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医道》食医系列:二,食医简史
“太乙联动,无为而治;健康之道,本自具足”
大家好,我是《太乙医道》作者董小锋。
上个视频介绍了采取食医而不采取食疗的原因是取周朝对医学的分类,食医是占据四分之一比重的。这期视频想简单介绍一下食医的历史,不过开头我想先说一个个人的历史观点,个人对于所谓的原始社会,什么石器时代等等划分是保留意见,比如说按照西方划分的新石器时代,划分的那时代的人应该是茹毛饮血的状态,刚学会用火的状态。但是贾湖骨笛和酿酒的情况出现在九千年前,就在新石器时代。你让我接受那个时候人们一边喝着美酒欣赏着音乐,然后一边茹毛饮血,只会用石头去打猎。我无法接受!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些贬低古人的做法和观点是必然随着科学发展,时代进步而一一纠正。个人以为即使在神农氏时代达到的高度,在现今的我们也无法企及。如果我们古典也有记载比如说茹毛饮血,而衣皮苇,这些情况出现,要么是多少万年前的事,要么就是从局部定义整体了。比如说我们祖国现在发展的还不错,但是在非洲那里还有许多人每天在饿死,甚至也不会用火。那么单纯从非洲的局部去定义全球,这能正确么?不能的。或许试着换一个个角度去看,比如我们去援助非洲,援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的时候,就好像什么情况呢?比如古典记载的 《古史考》载“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躁多害胃肠。于是圣人造作钻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大悦,号日隧人”。这就是一个定点扶贫的好例子嘛。
在中国传统医药食医之中,最早有文字记载药物学起源的文献是记载神农尝百草的记录,《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如果按照现代的那些历史观点去看,那就是那个时代落后的很,连五谷都不会。这个事情,个人还是认为从还是从上面的角度去看,不然如果那个时候全世界都是茹毛饮血,你忽然出生的一个神童,然后就会农业,就会医药?这不扯淡嘛。还是像援助非洲一样,那边没吃的,到那边就想办法教他们农业,不能天天支援啊,是不?吃饱了,那边没有医药体系。怎么办?不能天天往那边送医药啊,是不?那就只能就地取材,根据当地的植被,当地的独特气候产生独特的药材,按照我们中华医药的传统理论去寻找适合使用的药材和食材,从而在当地普及使用。也就是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神农这个代表为了找适合的药材,才一日遇七十毒。至于这个一日遇七十毒,也有许多人认为是尝百草,一天中毒七十多次。我每次听到这个说法都想笑,我想不管是哪个时代的人,不管是哪里的人,就像是云南吃菌菇一样,有毒没毒当地人不清楚?所以肯定不是毒死人的那个毒,而是药物的偏性,在本草之中,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因为药物有偏性,偏阴或者偏阳,一般偏的就是小毒,偏的大的就是大毒。比如《本草纲目》中说,“酒,辛、甘、大热、有大毒。”这个有大毒的东西,我看全世界人民都很喜欢啊,有的人一天不喝点小酒还不行,那么这个大毒能毒死人么?当然酗酒当然对身体不好。但是之类要清楚这个毒,与那个毒,不一样。不能拿自己的肤浅去套古人的伟大。所以,个人认为一日遇七十毒,就是一天就找到了七十种适合使用的药材。
很遗憾,《神农本草经》已经在两千年前就散落失传了,现在的版本都是后期从各个文献之中零星整理出来的。所以不得窥其全貌,但是就是零星一点的记载,也让我等惊艳古人之智慧。
“太乙联动,无为而治;健康之道,本自具足”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