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美丽汉江,美好生活,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区域文化交流暨第二届“汉江号子”传承保护专题研讨交流展演活动在安康市成功举办。石泉县文旅广电局、商洛市文化馆商南县剧团,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南阳市文化馆,旬阳市文旅广电局,安康市群众艺术馆,汉中市镇巴县文化馆,紫阳县文化馆,印象大别山168, 十堰市非遗中心,汉滨区文化馆,安康市群众艺术馆等秦岭南麓文化机构的节目汇演,犹以汉江号子为主题,展现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又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汇演现场,来自旬阳市的舞蹈表演突出汉江儿女迎难而上的粗犷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音乐震撼力。旬阳《汉江号子》节目已成为汉水文化传承创新的精品之作,展示出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出激励人心、提振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同时,集中体现出46万旬阳人民在新征程上团结拼搏、万众一心、负重奋进的精神风貌。应旬阳市汉水之子刘贵棠之邀,秦岭南北麓生态文化志愿者、西安市灞桥区政协委员郝海船代表秦岭北麓文化志愿者,前往“汉江号子”文艺汇演现场,参加秦岭南北麓生态文化交流活动,观看汇演节目。
男儿千里走汉江
踏破江上万顷浪
伙计们呀,
拉起来吆。
起锚了,
齐搭手,
铁锚起来了吆,
拉起来哟!
男儿千里走汉江,踏破江上万顷浪。秦岭南麓汉江里正在上行的一艘载满货物的船只,行到了一处激流飞溅的险滩之上,有一群彪悍而勇猛的纤夫,随着老船长的指挥号令,奋力拉动船只,开始勇闯激流险滩:
莫歇气吆,
往前闯,
明天便可回家乡。
这些“汉江号子”是行走在汉江之上船工们的生活写照。秦岭南麓的汉江之上的船工们,发出那一声声号子,撼天动地、摄人心魄,步调一致,振奋人心,充分体现出船工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
秦岭南麓的汉江流淌了千万年,演绎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文明兴衰,汉江把好多秘密渗透在两岸的泥土里。
汉江那个河弯又弯,
上下那个都是滩连滩,
有名的滩无名的滩,
把式不强你难过关。
洪水滩上一声喊吔,
船怕号子马怕鞭,
洪水滩上一声喊吔,
船怕号子马怕鞭。
汉江上的河道弯弯,波涛滚滚,船工们的纤绳就拉直了河道,船工的响亮号子就汹涌了波涛,秦岭南坡那陡峭的山崖就都被船工们赤裸的脚板踏平了。
船进滩呐浪里钻呐,
滩陡浪急是鬼门关呐,
行船走水有凶险呐,
莫让家人把心担呐,
伙计们眼放尖呐,
小心行得万年船呐,
脚蹬稳,纤绳拉直,
松不得,松不得
活先人们哎,
看到看到看到,
哎呀,你这狗崽儿子,
是想媳妇咋了,
快了快了快上来了。
(问)哎 拦头的呀!
你看窝水底下的石头,
碍事不碍事,
(艄公)不碍事使劲拉,
(众)上来了哇!
老船长通过简捷、急促、有力并且具有生活化的语言号子,激励、指挥和调度着船工们,奋力拼搏,大船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险滩,终于顺利靠岸了。
提起“汉江号子”的悠久历史,可谓是渊源流长,这些号子忠实地记录着汉江上的船工们的血泪与心酸,展现出劳动人民勇于与大自然拼搏的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汉江号子,雄壮有力,
节奏鲜明,悠扬婉转,
欢快明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凸显出民间音乐的鲜明特点。
汉江号子,粗狂浑厚,
铿锵有力,声调高亢,
旋律起伏,跌宕豪放,
节奏紧密,变化多端,
这些号子在音乐上的句幅较短,气氛比较紧张,在狂风大浪中,用以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是最有实用价值的民间音乐。
旬阳市张家大院的张富林观看汇演后,回想起记忆中汉江流域的渡口生活。他说,秦岭南麓汉水和旬河流域含养地两岸的人们,早年都是通过渡口摆渡进行商品以及人员的互通走动保持来来往往。逐水而居的人们拥有一个固定的口岸和过河的方法。
最早古时的人们,一般采用木排和竹排进行渡物和送人,经过不断地发展,后来采用坚硬耐磨的木材锯成木板做船,上下方便,运输货物或人员多又不湿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冷水渡口和白柳渡口,为了修船都去张家大院所在生产队放倒过大华梨木和红椿木,锯成厚厚的板材,运回去做船和修船,做好后用桐油涮几遍起到耐用和防腐作用。汉水流域的人们一生因各种因素,工作、办事或串门儿走亲戚,遇山翻山,遇水就得过河,走渡口过河。
张富林的人生里经过了汉江和旬河的很多渡口,比如原大河州过大河南渡口,去搬柴或电视塔载树;小河口过灵岩寺的渡口;老城亚子口过小河北的渡口就是到老城购物;旬阳中学和(康华)菜湾的渡口在旬中上学;草坪过陈家沟渡口,白柳渡口;冷水河口渡口;因工作期间常从刘家院渡口。季坪渡口在读农中和送公粮从此过河;崔家湾贺家院渡口;大岭施家坡渡口;赵湾渡口,这些渡口都留下他的深刻印象,犹其是大岭秧田湾渡和冷水河口以及刘家院渡口。
山间陆地交通缺少桥梁
水运渡人船只承载千年
对于生活在秦岭南麓汉水流域的人们来说,在那个陆地交通还缺少桥梁的年份里,水运渡人的船只承载了几千年的重要交通,为河域两岸的人们进行物资流通互动和人脉交往,提供了方便,带来了力量。现在,社会不断发展,交通巳四通八达,座座桥梁,犹如巨龙横跨江河、峡谷之间,对于渡口和水的运用,成为当代旅游产业服务窗口,仍然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原来的渡口已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再过几代人或许就不被知道了。只有这代人的回忆和记载,能够留于后人一些关于水资源和渡口及汉水文化的历史记载。真心敬佩中国航运汉水博物馆的创立,为汉水流域文化传承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秦岭南北麓文化交流互动发挥出桥梁作用。
汉水中上游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汉水流域的独特气候和水土环境,让这里形成藏风纳气,四季分明、物产丰富,适宜人类繁育的人类文明最早发祥地之一。汉水流域发掘了多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汉中梁山、斗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和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安康发现有四十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南阳八里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遗址。南阳黄山人类遗迹的发掘,更是将汉水人类活动史追溯到了7000年前。汉水旬河、冷水河涵养并孕育着一代一代的人们在这繁衍生息。因此,一定要保护好汉水资源,净化生态环境,牢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不搞有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生态产业,种植产业。保护秦岭,呵护汉江,为子孙万代造福,为一江清水送北京做出应该做的有益的事情。
1978年7月的一天,张富林从张坪下县给张坪学校购买建筑用的马簧钉。随后又遇张坪其他两人。当天下着大雨,后来河水暴涨,那一晚就留宿在秧田湾,得到好酒好菜招待,主人说明早吃了早饭,请人送他们三人过河。第二天十点多钟,从院子中调来三个会水的水手,以及太公共4个人驾船,送他们三个人还有其他过河的共十余人。当时,旬水两边齐岸,拍打着一米多高的浪花,心情非常紧张,怕那驾船的四人弄不住船就完了。大家齐心协力把船拉到上游,过河的人拉纤绳,喊着号子:一二三!加劲......拉到一定位置,开渡船向下边顺水而行划向对岸,船向对面跑了二百多米,船在水中起伏摇晃,终于渡到对岸的上岸渡口。这些渡船人家技术娴熟,让张富林终于松了口气。心里想着差点就没有命了。
提起冷水河渡口时,旬阳张家大院的张富林回忆他经常从冷水河渡口过河,这个渡口关系到冷水河两岸几千群众的过河交通问题,以及购物、运输等日常需求。在他的记忆中最早过这个渡口,在1957年四五岁的时候。张富林得病发烧,母亲引他去甘溪医院就医,当时撑船的是他们亲戚。这个亲戚是湖北人,名叫张文行,从1954年就管理冷水河渡口,当时还在水文站工作的张文行负责开船。张文行成为姑婆上门女婿,住在冷水河渡口的河边。渡河的人们坐在船上看水,头晕眼花,大人蒙着眼睛才没有感觉。
1966年,张文行把渡口管理交给他的继子周治权。当时,只有13岁的周治权开始帮忙管理渡口,后来就一直管理到1976年,才搬走了,搬去白柳上河住。那时,交由住在冷水河的向复申老汉来管理渡口,后来由他的儿子向正玲和向正勤接替管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向正勤的儿子向延继续管理,一直到修建起达铭湖,修好了铁路,修好了甘溪水泥桥和冷水河口到甘溪刘家院的公路,过冷水河的陆路交通都方便了。2010年左右,渡口停止了。
1988年4月,当向正勤负责冷水河渡口摆渡时,张富林的小孩儿生病,在张坪医院看了半月无效,一直高烧不退,孩子昏迷不醒。当时下了几天大雨,冷水河的河水暴涨,情况很是紧急,要转院给孩子看病,就在张坪请一位开拖拉机的师傅,用75大型拖拉机头送他们去渡口,路是土路,一会儿过河,一会儿上坡,一会儿平坦,就这样颠簸着用一个钟头送到冷水河口。到了河口一看,又遇到大麻烦,旬河水长得特别大,河水两边已经齐岸边淹水了,路就这一条该咋办呢?正好河边还有三五个人都需要过河,找渡船师傅太公向正勤,师傅说:水大很,太危险,一般是不开渡,再三求情下,为了救孩子,就破例渡河了,向正勤找来三个水手,划桨撑船,连同河边的船客也一并渡过河去。七八个人拉纤绳,喊号子,把船向上游拉了200米,然后,大家都爬上船坐稳,扶稳船身不敢动弹,不敢让船倾斜,以确保船上人安全。向下游向右边,斜划过去,冲过水浪的码头,终于看见了,真冒了一把冷汗,到了对岸。关于渡河的故障,一直在张富林的心中保留着记忆,他感恩向正勤,感恩渡口喊着号子拉纤的船工们,冒雨划船渡河给孩子看病的善举义行。
航运文化是汉水文化通贯载体
荔枝古道乘水路汇集子午谷口
11月29日,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南阳地方志专家、南阳大观网创办人齐英杰先生参加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区域文化交流暨第二届“汉江号子”传承保护专题研讨交流展演活动时,以“号子声声话汉水”为题发言指出,越过千岩万壑,踏浪而来,会聚于汉水中上游核心区域安康,探讨航运文化,因地制宜,生动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他指出,南阳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渠首,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特别贡献,发源于伏牛山的南阳唐白河还是汉水流域的最大支流,是汉水流域人口最多的地市。唐白河流域的航运是汉水航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汉水航运文化方面,南阳人当责无旁贷。作为南阳文化领域的跋涉者,齐英杰先生站在个人视野下,对汉水文化的零散感悟引人关注之处,就在航运文化是汉水文化通贯载体,荔枝古道乘水路多向汇集子午口。
齐英杰先生认为,汉水流域作为华夏文明核心文化伏藏地,其独特方域汉水中上游在全国地理区位和复杂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文化海绵地域,像涵养水土一样涵养着中国的文化,汉水以外的文化,无论如何衰减,甚至淡去,汉水都能给予全息化的复原。因此,天下众多支流只有汉水能与四大名渎相提并论。还绝无仅有出现了长汉丹“江上江,江中江”的非正常命名逻辑。在历史上,文化往往以水系为轴心进行传播。即使一条支流,也有支流的文化体系,如唐河、白河、湍河都各有各的风俗、语言、秉性。汉水上游作为相对独立的四塞之域,仅有汉水如胎儿脐带一般承担着流域内文化的吸收和输出,吞吐着广阔的华夏文明,沉淀着,升华着,生生不息。汉水航运故事还意外解答了“妃子笑”谜团。唐代贡奉杨贵妃的荔枝,究竟是怎么实现在三天内抵达的华清池的?一直困扰着人们,众说纷纭。
南阳天妃庙老道长讲述,福建荔枝船遭遇诡异天气误闯南阳后,天气豁然转晴空,为感谢河神的护佑而建天妃庙。虽非正史,但耐人寻味的地方,涉及荔枝来龙去脉的客观性较强,又合乎逻辑与科学。当时,荔枝盆栽,南养北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岭南人在盆中移栽荔枝,到成熟季节再通过船移至汉江上游,然后日日摘鲜果,取道子午道、蓝田道,两日内抵达华清池不成问题。汉水的航运能力,以及盛夏有足够的高温来维持荔枝连续结果,是完全可能的。根据气象数据,暑期安康城的气温只是略低于汉水下游2-3度。古时,南阳航运者多为单船单干,有时或入船行,主要运营在襄河段即武汉至丹江口,唐河、白河段,即襄樊至南阳各地,山河段即丹江口以上航运。明清为南阳航运的高光时段。
清末民初,随着京广铁路的通车,加上河水水量的减少,南阳航运逐步走向衰弱。日寇侵占南阳前,船户的生意相对还算红火,南阳市每日出入多达300艘船次。2016年,齐英杰先生采访南阳新记船行老板儿子,南阳在抗战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航运,全是南阳民船达45艘船的编队,为68军运送物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南阳成立唐、新、淅三大航运局,下辖多个航运公社,航运大队。航运业务一度风生水起。1959年,随着丹江口、鸭河、板桥水库大坝合拢后,河水步济,业务便每况愈下,其后转入下游河段,依次在湖北张湾、钟祥、汉口等处过活。上岸的船工们被分流到各个行业,因文化程度低,大多生活艰难,只能在城市边缘的窝棚里度日。
如今,南阳依然有500艘货船航行在长江上运营,约有80万吨位。南阳市人民政府在汉口设有海事服务机构。南阳汉正街一带还有南阳大批航运历史遗留资产。南阳的航运人尽管远走江湖,却依然以南阳的窝棚为永恒的家。他们在外被笑话是无法驶回家门的编队,他们坚信驾着自己的航船回到家乡的梦想,迟早一定能实现。当前,南阳复航工程是河南省“三横一纵”航运格局中的纵向航运线路,即沙颍河与唐河航道连接的航段,河南省着力打造唐河与白河的复航工程。唐河河段第一期已率先投入施工,设计航道为四级,关键设施都按三级标准。一期复航工程,从湖北边界到唐河县城,共66公里,50米宽的航道,水深2.3-2.8米,2025年年底将实现通航。届时,500吨位的货船可以从武汉港口驶向唐河城郊(唐河至汉口水路全长约650公里)。从航运吨公里成本约0.06元,铁运0.22左右,汽运0.6左右来看。这是此项目动力所在。
虽然曾经沉沉的号子声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汽笛声相信会依然悦耳动听的号子声。汉水号子是汉水航运的标签,航运文化是汉水文化的通贯载体。如今秦岭南麓所处汉江中上游还在经济欠发达阶段,但是拥有着丰富的天赐物产、庞大的文化体量。最高端的资源就是文化资源,见惯了风云变幻的汉水,以其神秘、高古、沉稳、大气、含蓄、智慧,足能经得住时代的考验,能守定地域自信。如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步入迷茫期,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困扰着人类。相信在汉水流域这个万宝囊中一定藏有经世济民的灵丹妙药,努力寻找,让汉水流域这片无与伦比的热土再放异彩。
聚集秦岭南北麓生态文化力量
传承船工号子探寻民族精气神
寻风南阳,共话汉水!秦岭南北麓生态文化志愿者郝海船对齐英杰讲述从汉水走出的范蠡如何能导演出吴越争霸的大戏颇有兴趣。这不能不说背后的依靠,就是汉水流域的智慧和莽莽秦岭所蕴藏的人力、物力的支撑。交流讨论发现古代的《山海经》《水经注》都以汉水流域为详细表述区,还有《三国演义》的故事多发生在汉水流域,吴承恩《西游记》在汉水流域著成;曹雪芹《红楼梦》用的所谓俚语最接近汉水古话,文中的贾家祖先就是南阳人(坟墓就在邓州);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把汉水流域的商洛地区展现给世界;当代汉水流域集中出现贾平凹、陈彦、姚雪垠、周大新、柳建伟、宗璞这六位茅盾文学奖作家,他们的作品无疑都是地域文化的凸显。
特别是贾平凹先生的一支椽笔,独步天下,快节奏、高质量写出了汉水的无限娇美,写出了秦岭的浑厚雄壮。他的小说《山本》一书中的涡镇原型就在安康,作品中仔汉水文化波澜壮阔、汹涌漫溢。如果把汉水比作一株山花,西部、东部区域为叶片,那么丹江就是一束美丽的红色花序,荆紫关、商南、丹凤、棣花、商洛就是花序上的苞朵,棣花是其上最绚丽的一朵——因为贾平凹的名气而成为极花。极花是陕西人口语中棣花的发音。灿烂的汉文明给华夏烙上深深的印记,发端于汉水流域西部的西汉帝国,征战漠北,所向无敌,用200年时间成功塑造了“汉人”、“汉子”、“汉族”、“大汉”的民族形象;发端于东部的东汉帝国,开启了崭新的封建文明,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形成了统一的汉语体系,陶瓷、印刷、造纸等文化艺术也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齐英杰先生指出,汉水号子与汉江航运的历史证明船工号子最初是底层劳动者辛苦劳作的苦痛呻吟。当艺术融入劳动之后,二者就相得益彰了。对于歌体来说,有了场景依附,更具质感;对于劳动者来说,起到了更好的协调动作、排解愤懑、释放压力、焕发激情、抒发情感、苦中作乐的效果。千百年来,汉水号子为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找到了一个宣泄口。从船工号子的产生来看号子与航运是共生的。根据范蠡生平记载,早在2500年前,范蠡就从南阳舍岸登舟,沿白河、汉水奔赴江浙。据“鄂君启船节”铭文显示起码在2300年前就有大型船队,穿梭在汉水流域。如此说来,这些航运活动的记载可作为汉江号子的最早历史。
也就是说,白河号子作为汉水号子的一部分至少有2300年的历史,这是确切的汉水航运历史记载。旧时船工多为生计,不得不出卖苦力。他们挣扎在艰辛、劳累、危险的贫困线上。全家生活在船上,生活单调、枯燥,遇到连阴天,简直度日如年。结婚生子成为大难题,养孩子更难,无暇照看,没条件上学。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很多年轻的船工还是文盲。水手们的家庭状况都不是很好。船工们的工作非常苦。
过去,从南阳到汉口1300里,帆船创造纪录的航速是来回顺风,半月打一个来回,一般情况下单程需要半月到20天,遇到特殊气候甚至需要一个月时间。一路上特别苦,身心疲惫、吃不好、休息不好。古来就有船工“三死”说:路上累得要死,搁浅或出意外苦等急得要死,吃饭时间没准常常饿得要死。撑船还要冒很大风险,狂风、激流、险滩、暗礁、土匪。古谚天下三大险事,撑船位列其首:撑船,跑马,上刀山。
南阳流传着一则古谜:“在家里青翠粉嫩,出了门黄皮寡瘦,跑江湖,串码头,提起来老泪横流。”尽管谜底是竹篙,却是水手们人生的真实写照。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早已练就了船工们非同寻常的精神气质。总结起来为四大精神:勇敢冒险精神、机智坚毅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乐观豁达精神。这四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体现。传承船工号子的价值意义就是寻找民族精气神。
挖掘秦岭南北麓生态人文价值
文化交流志愿者联盟条件成熟
2015年5月,陕、川、鄂三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荔枝古道,正式启动了“荔枝古道”联合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作。
2024年4月,泸州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建议大力开展荔枝古道文化研究,聚焦落实文化传承保护,推进“荔枝古道申遗”。
2024年10月,作为“荔枝古道”北口的子午谷所在地,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正在形成长安唐诗文化旅游示范区。站在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中华祖脉文化高度,抢抓文化秦岭生态文旅新概念,实现强强联合构建国家超级IP文化秦岭品牌,发起秦岭南北麓生态文化交流志愿者联盟的时机已经成熟。
宋代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在其著作《太平寰宇记》一书中,把“从涪陵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命名为“荔枝道”,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荔枝古道”亦称“子午古道”,是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大唐涪陵郡为起点,经子午道到达长安。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涪州出产的荔枝。
根据《大唐六典》记载:唐代驿道每隔20里设置1个驿站,最盛时全国各地驿道总共有1639个驿站,驿道工作人员2万余人。要数最繁华就是这条荔枝道了,负责运鲜荔枝的驿使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所砍下的竹筒中,一是土法保鲜,另外是防止路途中挤压,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日夜兼程,紧鞭急蹄,保证在七天七夜时间中把鲜荔枝送到长安。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当今的“特快专递”。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有最为精彩的描述: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就是对当时荔枝道的生动写照。这也是长安唐诗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经典写照。西安市灞桥区政协委员郝海船,建议秦岭南北麓生态文化交流志愿者成立联盟,以期盘活打通秦岭南北麓人文旅游资源,增强关联度和互动性,强强联合、统筹推进,挖掘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达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标,打开秦岭南北麓文化交流窗口,对接各省市区男挖掘文化秦岭生态价值,聚力推动秦岭文化旅游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更为广泛与深入的互动协作机制。
郝海船建议,西安地界终南大道文旅走廊沿线各区县尽快携起手来,共筑秦岭北麓生态文化联盟力量,灞桥区应以龙头精神来行动,将洪庆山上人宗庙作为龙眼,曲江新区、浐灞国际港两个开发区为龙翼,树立国家超级IP文化秦岭祖脉龙头坐标,通过灞桥区主动联合浐灞国际港、曲江新区,形成中华民族祖脉文化秦岭的龙头和龙翼态势。鉴于曲江新区拥有大唐不夜城西安会客厅,浐灞国际港拥有丝路会客厅,打造文化秦岭丝路高地,对于加强秦岭南北麓各市(区)县生态文化互动交流格外重要。对于开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专列文化长安号,能够实现全球领域文化资源向秦岭北麓汇集,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秦岭与落基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的系列对话论坛,擦亮文化中国自信自强底色,为开启文化秦岭丝路专列“长安号”铺设道路,继而掀起全球文化夏令营、冬令营以及各类研学、文化进基层等活动热潮。
守护文化秦岭,赓续中华文脉,对于秦岭南北麓生态文化交流志愿者而言责无旁贷,应该高度重视秦岭南北麓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和利用,体现社会公民的使命和担当,发扬民间首创精神,喊着汉江号子,频繁人文交流,秦岭南北麓生态文化志愿者联盟呼之欲出,让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融合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中西部地区崛起应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建议,秦岭南北麓生态文化志愿者联盟可以在唐诗文化艺术村大唐天门街口设立联盟子午古道联络处,利用长安唐诗之旅米字型结构,搭建起开放式贯通全球的互动联合网络机制,以联盟名义组织秦岭南北麓生态文化交流活动,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