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论语》第十《乡党》篇第五章: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执圭(guī):手拿一种尖头长方形的玉器。古代的大夫受命出使别的诸侯国时,执圭以通信息。蹜蹜(sù):举步小而频促的样子。私觌(dí):以私礼相见的意思。
这一章,白描式记载了孔夫子拿着圭出使别的诸侯国的情景。
孔子被派出使他国参加典礼时,恭敬地弯着腰,如同拿不动圭的样子。执圭时,向上举好像作揖,放下来时好像交给别人。他的脸色凝重,战战兢兢,脚步细碎,像沿着一条线走路。献礼时,和颜悦色。私下和别国的朋友相见时,才显得轻松愉快。
可见,孔夫子奉着国君之命去出使别的国家时,他以外交使者的身份参加别国典礼,拿着国君授予的玉圭,脸的神色庄严肃穆,言行举止谨慎恭敬,就好像手上的玉圭特别重,以至给人一种有些承受不起的感觉,这表现出孔子在外交上的礼仪和教养程度,并不是说孔夫子就拿不稳玉圭。
“上如揖,下如授。”
执玉圭的时候,向上举时要相当于以手作揖的位置;向下的时候,就好像要将手中的东西交给别人一样。执圭,始终保持一定的姿态,上下要有一定的尺度。
“勃如战色。”
执圭的人面色庄重,好像参加战斗的样子。
“足缩缩,如有循。”
执圭的人脚步紧凑,好像在沿着预定的路线走一样。
“享礼,有容色。”
互赠礼品的时候,要满脸地和气。
“私觌,愉愉如也。”
当典礼完毕后,执圭者以私人身份与朋友或者别国的士大夫交往时,就可以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和状态了。
这一章,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写孔夫子执圭在出国的应酬中的礼节状态,如今日常生活中根本看不到这种执圭状态了,在现代人的眼里觉得这些外仪式,过于繁琐甚至迂腐。其实,人们的日常举止、动作、言行,在不同的场合就有着不同的规范要求。
这一章,启示我们重视举首投足,一颦一笑间的相应规定,即使是吃饭、睡觉、上厕所也都有相应的约束。比如,当今仪杖队的状态就有古人执圭的感觉,非常有规范。为什么孔夫子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要如此讲究?其实,儒学的核心就是礼乐,其核心价值忠信仁义廉耻关键看外在表现形式。
孔子,无疑是儒家礼仪的典范,特别是有一些积习成俗的礼法,在现代看来肯定是过时了,但是在当年的贵族社会里面一点都不多余,而是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有茶文化、酒文化,包括厕所文化都代表礼仪文化了。
现在,对孔夫子的举止行为方面还能看到这些白描式的记录,可以想见在朝廷上、同僚之间、宾主之间,以及在家时,孔夫子在礼数上、在肢体语言上都是有历炼的。儒家学问其实是真正的实践活动。我们即将要学习孔子在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礼仪规范示例,这都将带来很好的生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