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医道》食医系列:八,五藏
“太乙联动,无为而治;健康之道,本自具足”
大家好,我是《太乙医道》作者董小锋。
在《生命文化》系列视频里,我们介绍过人体是如何生化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天地万物人,这一切是遵循着宇宙生化回环的规律。在《黄帝内经》之中分为五个部分,从东方玄气开始生道,道生神,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然后依次从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藏为肝,在体为筋,生成肝藏这一整套系统。对应着五行,依次生成心藏,脾藏,肺藏,肾藏的系统。 也就是人整个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均可一分为五,分为五藏系统。为什么是藏?这个在《太乙医道》244页有介绍,除了内经所云的藏神,藏精气而不泻之外,本书从现代胚胎学的角度去说了一下。
人属于三胚层生物,当胚胎发育到第 3 周末时,形成一个内、中、外的三胚层结构。这三胚层结构不但符合我们的三才天地人观点,并且逐步卷曲成桶状,内胚层形成原始消化管,逐步发育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器官,由后肠末端泄殖腔向腹侧分割形成膀胱、前列腺、尿道等;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眼、耳、鼻以及体表上皮及附属器官;中胚层从内向外依次分化为富含细胞的轴旁中胚层、间介中胚层、侧中胚层。三胚层生物由两个基本的系统构成:一个是分布于全身的特异性(骨骼、肌肉等) 及非特异性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等)框架形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另一个系统为被该框架包绕和支持的各种功能细胞构成的功能系统(消化、泌尿、循环、呼吸等)。中胚层发育形成一个框架系统,这个框架系统里严密设计了各种形状的收纳口袋空间,各种功能器官有序地摆放在这个框架的各个口袋空间中,框架为之提供支撑、支持。所有功能器官都是顶着中胚层间充质生长的,均被间充质结缔组织所包裹,所以各功能器官表面的口袋筋膜结构变形成术中见到的筋膜层面,比如肠管的浆膜、肠系膜,心脏的心包、腹壁的壁层腹膜、胸壁的壁层胸膜、肾周筋膜等。相当于三胚层结构起源时为三件衣服,外胚层的外衣包裹在最外层,各功能器官依次进入中胚层间充质形成的这件衣服的各个口袋结构内,口袋形状多样,或长或短,或规则或不规则,各口袋之间又经过不断反复折叠、缠绕,形成更复杂的结构,最终构成人体。但不管如何复杂,各功能器官都能溯源成口袋样的结构,也可称之为信封样结构,口袋或信封内除了功能器官
外的空间全部由间充质脂肪结缔组织所填充,所以人体内见到的每一份脂肪结缔组织都有其归属,而且是各有功能的,为它所属的功能器官提供储备、修复、调控功能。
这样,就与我们五藏对应上了。人体为一大皮囊,即为三胚层结构之外层包括形成一个人体的大口袋样的结构,也可称之为信封样结构。而人体大口袋样的结构是由许多中小口袋样结构组成,这些中小口袋样的结构可以认为是胃、肠、膀胱等其他小皮囊。而这些林林总总的中小皮囊均归属于人体这个整体大皮囊,归类分则为五藏:肝藏、心藏、脾藏、肺藏、肾藏。
比如肝藏,肝脏在内,但是其表有筋膜,通过筋膜连接全身,目虽在头,亦与其连接一体。也正因为各个皮囊、各口袋之间又经过不断反复折叠、缠绕最终在肘膝部分流,到手脚而分气。所谓十指连心,手脚连着脏腑。所以,任何疾病都可以从手脚之五腧穴进行补泻达到治疗目的。因为人体诸多口袋样结构叠加一起,如果出现错误折叠或者张力不等,体内出现的问题必然通过筋膜、肌肉、皮毛、血脉、骨头张力表现出来。直接在脏腑内部,只能以饮食、药物调和,在外就可以通过与五藏连接之手脚分气进行补泻。通过五层结构筋、脉、肉、皮、骨而调整脏腑之张力平衡,从而让脏腑复位,通过补泻让其脏腑之间保持血气平衡,达到治病的效果,或者说回到那个阴阳交感中和之态!
“太乙联动,无为而治;健康之道,本自具足”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