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医道》食医系列:十一,五味之成
“太乙联动,无为而治;健康之道,本自具足”
大家好,我是《太乙医道》作者董小锋。
五味对应五行,五藏,分别为酸木肝,苦火心,甘土脾,辛金肺,咸水肾。从上一个视频我们知道,人体五藏系统的生成,是来源于宇宙的五行之气,五行之气分别生化形成木火土金水,再生化成酸苦甘辛咸,然后再生化成筋脉肉皮骨。所以对应着疾病也就是五藏病和筋脉肉皮骨病。这些都是一体化的,只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有时候逼不得已分开来说。这个大家要知道,也必须要知道是在一的前提下,在太一轴联动的前提下,才有阴阳可言,才有五行可言。不能执着一端,不能局部定义整体。
我们知道宇宙是太乙居中而运转众星,人体这个级别是人神居中而运转阴阳五行之气。那么这个人体要想活着就必须要五行中和,气脉常通,这样就至少可以活到一个周期,百岁之后才去重启。那么具体到人体这个个体的时候,我们中医人有时候自己转晕了,老是玄之又玄的把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很直观的问题非要站在现代医学角度去搞复杂,最终就无法定义这个生理和病理的标准。从而为别人诟病,认为中医没有逻辑,没有系统。这个就不好了。
从现代角度来说,人活着就是依靠吃饭。简单说,就是吃东西进去,然后胃肠小肠大肠等消化系统就工作,消化了食物,食物进入静脉,然后统一进入肝脏过滤解毒,然后输送心脏,心脏再把血液输送到肺部,把二氧化碳呼出去,然后把氧气吸进血液里,就变成了动脉血。然后再输送全身。这样来维持生命。当然,这个是我肤浅的认知,纯正的现代医学可能更高端,这个只是基本的。就从基本的角度出发,就从这样的生命认知出发去定一些方法。
在传统中医之中,就完全不一样。就是贯穿了阴阳颠倒,五行中和,五行之中自有阴阳五行,是不同级别的联动,一以贯之。就好像同样是如何维持个体生命的运转,中医认为就是“神”居中运转阴阳五行之气,从而让身体运转。气顺行一气周游,形互相制约,维持框架平衡。
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诸位抱歉啊,又要搬文言文了。这个大概意思就是,大地生化五味,美食。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是什么呢?两个,一个是五气,一个是五味。也就是天地之气合而成人,天地之气孕育生命,天给我们的就是气,什么气?就是空气,为什么是五气?就是你春天呼吸的空气跟夏天是不一样的,你平地的空气跟高山的空气是不一样的,北方是干燥一点的空气,南方就是潮湿一点的空气,简单理解就是。这个空气通过鼻子进去,藏于心肺,也就是我们前面生命系列说气血运行的秘密,就是这个气压推动血液运行。这个先忽略不说。先说五味,大地生了五味,就是你平时享用的美食,或者粗粮,都是五味。饮食通过嘴巴进入肠胃,然后味有所藏。这个味有所藏,要说说。因为普遍人会认为是五味藏在肠胃,这个不对。是五藏,是肝心脾肺肾那个五藏。
为了说明这个味有所藏,必须又要把《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请出来,原文是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简单理解,就是饮食吃进去肠胃了,经过消化之后,酸味先进去肝,酸生肝,肝生筋,筋再生心嘛。接着就是苦味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入了之后再按照五行生克来调整中和之气。然后就是回到《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关键点就是这样那样之后,最终目的就是“神乃自生”,神在,则运转阴阳五行之气。人,就活着。就是这么简单,是为五味之成。
“太乙联动,无为而治;健康之道,本自具足”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