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斜阳余晖,洒落在浐灞生态世园公园的水面。黄昏里的城市高楼大厦,即将隐没在夜色里的时候,归去来兮,胡不归去,作伴秋游西安世博园的乡友在西安世园物业大楼上遇见任职于此的张新道先生。既然和张新道先生都是周至乡党,彼此之间,只言片语,便有同龄人的心灵感应,免不掉忆及儿时求学相识的少年人物,知名知姓者对号入座,顿时觉得天地更加窄小,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涌现出来,莫名地叹着岁月不催人自老,当初的少年,久违的相识,变得熟稔。依恋着故土文学缘故,急忙掏出手机,添加微信,成为好友,邀他将所写作诗文发来拜读。
我们都从周至乡村里走出来。他的老家在集贤西村,我的老家在九峰冯尚。凡是文字爱好者都有馈赠作品习惯。张新道先生便将他所主编的《穆柯寨帮扶记忆》一书拿出来,题名赠语,送我一本,我要求合影留念,表示要认真品读,一起分享他被派到穆柯寨村当驻村第一书记的故事。同时,收到音文并茂的 《秋日登游虎头峰有感》和《 丁酉春日行游状元庙(悟真寺)有感》两首古体诗,颂读起来,韵脚整齐,情真意深。我便决定将他的两首诗作刊登在首阳山魁星文学社的《耿河》社刊上面。他表示,听说过这个乡土文学刊物,曾经有某位乡党提起过此刊的名字。
记录脱贫攻坚的难忘岁月,
感恩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
致敬自强不息的父老乡亲。
我曾结识并接触过终南山下各区县几个村庄的驻村第一书记,感同身受般体验过驻村干部们的酸甜苦辣,面对城乡实际的差距,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党和政府派出的驻村干部帮助各种原因导致的贫困家庭,委实没有少下功夫,费心劳神,本色使然。这让我即刻对乡党张新道先生格外地崇敬起来了。其实,每个驻村第一书记都值得把自己曾经在乡村扶贫攻坚期间的心血和汗水,通过文字书籍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
人生,大约就是这样走在奋斗的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前赴后继,走在全社会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道上,拥有帮扶记忆总能够对社会人生带来更加具象的认知和感悟。当然,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不懈地努力和艰苦地奋斗才会有所成就。没有努力和奋斗记录就没有内容和价值。我的乡党张新道先生坚守乡村帮扶八百余天,带领着穆柯寨村民脱贫攻坚战斗的过程是值得记录下来。
我坐在书桌前翻开这本图文并茂的《穆柯寨帮扶记忆》读本,认真地品读和欣赏着字里行间放射出来的激情和温度。2017年5月到2019年7月,此间持续八百多天的脱贫攻坚战线上的点点滴滴,记录成册,见证着西安浐灞生态区驻临潼区穆寨街道穆柯寨村工作队,打响脱贫攻坚战而汇集形成普通而不平凡的驻村帮扶工作业绩,更展现出临潼区、浐灞生态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整体状貌。这本《穆柯寨帮扶记忆》的大部分文字、图片资料选摘自穆柯寨村委会、穆柯寨及浐灞各驻村工作队、穆寨街道办、临潼区扶贫办、浐灞帮扶办工作美篇,或者公开发表的报纸、网站、自媒体等,作为内部资料留存还是颇有价值,更能看出此书主编张新道的慧眼识珠和匠心独到。
我从这里可以看出西安浐灞生态区派驻干部张新道在西安市临潼区穆寨街办穆柯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坚守奋战扶贫攻坚第一线八百多天的切身感受,还是十分难忘而无限美好的。当他结束二年半的扶贫攻坚战之后,用心用情把穆柯寨帮扶记忆辑录成书,变成精神食粮,实在令人感动。穆柯寨村是西安东郊临潼区穆寨街道的一个浅山村寨,秦腔《辕门斩子》里演出的戏目背景,就与这里的穆柯寨有关,这里原是女中豪杰穆桂英抓住前来讨要降龙木的杨宗保恋爱成亲的地方。
这个村寨久赋盛名的原因就是传说在北宋时期骊山绿林好汉穆天王和他的女儿穆桂英屯兵此地。至今还保留着穆柯寨城堡遗址,房舍建筑早已无存,夯土垣墙大部分被毁,当年夯打的寨墙及寨内的饮水井却依然可见,周围几处地名,仍沿袭老名至今,东南的骆驼岭是穆桂英的练兵场,曾经挖出一块凿有石眼的石头,据说是穆桂英插旗杆的礅座。穆柯寨南石头坡出产的降龙木,曾在北宋时期当辽国经常犯境时,用来打破辽兵布下的天门阵。宋营主帅杨延景命儿子杨宗保带着焦赞、孟良前来穆柯寨取降龙木以破天门阵,却不料杨宗保倾慕穆桂英留在山寨成亲,终于和穆桂英取用降龙木破此天门阵而成为佳话。
穆柯寨乡贤、著名文化活动家邢德朝先生出资重建的穆柯寨书院,在复古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现代元素,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一处相聚的地方。我便向往着去穆柯寨,激发创作灵感。我看见抖音上有个女播主,极像是穆柯寨的当代穆桂英,经常通过直播资助家乡袖珍妇女,她的爱心行为令人感动。这个深秋成熟的火晶柿子,色红如火,挂满枝头。如火焰般艳丽的“火景”柿子,皮薄如纸,极易剥离,清凉爽口,吸引着秋游者。当地的春天,香椿还有“别处香椿一车,不如穆柯寨香椿一撮”的说法,边看书,边遐想,心灵已经飞到穆柯寨的山水之间去了。
张新道作为穆柯寨驻村第一书记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知度,横下心来,扎根山区,到实践中去,确保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能够在基层落地生根。近三年的驻村间,他带领工作队为穆柯寨村百姓致富脱困奔小康谋大策,展宏图,办实事,为全面决胜奠定坚实基础,深受穆柯寨老百姓的称赞。针对贫困家庭脱贫攻坚难点体现在产业帮扶过程中,他结合具体农户的经营实践将挖穷根与扶上马并重,在产业帮扶上通过精准施策,为群众出点子、找方子、定路子,从思想意识层面让贫困群众感受到科学务农、技术养殖,才是致富的最大出路,从精神高度让当地群众切身体会到树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信心和战胜贫困的必胜信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真情付出和辛勤汗水,换来了穆柯寨产业与精神的两重发展,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且换来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美誉。
一滴水中见世界。
一本书籍见精神。
当代文化名人邢德朝先生在《穆柯寨帮扶记忆》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扶贫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但只要群众过上好日子,驻村工作队员们都深感自己的付出才是最大的快乐。800多个日夜的驻村帮扶与攻城拔寨,8万余公里帮扶路的风雨兼程与两肩霜花,自“两联一包”以来,浐灞铁军尽锐出战,用沉默无言的泪水、汗水和笃实行动,为社会谱写了一道阳光而辉煌的篇章,与全国人民一道创造和见证了不凡的历史伟业!
透过这本朴实的册子看到我国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每个战士平凡而又非凡的事迹,看到参与脱贫攻坚事业普通战士的责任和使命,看到帮扶工作中的许多人和事,以及碰到的困难和险阻,如何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取得不凡的成绩,从记忆里回想起来,都很值得自豪和骄傲!穆柯寨村地处秦岭余脉,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山区村民生活艰辛。正是因为帮扶脱贫的驻村战士们,凭着一腔热血,不怕苦累,打响脱贫攻坚奔小康临潼山战役,用心用情帮扶,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用劲努力拼搏,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同样,被派往临潼区仁宗街办玉川村的西旅集团干部、作家杨广虎应邀为《穆柯寨帮扶记忆》作序时,认为此书图文并茂、语言平实,达到了主编张新道先生确定的“记录脱贫攻坚的难忘岁月,感恩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致敬自强不息的父老乡亲”的文学成效。杨广虎先生在序言里,还盘点了穆柯寨帮扶的多名干部,包括张新道、姚克华,以及在仁宗街办帮扶的马闯、崔怡林、周云、武利、苏铁建、冯卫权等等同志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驻村带扶脱贫攻坚成为许多同龄人群里熟识者的共同理想和工作。正是在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在驻村干部和乡村民众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中,广大干部群众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扎实的工作,圆满完成了“村退出、户脱贫”的任务,广大群众、各级帮扶干部、“四支队伍”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树起了一道脱贫攻坚的丰碑。这本书展现出在浐灞生态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张新道同志冲锋向前,团结“四支队伍”,按照“八个一批”,统筹规划、精准施策、扶志扶智、消费扶贫、旅游扶贫的经验和成果。
我的乡党张新道先生不愧是一位富有激情、工作热心、创新能力强、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好同志,好朋友。他带领着扶贫攻坚的工作队员们放弃休息,不辞辛苦,不求回报,坚持党建引领,开展思想文化教育,弘扬传统美德,组织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扶贫“大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帮扶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所记录的一组组数字,还有一张张图片告诉读者,因为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领导,相对落后的乡村建设后来者居上,走上更加幸福而又富裕的生活。
张新道先生是一位有心之人,厚道之人。他牵头把浐灞生态区在穆柯寨的帮扶工作点滴,汇集成为《穆柯寨帮扶记忆》如同沉甸甸的麦穗,充满了血汗和丰收的喜悦。穆柯寨村的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一度成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严重障碍……面对这样的现状,结合实际的情况,帮扶工作队员依然还在坚持“大回访、走亲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正不断地努力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治理总体要求变为现实。
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并且部署了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防止返贫致贫机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等改革举措。这是党中央着眼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的重大决策。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道路上,结合农情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穆柯寨村而言要注重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更加合理利用农村土地空间,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业经济效益,注重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如今,张新道和他的战友们还在一如既往地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持续推动着帮扶穆柯寨乡村振兴发展事业,培育独特的乡村乡风文化,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并希望不断加强城乡和区域间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实现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穆柯寨村的丘陵山地、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走特色绿色生态之路。
掩卷而思,我的乡党张新道主编《穆柯寨帮扶记忆》读后感,发现值得总结和回顾的事迹还非常之多,行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队作用,像张新道这样舍家别业的驻村干部功不可没,希望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志愿者学习这种帮扶精神,自觉地行动起来,充分利用产业协同、城乡协同、人力协同三个协同载体,在促进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实践中,加深研发创新、绿色赋能等方面的深化合作,更进一步畅通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资源的均衡配置,弥补乡村资源短板,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城市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强企带村、强村富民的贯通联动改革开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