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美容针灸可能改善皱纹、肿胀、松弛和面部不对称,还可能提升面部轮廓。
目的:观察美容针灸对咬肌体积的影响及其对面部美学的影响。
方法:纳入10名健康成年女性(平均年龄50.3 ± 6.45岁),每周进行一次针灸治疗,持续8周。在针灸刺激前后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收集的图像数据使用进行分析。在干预前后,两名评估者各自测量咬肌体积三次,并计算平均值。
结果:美容针灸后,左右咬肌的平均总体积从40.73 ± 8.2 cm³减少到37.81 ± 8.57 cm³,显著减少了2.92 ± 2.48 cm³(7.37%,p < 0.05)。所有10项主观评估项目均呈现显著下降,特别是在面部松弛、轮廓和不对称性方面,证实美学改善和心理满意度。美容针灸可减少咬肌体积,美学效果显著。
使用长度为30毫米、直径为0.20毫米的不锈钢针,插入深度为10毫米,持续15分钟。针灸由一名具有34年临床经验(包括18年美容针灸职业培训教学经验)的针灸师进行。5分钟休息后,让参与者仰卧,在下述面部穴位进行15分钟针灸治疗:下关(ST7)、颊车(ST6)、翳风(TE17)、天容(SI16)、天髎(TE16)、听会(GB2)、大迎(ST5)、百会(GV20)、角孙(GB8)、颧髎(TE20)、攒竹(BL2)、太阳(Ex-HN5),以及作为诱导点的合谷(LI4)和上巨虚(ST36),分别位于上肢和下肢(图1)。
讨论
本研究进行连续8次的美容针灸治疗。MRI成像显示咬肌体积减小,面部轮廓形状发生变化,表明这种治疗具有美学效果。
MRI由于具有高组织对比度,能够详细观察皮下结构,但对运动伪影敏感,可能影响图像质量。为减轻这一问题,指导参与者在成像期间避免下颌运动并尽量减少吞咽唾液。此外,由于咀嚼可能导致咬肌形状改变,要求参与者在检查期间放松并闭上眼睛。重复进行成像实验以优化图像质量并防止失真。为提高咬肌体积测量的准确性,实施了以下控制措施:
干预前后的数据收集间隔4周。
测量以随机顺序进行,以最小化干预前的影响。
两名独立评估者各自测量咬肌三次,不互相查看结果,确保在轴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三个方向上的准确性。
Satō等人报告说,经过8次治疗后,皱纹、松弛和皮肤状况有所改善。同样,Ogino等人发现连续刺激可改变咬肌面积,而Yamasaki等人指出,针灸治疗可有效缓解疲劳,8次治疗后效果显著。相比之下,Barrett观察到美容针灸治疗10次后效果持续,而Razavi等人建议进行10到12次治疗以达到最佳效果。这些发现表明,日本和外国受试者之间的理想治疗次数存在差异,但连续针灸刺激对两者均有益。由于本研究仅纳入日本参与者,因此采用基于日本先前研究的8次治疗干预方案。
此外,Shimada等人发现,86%的参与者立即感受到面部提升效果,74%的参与者在治疗后3天仍保持提升效果。这一证据进一步支持了本研究在最后一次治疗后第三天进行MRI成像的标准化做法,以确保准确评估持续效果。
本研究中,90%的参与者显示出咬肌体积减小,减小范围在4.0%到13.4%之间,平均减少7.37%。咬肌体积的显著减小得到了证实,表明MRI能够客观测量面部轮廓的变化。这与以往主要关注皮肤表面变化和主观评估的研究有所不同。
然而,一名参与者的咬肌体积有所增加。Guruprasad等人认为,咬肌肥大可能与磨牙、紧咬牙、单侧咀嚼、颞下颌关节紊乱、咬合不正和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该参与者的结果,表明针灸并不总是能减少肌肉体积。由于本研究未评估磨牙或紧咬牙情况,因此无法对这些因素进一步分析。
本研究还评估了体重变化对咬肌体积的影响,但未发现显著影响。未来研究应增加参与者数量,并探讨体重与肌肉体积之间的关系。
面部变化受年龄影响较大,随着年龄增长,由于重力作用,面部松弛变得更加明显。骨骼和软组织的年龄相关性变化也可能增加不对称性。在参与者问卷中,所有类别均观察到显著改善,特别是在面部松弛、轮廓和不对称性方面。MRI检测到的咬肌体积减少可能有助于提升参与者的心理满意度,这在问卷得分中得到了体现。
以往关于美容针灸的研究表明,单次治疗后血液流动和水分含量增加,8次治疗后皱纹、松弛和皮肤状况有所改善。连续刺激可改变咬肌面积,8次治疗后有效缓解疲劳。Barrett和Razavi建议进行10到12次治疗以达到持续效果,但最佳治疗频率可能因人群而异。本研究针对日本参与者,采用了基于日本先前研究的8次治疗方案。
Shimada等人发现,86%的参与者感受到即时提升效果,74%的参与者在治疗后3天仍保持效果。因此,本研究在最后一次治疗后第三天进行了MRI成像标准化。
对于面部肿胀的情况,通常针灸位于咬肌下方的下关穴。下关穴与静脉丛相关,可通过增加血液流动促进新陈代谢。Sonehara等人报告说,松弛是女性衰老的主要表现,而位于咬肌附着点的大迎穴和颊车穴,对于解决这些问题非常有效。这些穴位也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Watanabe等人强调稳定咀嚼肌张力对于下颌正常功能的重要性。针灸这些穴位可有效缓解与肌张力相关的压痛和结节。Zhang等人讨论了针灸在缓解疼痛和炎症方面的作用,指出针灸可激活肺组织中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发挥抗铁死亡作用,特别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尤为重要。
电针治疗用于术后护理前景广阔,特别是在管理恶心和呕吐方面。Larson等人发现,将药物预防与电针相结合可显著降低术后恶心,表明电针可作为辅助疗法。
A型肉毒毒素注射常用于减小咬肌肥大并塑造面部轮廓。当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释放时,会引发肌肉收缩导致肥大。肉毒毒素可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减小肌肉肥大。肉毒毒素的注射部位接近大迎穴和颊车穴,由下颌神经支配。Lora等人指出,肉毒毒素可显著减少P物质释放,从而减轻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引起的炎症反应敏感性。这些机制表明,肉毒毒素可减少咬肌肥大并缓解疼痛。Canales等人发现,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肌筋膜疼痛方面,肉毒毒素注射与针灸在缓解疼痛方面无显著差异,也发现针灸可以减小咬肌体积。本研究中疼痛较轻微,观察到咬肌体积显著减小,可能是由于针灸导致肌肉张力减轻。本研究使用的针灸穴位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穴位相同。
还应考虑患者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本研究纳入10名年龄在43至64岁之间的女性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0.3 ± 6.45岁。未来研究应增加参与者数量,并纳入男性。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特定的肌肉评估。MRI成像可能引入失真,尽管已采取措施最小化失真。干预前后的成像使用相同的设备和序列,允许进行相对变化评估;因此,需要进一步验证体积测量的准确性。本研究未评估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和磨牙情况,未来研究应予以关注。随访仅限于干预后3天,因此需要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评估效果的持久性。此外,还应考虑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因果关系。
本研究存在若干局限:1)样本量小,为包括男性;2)缺乏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特定的肌肉评估。3)MRI成像可能失真;4)未考虑生活方式因素。5)随访观察时间短,仅三天。6)非随机对照试验。
↑ 原文 → 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