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杨东明
袁振
一
何为大师?古人给出的解释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在我看来,在新时代奉献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人,都是大师。我们身边那些默默无闻却无私奉献、一生坚守,散发光和热的人也是大师,敢说杨东明先生绝对算得上。
杨东明,1968年出生于博山陶瓷世家,爷爷和父亲都从事陶瓷行业,其父尤以画“套五盆红绿彩绘”为著。受家庭环境熏陶,杨先生自小就对文物考古、博山陶瓷多有研究,为守护“彩绘”这一殊荣,他费劲了心思。
有幸认识杨先生,是在人立大厦二楼会议室,他因参加活动稍有耽搁,之后便风尘仆仆赶来,带我们去了他的工作室。
出来人立大厦沿坡上行,少倾便抵人立陶琉艺术中心,四楼,就是他的工作室。
一路无话,我以为杨先生不善言谈,直到去了他的一亩三分地儿,杨先生的热情,就如窑炉里的火,霎时燃烧得绚烂多姿,楼梯旁“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欢迎诗联,便是他的待客之道。
工作室外摆满了陶陶罐罐,两串象征事事如意的红柿子挂在木门上,门下是传统石墩,俨然一处博山人家。随先生进入室内,方知内有乾坤。
红绿彩装饰陶是博山窑独具一格的品牌产品,盛行于清末至民国。主要分两大类,一是指敷着红绿彩釉的各种人物和动物陶塑摆件等。二是指在茶具、碗、盘、盆、瓶、缸、帽筒、枕、文房各类器物上的红绿彩釉绘画。工作室里,红红绿绿的陶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二
初识博山,是在三十年前,二姑出嫁,我跟着大人来贺喜。从农村到了城市,目之所及,都是新鲜。过了神头,瞬间被孝妇河两岸连绵不断的精美壁画吸引,我问爹:“这么长的一幅画,得费不少颜料吧?”爹说:“这可不是画的,是玻璃马赛克拼贴的,多么牛的创意。”
时光流逝,三十年来这条被“打卡”的河道,一直在娓娓讲述着博山的故事,经过岁月沉淀,风雨洗礼,更多很“牛”的创意一一展现,故事明显又多了起来。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新博山以奋进之姿在时间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构筑起了一面全新的山城印象,与时代一起向阳生长。
古窑村千年浮翠流丹,烟火千万家镂金铺翠。陶瓷和琉璃,是博山人表达美的手段,而矗立在孝妇河西岸的“人立文创”,手段尤其高明。
初识人立,是在市散文学会各位老师记录翔实、完美演绎的文章中,方知我第一次来博山的那年,是它的诞生之年。那时,年轻有为的焦新总经理正艰难起步,以一腔热血奋力开垦着这片热土。
时光回到三十年前,丈量时间距离、改造时空格局,焦总打造“艺术人立”的步伐,由此发轫。
在物资匮乏的九十年代,“做买卖”成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新动力。焦总也在那时下了“海”,成立了淄博人立实业有限公司。倒煤卖煤,销路不愁,买卖让他做的风生水起。但现实也很残酷,货出去了钱没回来,“要账”是最让人头疼的事,以物顶账也是司空见惯,这事儿同样摊在了焦总身上。
路从荆棘处而开,人从困境里涅槃。面对仓库堆积如山的陶琉,焦总另辟蹊径,将“煤炭人立”改为了“陶琉人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过打拼,人立“满血复活”,让焦总再次意气风发。
之后的“人立”,在成长中又经历了一波三折,不管是非典的“空袭”还是在京的无奈,或是建馆的仓促,亦或是疫情的萧条,“人立文创”的发展之路似乎并不顺利,好在焦总身上有着博山人不服输的韧劲,敢打、敢拼。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经过三十年的深耕细作,色彩斑斓的“人立文创”乘风而起,已在原山脚下、孝水源头落地生根。
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风景,敢拓前人没垦过的荒,才能开辟新的空间。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成功的过程是困难的,焦总的成功源于他的坚持,源于自身的奋斗与努力。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一个人的喜悦,也是一座城的欢喜。有了发展空间,许多艺术大家们纷至沓来,“人立”这棵大树也更加枝繁叶茂。2014年,当代艺术家、清华大学资深教授韩美林先生到访至此,与中国琉璃艺术大师徐月柱共同创作了经典之作“人立墨彩”,霎时名满山城。如今,更是有杨东明、岳孝清、赵炳生、阚方乾等艺术大家在此坐镇,“人立”就该当光彩夺目。
三
谈及在“人立”让人感动的事,杨先生不假思索的喊出了“焦总”,那份情怀,是感动于焦总逆水行舟的坚持、使命在心的担当和扛起大旗的敬佩,更是感动于志趣相投的知音碰撞。
不谋而合,步调一致,即事半功倍。有志同道合的并肩战友,有深厚底蕴的文化自信,期待杨先生在“人立文创”的舞台上,演绎出更多的精彩“绝活”。
杨东明先生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人,各处古朴的“老家什”上,带有美好寓意的红绿彩作品,大多绘制于日常的生活器皿。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杨先生讲,越是民间的东西,就越有代表性,越是民俗的东西,就越流通、越靠近世界,就如当下爆火的刀郎。
这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莫过于鱼纹盘。“鱼纹图形是我申请的专利版权,别人要仿作就是侵权。”杨先生侃侃而谈:“这也是我创作的目的,我们要抓住自己的东西,而不是随波逐流,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别人弄去,那就太尴尬了,地域文化保护任重道远。”
文化保护意识,是杨先生骨子里就带着的,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六七岁时打闹,无意中保护下来的“麒麟枕头”,成了他“炫耀”的资本。作为当时村里唯一保存完整的陶彩,现已被淄博名家收藏。
杨先生曾先后在博山区文物事业管理局、文化市场执法局、区美术馆担任领导干部,是人人羡慕的“肥差事”,但为了守护传统文化,他选择“挑肥拣瘦”。通过平时工作中的经历,杨先生深知文物传承的重要性,便激起了他的“保护欲”,于是毅然辞官入艺。
人总要有理想,追求理想,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要有“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的坚韧,还要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
薄暮冥冥,意兴阑珊,返回的时候,看到人立大厦柔乱的光影映衬下来。年华似水,在色彩斑驳、灯火璀璨中,这方斑斓,绚烂了山城的日与夜。三十而立,恰是风华正茂;三十而励,正当创享未来。站在更长时间轴上,“人立文创”必将在这片热土上勤耕不辍,在新时代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