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秦岭是南北麓文化志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陕西已谋划设立的秦岭国家公园,让祖脉秦岭得到顶格保护,永葆生机。凝聚秦岭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保护,引领更多文化志愿者力量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秦岭南北麓生态文化保护,2024年国庆假期,秦岭北麓西安几位文化志愿者结伴前往秦岭南麓对汉水流域进行文化交流考察,受到汉中西乡县文化界人士和安康旬阳市白柳镇十里洼村张家大院相关乡贤的热情接待。
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创建者、汉水文化工作室负责人刘贵棠先生是此次秦岭南北文化交流的牵线人,积极动员汉江水畔西乡和旬阳各界人士,利用假期对接安排秦岭南北麓文化交流活动。此次秦岭南北麓文化交流志愿者从西乡汉人老家走到旬阳张家大院,开展秦岭南北文化交流考察,走访汉水流域自然生态和人文风貌,讨论刘贵棠先生提议在汉江流域设立十三家汉水文化工作站点的构想,汉水文化志愿者鲁培民先生被刘贵棠精神所感动,自愿无偿提供活动交流场地房屋以实际行动支持在他旬阳市城关镇老家设立汉水文化工作站,成立并开展秦岭文化志愿者交流服务系列活动,并立足当今现实和未来发展空间碰撞智慧火花,为做好秦岭南北文化研究,取得汉江航运茶盐古道考察新成果探索方向。
如何做强做大“汉人老家”品牌成为汉江流域公共文化标志?
汉中是“汉人老家”。秦岭南麓汉中市地处汉水源头,自古以来就有着“国宝天府,鱼米之乡”美誉。汉中被称为“汉人老家”其主要原因是它与汉朝建立有着密切的联系。秦朝末年,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包括了汉中,后来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积蓄力量,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的国号“汉”来源于此,“汉人”这个称呼随之产生,成为华夏民族的代称。
此次参加汉水文化交流西乡县代表江开荣先生致力“汉人老家”注册商标的品牌运营和建设发展。他建议将此品牌共享汉中各界共同做强做大此品牌影响力。因为汉中不仅是汉朝的发源地,也是许多杰出人物生活过的地方,比如张良、韩信、张飞、诸葛亮等,他们的故事在汉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此外,汉中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汉台、拜将坛等,这些都为汉中作为“汉人老家”增添厚重的历史底蕴。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造访汉中,考察汉水文化时提出“汉中是汉民族的根,汉族人的老家”的观点,汉中作为汉文化发祥地,对于汉族人来说具有特别的人文意义。
汉中地区在秦末汉初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刘邦被封为汉王在此积蓄力量,并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汉中被称为“汉人老家”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基础。这里见证了楚汉相争的重要历史时刻,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中是汉代使者张骞故里 。汉中地区不仅沟通荆楚与关中,还是由关中和陇西进入巴蜀的门户。汉中盆地的地理环境为刘邦提供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从而使他能够以汉中为根据地,最终统一天下。
汉中与“汉”这个名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朝的名字来源于此地,而“汉人”这个称呼也随之产生,成为华夏民族的代称。然而,汉族作为一个民族的称谓,其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涉及广泛的地域和人群,并不局限于汉中一地。汉族的形成与华夏族群的融合、发展密切相关,是一个跨越了广大地域和多时间段的历史现象。因此将汉中视为汉族的发源地可能并不准确,但汉中在汉族历史和文化认同中占有重要地位无可争议。
勿庸可否认,汉族发源地通常认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汉族远古先民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区域,既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华夏族的摇篮。根据先秦文献记载,传说的尧舜禹与夏商周立都的范围主要分布地区,考古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被认为是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西汉、东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政权,也都曾选择秦岭北麓关中和中原地区作为都城,这表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中心地位。
汉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融合和发展过程,远古先民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不同氏族部落集团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融合形成统一的族体。有人会认为,汉中是汉族发源地,主要因为汉中与汉族名称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秦末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被封为汉王,以汉中为根据地,最终建立了汉朝,汉朝的国号“汉”便来源于此地,而“汉人”这个称呼也随之产生,成为华夏民族的代称。汉中盆地的地理环境,由秦岭、大巴山和汉水共同构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更为汉中地区提供了独特的军事和经济优势。
因为汉中地区在汉族历史和文化认同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汉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涉及广泛的地域和人群,并不局限于汉中一地,但汉中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对于汉族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如何做强做大汉人老家品牌成为汉江流域的公共文化标志,这个问题摆放在汉江流域特别是相关甘肃、陕西、四川、湖北各地文化学者,应该关注这个话题。对于刘贵棠先生和江开荣先生而言,发起设立十三家汉水文化工作(室)站,应该将这个汉水文化问题给予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探求为急务。
秦岭南北子午镇应为荔枝古道世界遗产文化搭建起古今交流的人文通道
我国北方和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限。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各省市和地区属于北方。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名省市和地区属于南方。秦岭作为南北界线,充满未知和迷幻色彩,表现在这座横跨陕西、甘肃、四川、山西晋、河南5个省份的高大山脉,其历史悠久,其地理独特,其山势雄伟,其风景秀丽。秦岭既是人间神奇的活化石,也拥有数不尽的美丽童话。
秦岭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秦岭。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的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东岸。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秦岭作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造成南北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出明显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一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南北散落和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旅游景点。
古先民在秦岭里开辟出著名的五大通道,自西向东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商於道。其中,子午古栈道北起长安子午镇,南止汉中西乡子午镇,全长700里,是古代从西安地区翻越秦岭通往陕南及四川的一条南北重要通道。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历代都有修缮和线路变化。东汉及唐时期,均曾一度成为国家驿道。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喜爱的荔枝,就是由此路运抵长安的,诗人杜牧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还刻在子午道北口,子午道又称为荔枝道。
秦岭北麓长安子午镇自古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更是佛家、道家等宗教齐聚之地。长安子午镇的石头爷又叫“社公爷”,相传是夏朝大禹王“教民学稼”的农官后稷,后人为纪念他对种植的贡献,雕刻他的头像置于田间地头,并奉为神明。这是古老的“社稷”文化在民间的遗存现象,有民间美术、传统文化研究价值。长安子午辖区主要著名佛寺和道观,现有位于天子口村的三阶教祖庭百塔寺、天子峪村的华严宗发祥地至相寺、子午峪内的道教名胜金仙观。华严宗发祥地的至相寺规模宏大,建筑密集紧凑,格局分明,寺内彩塑巧夺天工,动静结合,神态逼真,栩栩如生。道教名胜金仙观“负阴抱阳”镶嵌在汉代玄都坛的山坡上,金仙观内有名人题词和对联,既有中文,亦有韩文,建筑风格彰显中韩两国特色。
秦岭北麓终南山子午峪作为历史古道子午道南出长安,进入子午峪,在喂子坪处翻越秦岭山脊,然后西向经洋县,到达汉中西乡县南的子午镇的子午山,最后向南穿过巴山,抵达四川绵阳。子午古道辟为驿道的时间虽短,但其交通作用却持续不断。伴随着民国时期子午峪西面的沣峪口西万公路的修建,子午古道的商旅交通逐渐冷落。秦岭北麓长安段中部的子午街道,作为西安城南著名的千年古镇,现在管辖着十个行政村,包括唐诗艺术村曹村、子午镇村、张村、递午村、东三村、百塔寺村、抱龙村、东台新村、杜角镇村和甫店村。2002年,子午镇改为子午街道。因子午谷而得名的子午镇,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子午”为南北之意。子午街道辖区内有三大名峪,子午峪、抱龙峪、天子峪,其中子午峪是长安八大峪之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书》。
秦汉时期,由四川、汉中向京都咸阳或长安输运物资,多取褒斜道和陈仓故道,不取子午道。汉高祖刘邦去汉中,派张良烧子午栈道之后,到平帝元始五年时,王莽下令修凿子午道,并设置子午关。子午关前南豆角村是秦岭子午峪周边众多村落中唯一一个古迹尚存的村落。其核心古村遗迹便是曾经的老街——中心街。中心街不长,南北两座城楼遥遥相对。南豆角村北城门的门额上书有“胜利门”三字,见证在1949年7月10日午夜,有国民党军队溃退子午峪口小五台时顽抗,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小五台 之战”时所留。如今,厌倦城市的喧嚣和嘈杂,趁着周末或者其它空闲时间,外出游玩,遛娃拍照打卡秦岭下的古村,常在城门楼下留影,还真是不错的选择。
目前,子午峪的水泥公路,仅南伸到5公里左右的金仙观,从西安出发南下,踏上这条交通要道之前,南豆角村是最后一个落脚点。南豆角村建于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为防匪患建有城堡至今南北城门依然完好,保存着当年的风采,是进入子午峪的第一道充满历史沧桑感和岁月感的历史人文景观。
此次秦岭南北麓文化交流志愿者相会在西乡县汉人老家,讨论秦岭南北子午古镇的人文地位时,提议应该发挥秦岭南北子午文化融合作用,争取为汉人老家搭建起古今文化交流的互动通道,特别为秦岭南北麓两大子午古镇尽快互动起来抓住荔枝古道世界申遗机遇,再度打开这个南北子午古镇文化交流窗口。秦岭南麓余脉西乡县东北角的子午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道的南口重镇,与北子午镇隔秦岭南北呼应。子午道历史悠久,出现在秦汉以前。秦二世三年(前207),汉高祖刘邦于“鸿门宴”后,被迫由霸上去南郑就汉王位时,走的即是子午道。
《史记·高祖本纪》记“从杜南入蚀中”。《史记集解》云:“蚀,入汉中谷道名。”杜,为秦之杜县,西安市城南的杜城。即由杜县之南进入秦岭前往汉中。东汉的摩崖石刻《石门颂》记“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即刘邦南去汉中时走的是子午道。《水经注·沔水》亦把张良护送刘邦去汉中途中烧绝的栈道指为池水上源子午道上的“蓰阁”。
作为秦岭南北的官道,开通子午道的时间应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至孺子婴居摄元年(5—6年)。根据《汉书·王莽传》曰:“(元始五年)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根据《资治通鉴·汉纪·孝平皇帝》所载:“(元始五年)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汉书·王莽传》还有另一段记载:“(居摄元年十二月)莽白太后下诏曰:故太师光虽前薨,功效已列。太保舜,大司空丰,轻车将军邯,步兵将军建,皆为诱进单于筹策,又典灵台、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开子午道,与宰衡同心说(悦)德,合意并力,功德茂著。封舜子匡为同心侯,王林为说德侯,光孙寿为合意侯,封孙匡为并力侯,益邯、建各三千户。”
从封赏臣工的诏书中可知,太师光即丞相孔光,太保舜即王莽之从弟安阳侯王舜,大司空丰即广阳侯甄丰。从这份诏书可以看出,至居摄元年子午道已经开通,而开子午道是与“诱进单于筹策,典灵台、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等同等重要的国家大事。《汉书》和《资治通鉴》均载:“莽以皇后有司孙瑞,通子午道”。说明通子午道与皇后有子孙瑞有重大关系。因为皇后有子孙瑞,故而才通子午道。“时年十四,始有妇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为牡,火以地二为牝,故火为水妃,今通子午以协之。”
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南北走向的大道就被称为子午道。子午道与子午谷的得名,当与这条河谷及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的走向基本取南北方向有关。但就子午道全线而言并非正南正北,而是由长安到秦岭正脊就稍折西南,其后又转为由东南向西北,最后一段基本上转为东西方向。
南北子午,东西汉水。秦岭南北各有子午镇被子午古道连接。同时,汉水亦有东西之别。汉水,中国内陆腹地的一条历史悠久的文化之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三千年前的周人,看到这条自西北流向东南的浩荡大江,感到莫名的惊叹!这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世间,是上天对人的恩赐。汉水,自古就有“天汉”、“云汉”之称。《华阳国志·汉中志》载:“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为梁州”。天上的“云汉”与地上的“汉水”相映争辉,天地合一。古人仰望神秘浩瀚的夜空,看见那横亘天际,深闳姿肆的银河星辉,油然产生玄秘深沉的崇高体验。
秦岭南北麓汉水文化交流研究强调西汉水文化与渭水文化的古今系统联系
秦人还把汉水叫做夏水,汉江被叫做夏水,这个称呼从先秦一直到清代都没有变化。自先秦以来,今天甘肃东南的西汉水就是汉水,汉中是汉水中游之称。汉水和西汉水的关系,存在今天的汉水源头定位为宁强县,古代汉水以甘肃天水为西汉水源头。因此,西汉水和汉江本来是不是一条汉江?对于汉水文化研究者而言却不能回避这个话题。
西汉水源自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的齐寿山,之后在陕西省略阳县汇入嘉陵江,全长有 279 公里。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宏伟教授认为,现今嘉陵江上游那些水在历史上有过重大的水系变化。汉朝以前,今天嘉陵江上游原本是古汉水的上游,因为河道的堵塞,就在今天陕西略阳形成像天池大泽那样的河道型山间湖泊。公元前 186 年,那一次的武都道大地震,导致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发生特别大的山体滑坡,滑坡把古汉水给阻断,还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超大的堰塞湖。
公元前 161 年的时候,这个堰塞湖的水往南流然后溢出抢占古潜水(历史上把嘉陵江也称作潜水)的河道往下泄流,还在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了新的“大湖泽”。随着这个堰塞湖、“天池大泽”以及龙门山以北“大泽”依次消失,大概在8 世纪的时候,嘉陵江“抢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完成,出现东西汉水分流局面。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并不是因为河流的溯源侵蚀,而是大地震致使河道被堵塞之后,堰塞湖水发生溢流侵蚀所造成的结果。《辞海》里有关六朝时期地震把西汉水给阻断的词条,就支持了这种观点。
2008 年,汶川大地震让人们对这种地质现象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从四川南充过嘉陵江。西汉水可是嘉陵江,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支流,是嘉陵江泥沙的主要出处。实际情况是到现在那里还是中国的主要断裂带、地震活跃区。如果认同这个堰塞湖水发生溢流的观点,能够更好地解释古书上对汉江源头的描述,能够更好地说明为什么当地人把嶓冢山的金牛洞当汉江源头,以及汉中地名来源的传说怎么来的。根据《甘肃省志》记载,西汉水在地质年代曾是汉江源头,后来被袭夺成嘉陵江上游。20 世纪 50 年代勘查宝成铁路略阳和宁强段地形时,专家发现一段古河道遗迹,那是西汉水和汉水的连接河道。
史学家和地质学家分析推测西汉水在地质年代应该是汉水的源头,这跟《水经》记载完全相符合。也有专家据此觉得从地图上看,西汉水南下注入嘉陵江的河道,与现在汉水上游河道相距只有 20 多公里的距离,且有旧河道相连着,只要筑坝清障就能让西汉水重新流入汉江水啦。能让西汉水回归祖宗的怀抱,能根据四川、陕南、湖北的降雨量来调节嘉陵江和汉水的流量,能避免这两条江出现洪灾和旱灾;能增加从湖北丹江口汉水分流北调的水流量;能恢复汉中到武汉的航运;必要的时候还能引汉济渭来接济黄河。西汉水是流经陇南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一条绵延曲折的历史长河,它是嘉陵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也是嘉陵江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应该让西汉水和汉水认祖归宗,成就完全的汉水文化。西汉水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部齐寿山(古名嶓冢山),流经天水市秦州区后,在礼县折转向南,又急转向东,然后进入西和县、康县、成县,在陕西省略阳县注入嘉陵江,西汉水流域近万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文明的起源与文化的传播,与西汉水流域自然地理息息相关,又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既有横贯全流域的伏羲文化带,往后还有周秦文化的基因,又有中原文化、羌氐文化的影响,还有巴蜀文化的成分。西汉水自齐寿山发源后,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天水、礼县、西和三地,沿途容纳了五条常年河和一条季节河,既为干流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又是沟通南北的天然通道,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西汉水下游甘肃陇南境内则山陡谷狭但耕地较多,拥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正是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先民们在陇南山地的大小河谷地带创造出发达的上古时期河谷农业文化景观。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结绳记事”的历史,又结绳为网,教会人们渔猎,伏羲的活动在西汉水,标志着中华文明留下大量关于伏羲神话传说。
司马迁《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即他生在成纪,在如今的天水一带:西汉已散佚的纬书《遁甲开山图注》则把伏羲的出生地直接指向仇池山:“仇夷山,四面绝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处。” 这本书的内容曾为《水经注》《后汉书》《文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典籍所引。宋人罗泌集神话历史大成之作《路史》则中和这两种说法,说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仇夷即今天的西和县,而起城在今天水秦安一带。因为天水、陇南相毗邻,历史上行政区划曾经多次重叠交叉,加之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生活习惯、语言交流又同根同源,故陇南亦是“伏羲文化”的发祥之地。
我国最早龙图就是伏羲氏族标志雏形。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前,伏羲所处的时代大致和仰韶文化距今的年代完全重合,西礼盆地的西汉水流域,仰韶文化时期古文化遗址又有哪些重大发现?西汉水南岸礼县台地上拥有五六千年前的房址和灰坑,最早的陶片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甘肃陇南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人类遗址,那时先民们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再到后来就是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那里更是有大量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一期伏羲文化的遗存。这些出土文物的走向和分布,可以触摸到最古老的伏羲文化带就是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的渭河、汉水流域不断地交融发展起来了。这让汉水和西汉水文化研究话题变得更加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秦岭南北麓文化志愿者在旬阳市白柳镇张家大院启动古民居保护暨汉水文化工程
2024年金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国庆假期,来自秦岭北麓省城西安的学界代表和政协委员有幸来到汉江水畔西乡县境和旬阳市内,开展秦岭南北文化交流暨汉水航运茶盐古道考察,给予考察成员热情接待的汉江航运博物馆馆长刘贵棠先生和汉人老家江开荣先生真诚挚爱,表达对秦岭南麓汉江两岸的学界同仁的崇高敬意!
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创建者刘贵棠先生是张家大院见证古民居保护工程发起人,此次秦岭南北文化交流的牵线人,并在志愿者鼓励下将刘贵棠汉水文化工作室率先设立在张家大院,汉水畔的旬阳各界人士,此次秦岭北麓文化交流志愿者,一起组识一场朴素的启动仪式,利用假期对接安排秦岭南北文化交流活动,陕西工人报社原社长梁仁义先生、西咸新区作协副主席李正善先生、灞桥区政协委员郝海船先生、终南山文化学者王博太先生等亲历启动仪式,标志着从西乡汉人老家到旬阳张家大院仔秦岭南北文化交流考察经过走访汉水流域自然人文风貌,取得重要现实成果。
10月3日,国庆假期第三天,秦岭北麓西安的几位文化志愿者结伴前往秦岭南麓汉水流域旬阳市,在白柳镇张家大院见证古民居保护工程暨刘贵棠汉水文化工作室启动仪式,进行秦岭南北文化考察交流,受到旬阳市白柳镇十里洼村张家大院相关乡贤的热情欢迎。此次秦岭南北麓文化交流志愿者,从西乡汉人老家走到旬阳张家大院,开展秦岭南北文化交流考察,走访汉水流域自然生态和人文风貌,讨论刘贵棠先生提议在汉江流域设立十三家汉水文化工作站点的构想,汉水文化志愿者鲁培民先生被刘贵棠精神所感动,自愿无偿提供活动交流场地房屋以实际行动支持在他旬阳市城关镇老家设立汉水文化工作站,成立并开展秦岭文化志愿者交流服务系列活动,立足当今现实和未来发展空间碰撞智慧火花。
30多年来,汉水之子刘贵棠通过采访老船工、深入沿江档案馆,走访过3000里汉江68个市县,收集汉江航运文物与史料,创建起汉江航运博物馆,展出的内容包括汉水汉韵、利涉大川、文武辉映、扬帆未来等四大部分,挑选珍贵的历史照片、珍贵的历史文物,还有三处电子互动展项设置,生动展现了汉江悠久的航运文明和厚重的历史故事,全面系统地向社会展示“三千里汉江黄金水道,五千年中华航运文明”。刘馆长的精神可嘉,刘馆的气概非凡。2015年,在旬阳男政府与沿江海事部门、民间文化传承机构和各界群众的支持与帮助下,刘贵棠成功在旬阳建成第一个汉江航运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发展和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传播与推广,已经深入各界群众和学校师生群体,对于传承和保护汉江文明,传播和发展秦岭文化并扩大秦岭南北文化交流,加强汉水航运茶盐古道考察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西乡作为汉江航运必经之地,航道总里程达103公里,有港口4个,有大小码头26座,侯船亭4个,靠泊长度2824米;航运年完成客运量与货物周转量居汉中市首位。人类自身需要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江河,于是,聪明智慧的人类逐大江大河水域而居,与水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密友。秦岭南北文化志愿者做客汉人老家并考察隆基书院交流西乡历史文化,相信在汉人老家设立汉水文化工作站,将为西乡历史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2024年5月18日,“隆基书院”在江隆基故里陕西省西乡县柳树镇白杨沟落成!隆基先生的女儿江亦曼、北大副校长任羽中、兰州大学副校长曹红及市县有关领导100多名特邀嘉宾参加了典礼。众人先后参观隆基书院,隆基中学。学生们精心制作了色彩斑斓的手抄报,以此来缅怀江隆基先生这位杰出的中国教育家!汉水文化志愿者有幸在国庆假期打卡留念“隆基书院”,并探访汉江水系变化。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秦岭水不仅滋养着陕西人民,汉水北引滋养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近6000万人口。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陕西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和责任。
秦岭南麓汉水文化志愿者江开荣先生介绍,特别以石泉库区为主通道的水运格局形成以后,消除了水上交通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沿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水上运行环境,更有利于汉人老家文化交流。夏、商、西周时期,西乡县地属于梁州褒国。东汉年间,为西乡县域建城之始。西乡县名始于晋太康二年(281年),因为张飞在此地被封为西乡侯,由南乡县改名为西乡县。隋大业元年(605年)西乡县名延续至今。西乡县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代表骨雕人头像已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秦岭国家公园的设立将提高保护的连通性和完整性,最大程度杜绝和减少人为干预还秦岭更多生态空间。秦岭作为生物基因库,拥有陆生野生动物580多种,“秦岭四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大熊猫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秦岭成为野生大熊猫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羚牛数量超4000头,金丝猴数量超5000只。秦岭发现了中国最北端野生蕙兰种群,数量超万株。还发现兴隆岭和天华山金钱豹种群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并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秦岭有种子植物3800多种,已经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汉水,横卧九州大地的正中,正好与天河相配。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中称河水(黄河)、赤水、弱水、洋水(汉水)为上帝的四条“神泉”,先秦以来,历代文人、学者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章、诗词。汉水文化志愿者咏涌《诗经》里有关汉江的诗句。其中《小雅·四月》描写周朝一个小官吏,行役江南,遭遇变乱,滞留难归,作诗以诉痛苦心情,写得情景交融,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四月维夏,六月徂(cú)暑。
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bō)。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
我日构祸,曷云能谷?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当日中午告别张家大院的父老乡亲们以后,秦岭南北麓专家学者和汉水流域各界朋友参观旬阳天然太极城,看见汉江和旬河在旬阳市城区交汇处,天然组成一幅太极图案。由于亿万年以来旬河河床的不断下切侵蚀、沉淀堆积,致使河床形成“S”型图案绕城而过,阴鱼岛和阳鱼岛,首尾相逐,对称互抱,惟妙惟肖,最为奇特的是阴阳鱼眼位置分别生长着一棵千年古柏,历经千年依然枝繁叶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秘、神奇的天然太极城。
清乾隆年间就有这样的诗句:“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证明太极城的称谓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前,民国时期的旬阳太极城就得到赞叹。1931年,旬阳当地大财东张瑞亭之子张飞生,早年追随蒋介石,时任陕西省第二司令、综合旅长,其父逝世后,蒋介石、于佑任、杨虎城、何应钦、张学良、邹力子、章孝慈等共同署名送墓联五幅,并书“灵山刻就天书字,旬水绘成太极图”、“万卷天书悬灵案,一轴太极挂夜台”、“怀抱一座金城,腰缠两条玉带”,其中,“旬水绘成太极图”和“一轴太极挂夜台”两块墓碑,于2003年在旬河小河北河滩上发现,并收藏于旬阳市博物馆中。旬阳天然太极城是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秦岭北麓文化志愿者在宋家岭观景台欣赏天然太极城之后,还走进旬阳古城的石板小道,在古城西门洞拍照留念。回忆第一次到旬阳还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那时就体验过旬河漂流是来旬游客必选的游乐项目。晚间告别旬阳,穿越秦岭回到西安已经深夜,回顾与展望秦岭南麓文化交流成果,有必要形成《张家大院》和《汉人老家》的书籍,与汉江航运博物馆的《远去的帆影》一样,利用专业书籍文化载体形式发挥重要交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