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北京丰台区长辛店派出所对面的火神庙胡同,一座座古建的大门上钉着北京市丰台区棚户区改造“封”的标牌格外引人注目,丰台区文化旅游局, 聘请上海著名设计团队,入驻改造工程的指挥部就设立在“火神庙”的对面。那青砖黑瓦,看着简单而又破旧的商铺,仿佛穿越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童年时代。没想到,这个一线城市还有我们老家乡下相似的地方,也有些落伍了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又在他乡漂泊。轻轻闭上眼睛,老家的百年大院在脑海里浮现。
乡下老家的古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塌的塌倒的倒,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聚祥门里的唐家大院,父亲从小一直住在院子里,如今父母也逾近古稀之年的人了。三十多年前,远在新疆的大伯回老家探亲,那年我还小,他和父亲说我在新疆碰到一个看相算卦的,说得还真准,咱家有个百年老院他也算着了。他说咱老家影壁墙后头还藏着宝贝唻。咱得好好看护这宝贵的遗产啊!
从大清光绪二十八年修建的聚祥门往北七十多米,路左边第一个大门便是唐家大门。门楼高三米左右,大门高度不足一米八,宽度不足一米二。父亲的那架独轮木车装上粪篓,刚好能通过。枣木脊檩上写有“旹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四月二十八日立的字样、见证了距今128年的变迁。老榆木大门、枣木过梁、枣木椽棒 ,檐口黄板,黑瓦带滴水头。黑色筒瓦圈成的圆形长条屋脊。过梁以下全部用石头夹灰泥垒墙。朝街的门垛用青砖砌墙。从大门口到影壁墙的墙体,腰线以下串两层青砖分界。石灰攉的麻达泥抹墙,大门东边的那间老屋,顶部已经塌了很多年,在这里短暂借住过几年的原淄博市教育局局长几次梦回大院,在有生之年多次回家探望。屋闶阆里已经长满了杂草。大门正中冲着的影壁墙比门楼略低,半米多厚的墙体,青砖串边,中间白墙,现在墙皮已经脱落,在我的记忆中影壁墙上画的是迎客松 还写有迎客松的字样。栩栩如生,听爷爷说,最后一次请画师画的壁画,是托人请的能人王百海画的,一般人请不动这位师傅。最终给了几升谷子当报酬也记不清了。
我还清晰的记得那时房屋的分布图。北屋月台的西边种着一颗大石榴树,碗口粗,每年都分给左邻右舍分享美味。后来都翻新了,唯一没有翻新的就是西屋和六爷爷家的一排东屋。爷爷给两个儿子分家,父亲分到了老家的北屋三间 ,几代人住过的老屋四处漏雨, 我六岁那年父亲凑了点钱把房子翻新了。我还记得拆除老房子的情景,青砖黑瓦, 炕洞。天蒙蒙亮,父亲就到屋顶上 揭瓦,母亲则在下面搬运。后来的几年,北屋西边的两间耳屋也陆续翻新了。老人们是很讲究建筑风水的,翻新房子尺寸把握严格,所有的房子都不能高于主屋,三间房为主屋,耳屋略低于主屋为好,二爷爷懂风水、能择日懂周易,谁家拆个房子盖个房子,都找二爷爷看个吉日,看个风水。
六爷爷家住在北屋的东边,东屋北边的一间耳屋里。门口在前院通往后院的雨淋道里,坐东朝西。北屋前面的那盘磨,成天不闲着,闲着的时候六奶奶就在上面晒点粮食,豆腐干之类的,老人家勤劳的身影常在梦中出现!
从雨淋道去往后面的院子,也许是先人为了躲避战乱,或者是方便通行设立的便道吧!三个院子都能相通。谁家要是包个水饺,糗了糕,摊个热煎饼。都从雨淋道穿越过去分享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更是一条奠定大家庭团结、友好的重要通道。中院北屋的主人,称呼五大爷,瘦高个人老实。五大娘是大家闺秀,也许是基因的强大,五个孩子考学出去了三个,1964年出生的大姐考取了当时的淄博卫校,现在也花甲之年了,在80年代算是少之又少的优秀家庭了。他家里书多,小时候经常从雨淋道跑去他家里看连环画,西屋里的哥哥后来去了哈工大进修,二大爷家的孙子则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院子里的三户家庭,三代人有从事医学工作的,最年轻的侄子天津南开大学毕业,也分配到一所医院上班了。
从院子的东北角有一条雨淋道通往后院 ,在大门楼的南边靠近大门口,南屋的东墙当做了影壁墙,二门口有一级台阶。家里住着亲兄弟两户人家,九个孩子。北屋和西屋分给了老大,东屋和南屋由老二继承。老大家的后代都是做买卖的商人,叔大侄不小,四个孩子三个比我父亲还大,排行老三的二哥比父亲还长一岁。从建筑包工头到杀猪卖肉,是名副其实的买卖人,精打细算,过了一家好人家。老二家的大哥比我的父亲小一岁,1958年生人,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淄博市劳动局技校学习,(现在的淄博市技师学院),后来转到政府部门工作。姊妹四个,两个考学离开老家大院。满院的文化气息传承了后代的优秀,家族里的骄傲。厦门大学、北京航天大学、北京大学。两博一硕的90后是大院里走出的优秀代表。出差前的一天,我和往常一样回老家看望乡下的父母。饭后走走看看也是改变不了的习惯,从前院走到后院 ,看着坍塌的大门,长满杂草的院落,破旧的桌椅衣柜。大门口记忆年轮的那棵大柳树,也早已不见了踪影。回忆着过去,顿时心里泛起一股恐惧感。古稀之年的父母,在百年聚祥门里成了年轻的代表,成为了百年老院的看护者。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陆陆续续都搬离了百年老院。各行各业都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百年老院的最后是什么面貌,我不敢再往下去想向!以古鉴今,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主席的一番话提醒了我们。百年老院的保护和传承的接力棒继续传递给子子孙孙、孙孙子子来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