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孝妇河畔,风景如画,人立大厦,陶琉之风,此起彼伏,China琉璃小镇,风光无限,旅客留恋往返,琉光溢彩,缤纷夺目。人立文创30年,助推陶琉文化,再掀波澜,淄博市散文学会第二批采风继续跟进。在淄博市博山区人立文创中心,活跃着一支由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组成的文艺团体——博山知青艺术团。
看到“知青”俩字,人们立马会想到当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1968年12月开始,到1978年10月结束,博山有2.4万初中、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离开学校、离开父母、离开故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广阔的农村,与农民老师同吃同住同劳动,虚心学习,认真请教,用自己的双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青春年少的博山知青,人生第一次出远门,就远走他乡去了临沂郯城+苍山、甘肃+青海建设兵团、惠民+广饶、山东建设兵团等地,后去的基本都在本市下乡。她们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去农村广阔的天地,参加生产劳动,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当年的知青,现在都六七十年纪了,他们依然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荟聚博山陶琉艺术中心,组建了“博山知青艺术团”,释放家乡情怀,为家乡歌唱,再展风采。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博山知青艺术团的王荣远团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荣远老师,中等偏上个头,奔七的人,乐观豁达,温和如阳光。1975年去博山区海眼公社饮马大队下乡插队,经过两年农村劳动磨练,1976年12月返城就业博山灯泡厂。调入博山糖酒站(久久连锁店)直至退休。后发挥自己爱好音乐的特长 ,组建博山知青艺术团
该团是在原博山知青联谊会及下乡知青群的基础上,创建的艺术团体。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总旨,以善为本,公益先行,志愿服务,奉献社会,为全体知青及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为目的。配合各点知青,各种形式的聚会,回村慰问看望乡亲们,为出发点的演出团体。艺术团在广大知青的支持下及爱好文艺知青的倡导下,企业、朋友、知青的赞助下,筹资而创立的。博山知青艺术团,是博山知青联谊会重要活动载体。同时担负着组织知青,与当年下乡的村庄,联系沟通的桥梁作用。
该团创立于于2019年10月2日,有团员94人,参加演出及后勤保障人员50人,都是自愿参加,乐于奉献,积极向上、正能量满满的退休老知青
博山知青艺术团,今后,将在美好的日子里,奔赴博山知青曾经奋斗过的公社村庄慰问演出。让知青们在变老的路上,用健康阳光的心态,留住一晃而过的岁月,自寻快乐,幸福生活。
王荣远团长带我们去宽敞的练歌厅时,会看到房门上有好几个铭牌。左边是“博山陶风琉韵文艺工作室+孝道讲堂”,右边是“人立诗社+琉璃小镇电影厅”,抬头门帘是“道德讲堂”;室内乐器设备齐全,一厅多用,丰富多元,融合汇聚,陶冶心灵,感悟中华文化之渊博。
看到博山陶风琉韵文艺工作室,就不得不提到工作室的主人,毕玉奇,男,1954年生,博山文化研究院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博山区书协副主席。精于书法、篆刻、文史、音乐、摄影,等等,多才多艺,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2015年,音乐专辑《乡籁》由雨果唱片公司出版发行。后有《博山锣鼓》,响振天下。2023年9月26日,举办了“原山物语”——毕玉奇摄影音乐作品展”。2024年6月1日,毕玉奇民乐发烧碟《琉璃阙歌》由红音堂(国际)唱片出版并在北京首发。十余首民乐以博山琉璃为灵感,将陶瓷、琉璃、民间习俗等题材进行音乐创作,使文化与艺术相结合,通过刘锡钢先生的精彩编配,以音乐的形式将传统工艺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外出宣传陶琉博山,又去新疆传播陶琉文化,促销陶琉产品,创作了《河边的塔吉克》等音乐作品。
新冠疫情之后,人立文创的焦新总经理把博山陶琉艺术中心的三楼一个大房间用作毕玉奇先生文化创作。他是博山文化名人,从振兴博山大局着想,牵头多个艺术团体,入住人立文创,齐弹共唱,山城之歌。“博山陶风琉韵艺术室”,主打原创原唱,兼顾优秀传统,这也是知青艺术团的演练大厅,成了他们讲学、创作、练功、合练的地方。
当你漫步在杨柳依依的孝妇河畔,仰望森林茂密的绿色原山,欣赏着五彩斑斓的博山人立大厦,细微之处,刮起了历史悠久的陶琉之风,侧耳倾听,传来了动听的陶琉之韵。
风声雨声,人立诗社、博山知青艺术团的诵读声,还有那嘹亮的歌声,声声入耳。她们唱响着博山,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博山知青艺术团,在王荣远团长的带动下,在文化学者毕玉奇老师指导下,在知青群体的默默付出下,他们从人立文创走出,一场场的惠民演出,她们走进源泉长寿山医养健康园,尊老为德、敬老为善、助老为乐、爱老为美;他们诵读着“焦桐花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着焦裕禄精神;惠民下乡,回馈农村农民的养育之恩,把文艺精品献给家乡父老;他们走进沂蒙山红色老区,一首《沂蒙颂》,荡气回肠;她们走进东营孤岛“知青小镇”,再回首,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回望那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再展兵团精神;她他们走进颜神古镇,美丽山头,唱尽陶琉振兴博山的风风雨雨、岁月沧桑;他们送文艺、送温暖、送祝福,以家乡大地为舞台,载歌载舞,尽情表演,放声歌唱,红火的日子唱出动听歌谣,把幸福的生活跳成优美的舞蹈。陶风琉韵,山在笑,水在笑。
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砥砺前行有担当。王荣远团长很是谦逊,从不说自己做的那些贡献。但他既是一个组织者,也是一个指挥家,更是知青艺术团的主心骨,他会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着团员们,为文旅之都,陶瓷之城,魅力博山,精排节目,不凡艺术团自己创作,原创+精品,正能量出场,从始至终都是一如既往,一丝不苟,不管有多少人观看,都认真表演,人民艺术为人民,也为博山知青艺术团创出了高质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
团员们的精彩表演和默默付出,给了王团长最大的鼓励。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都是经过艰苦环境磨炼出来的,聚在一块,有着共同语言,感觉特别亲近,由此,博山知青艺术团已经成了大家温暖的家,每个人都在爱护着她,团长、领导,和善亲切、宽容大度,组织有方,指挥专业,大家亲如兄弟姐妹,团结友爱,相互搀扶,相互鼓励,一路向前,有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有勤劳繁忙不知疲倦的“小蜜蜂”……为了共同的爱好,为了文艺之家,各自分工又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乐此不彼的忙碌着。一颗颗真诚的心,聚成磅礴力量,扎根本土,深耕时代,助力陶琉之乡振兴发展。不论是大智若愚的老考究,还是聪明伶俐小弟妹。正像一首歌里唱的“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大家都自觉维护着这个大家庭的尊严和荣誉!“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兄弟姐妹们到感觉到幸福和快乐!七十多岁的孤岛知青刘志大姐坦诚,自己又回到家了,找到了家的感觉。博山知青艺术团,近五年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每一位曾经在艺术团奉献过的团员。在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中,依然像当年一样,克服一切困难影响,把自己最青春、最靓丽、最真实的情感发挥出来。
为了减轻艺术团的经济负担,有多位团领导和团员,不计得失,默默地奉献着。于洪春、陈维珍等团员,在去年的惠民演出中,无私的捐助艺术团五千元,还有我们的领导班子成员,为了艺术团的发展,用自己不算丰厚的薪资承担着艺术团一些费用,王团长的发小同学无私的资助艺术团五千元,他们的奉献精神是艺术团永远不忘的支柱。
团员们,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那段知青岁月,知足快乐,虽不是特别富裕,却也生活无忧,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特别是那些有自驾车的团员,他们不但肩负着艺术团的后勤工作,还得自掏腰包为下乡惠民演出支付汽油费用,不计较个人得失。团员们看在眼里,相互激励着,一定不辜负大家,做好每一场演出。
每年的惠民演出,一般都安排在夏季,后勤团员必须提前到演出场地,而这时正是烈日当头、酷暑难忍,他们走的早、回家晚,在现场装、拆舞台、音响设备中,他们分工明确,各尽其责,认真工作,生怕演出中出现闪失,其目的就是把一切问题解决在演出之前。
有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和喜悦,山村的夜晚,用它那沁人心脾的泥土芳香和它那和谐的微风,送走知青艺术团每一次离开时,父老乡亲那种难舍难分、期盼再见的目光,不啻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
为了把知青艺术团最好、最精彩节目奉献给父老乡亲,所以每一场演出,王团长和团领导们都反复对参演节目考察指导、斟酌、筛选,贴近生活,弘扬主旋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各路”演员也是出主意想办法,都在努力编排新的演出节目,以期使艺术团再上一个台阶,让广大的观众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颖节目,同时也锻炼了演出队伍,提升了演艺水平。
知青艺术团秉承求同存异,健康向上的活动理念。同时给大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大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量力而行,做些对社会有意的公益事业,传播正能量,开心自己,快乐别人。
他们深入山区、农村、城市社区、兵团、剧院,他们有一支坚强给力的后勤保障队,他们不管舞台前还是舞台后,都辛勤付出,配合默契,以此为乐,把艺术团当成了家。他们行程千余公里,用知识青年那一片深深的乡情和赤诚,爱国爱家、吃苦耐劳、敢拼敢干、无私奉献,把走进新时代的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把党和政府对百姓的关怀,把惠民的好声音,红色故事、红色歌曲、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一起,他们创作了自己团队的精彩:民俗舞蹈《放河灯》,是孤岛知青姚秀峰老师作词、毕玉奇先生作曲,编排的表现博山陶琉窑炉,显示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靓丽的舞蹈在欢快乐曲伴奏下,挑着鲜艳河灯的姑娘们,款款而来,乐曲以旧城夜晚卖江米糕的吆喝声开始,预示夜幕降临,随后以欢快明亮的二胡独奏,描写人们在炉神庙前的孝妇河里燃放河灯,一路追逐嬉笑,直到下河;乐曲后来渐慢,描写人们不再追逐,而是静静地站在河边,目送河灯远去,表达了向往生活富足,向往幸福的美好祝愿。民俗文化表演剧《放河灯》, 2024年10日29日晚上,在淄博剧院举办的"风雨兵团情,永远跟党走",2024山东建设兵团战友大型文艺汇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纪念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建立55周年的舞台上,再次闪亮登场,十分精彩。舞蹈《绒花》,背后蕴含着建设兵团、下乡知青在艰苦的岁月里,深刻的故事和情感表达,体现了当年下乡知青的磋跎岁月,深层次的表达了青春年华的苦乐爱恨情怀。
王荣远词、毕玉奇曲《家乡有条弯弯的河》、《我的小时侯》、《家乡风光实在美》以及《红太阳照边疆》、《绿色军衣》、《保卫黄河》、《白毛女》选段等等,他们守正创新,好戏连台,不断谱写陶琉之乡新篇章。
回忆知青当年,频频亮点闪现。上世纪六十年代,青海建设兵团,艰辛的知青岁月,有一名博山知青战士,王世新,大辛庄人,1967年1月12日,因抢救三名儿童,永拦惊马,长眠在青海格尔木草原,后追认为烈士,年仅18岁。他的英勇救人事迹,成为知青的骄傲,也成为家乡的骄傲。王世新,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在哥哥姐姐的陪伴下长大,刚刚十六岁,报名下乡支边去了青海,格尔木草原上,留下他生活工作的足迹。知青们用自己的双手,盖好了自己的兵团宿舍,还没有住进,就光荣牺牲了。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家乡人,道德模范层出不穷。去惠民的知青在向农民老师学习生产劳动的同时,看到村里老人有病,家庭儿女多,生活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捐款资助,唱响了一曲《爱的奉献》。在博山的西北部,荫柳村的知青们回城后,为第二家乡乡亲有个活动锻炼的地方,纷纷捐款,建设了文化娱乐广场。当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的贡献和事迹,难以述说详尽。村庄的乡亲们,也同样呵护着这些青年人,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家人。王团长说,发生在知青中感人的故事,也是激发我们知青艺术团创作的源泉。
王团长务实亲和,担任艺术团团长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承载着团员们的信任和厚望。他说,每一场演出,都有每一场演出的收获和故事,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及老百姓的肯定和表扬。博山知青艺术团自创建以来,坚持下乡为民演出,已经演出70多场。今后我们将在博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和山东省知青协会淄博分会的领导下,发挥知青精神,一路既往,认真创作和编排,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这个美好的新时代,为百姓献上更加精彩的文化大餐。
采访完博山知青艺术团王团长,我走在孝妇河畔,杨柳依依,千年流淌泛着白哗哗花儿的河水,陶琉古镇的知青歌声《我和我的祖国》再次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