博山,关于我们深爱的故乡,有太多精彩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品味,去书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