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立冬。是日下午,習儒斋主应约赶赴陕西省方志馆一号楼报告厅,在秦文化大讲堂听取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徐卫民先生开讲秦人开拓进取的精神。秦人在数千年的历史上,不断追求、持之以恒、不懈奋斗。此间,由陕西省方志馆和三秦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秦文化大讲堂,已是第二讲活动,主讲老师徐卫民教授利用二个小时授课。
徐卫民教授拥有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身份,长期从事秦汉历史与考古、历史地理、文化遗产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秦汉帝陵制度研究”“秦汉长城研究”“中国古代城防体系研究”“西汉前中期国家构建与社会整合研究”“秦汉封泥封检制度研究”“海昏侯墓与江南大型汉墓比较研究”等七个项目,发表论文180余篇。
習儒斋主通过参加秦文化大讲堂活动,始知秦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由东到西的颠沛流离,又经历由西到东“打回老家去、统一全国”的数百年奋斗历程,却始终保持着不断追求、不断改革、持之以恒、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困难时期如此,顺利时期也如此。从秦襄公的艰难立国、秦穆公的“独霸西戎”,徐卫民教授讲到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并最终由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天下,值得解读秦人不懈追求、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这种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带给当今人们怎样的思考呢?为什么秦人能够成为先秦诸侯国中出现较晚却能够急起直追、不懈奋斗,终于追上而且超越东方诸国,并迅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天下的开拓成就呢?習儒斋主愿意把自己的感想分享出来,以供方家批评和指正。
思考问题之一:
秦人到底是“西戎”还是“东夷”?
为什么说秦人的祖宗是东夷人?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这是《说文解字》里对“夷”字的解读。可见那些生活在东方的背着弓箭的古代人,被称为“东夷”。“东夷”其实并不代表落后。相反,东夷人还非常地优秀,传说,弓箭、铁器、盔甲都是东夷人发明的,可见该族群的科技非常发达,创造了早期东方华夏文明的中心。东夷的人祖是伏羲,即被称为“太昊”。太昊的后代演化成为九个部落,并且全部都以大鸟为图腾,后来的部落首领蚩尤统一九部,成为东夷人的族长。
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蚩尤带领着东夷族人开始向西拓展疆域,结果就遇到来自西方的“黄帝部落”的抵抗,双方在涿鹿展开大战,虽然蚩尤占有绝对的优势,导致黄帝九战九败,但终究因为炎黄部落的大联盟而打败了蚩尤,统治东夷地区的蚩尤族群不得不南迁到云贵地区。为了巩固中原的统治,黄帝安派长子少昊到东夷,娶东夷凤鸿部女子为妻,就这样,少昊以女婿的身份成为东夷新一代首领。
时间很快就经过尧舜禹时期,来到大禹治水的时代,在大禹身边出现两个得力的助手,一个名叫“契”,即商朝人的祖宗,一位名叫“大费”,即秦国人的祖宗。这俩位祖宗的共同特点是这样的,他们的母亲都是吃了大鸟蛋而生下儿子来的。东夷人以鸟为图腾,所以这俩祖宗很有可能就是东夷人。当大禹去世的时候,大禹的儿子“启”曾经和“大费”之间展开过一场争夺王位的大战,最终“启”的胜出,建立了夏王朝,大费这一支部落被边缘化。
时间来到夏朝末年的时候,商汤起兵反抗夏舛,此时大费的后代费昌却成为商汤的同盟队伍。作为商王朝开国功臣的费昌,让赢姓家族成为商朝时期显赫的大家族,建立很多诸侯国,比如,徐国、奄国、薄姑国等等,这些诸侯国都在今天的山东、江苏一带。其中,费昌后代里有一位名叫“中潏”的人,还被派到西方今天的陕甘一带镇守边疆。这个人要镇守抵抗的对象,大约就是“周族人”。
这个名叫中潏的人,有一个儿子名子叫作“蜚蠊”,蜚蠊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恶来”,一个叫“季胜”。因为处在抗周的第一线,当武王起兵伐纣的时候,首先遭到攻击的结果是恶来战死,季胜投降,蜚蠊因出差躲过一劫。当时有灭国不绝祀的礼规,周武王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在殷商旧地生活,统治商人,为了防止叛乱,武王把自己的三个弟弟,即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封在殷商周围,用来监视武庚。
周武王不久就去世了,他的三个弟弟却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这场叛乱发生在周王朝初年,规模大,影响远。这一次叛乱让东方的徐国、奄国、薄姑国全部都裹夹进来,赢氏家族蜚蠊亦在其中。周公旦以摄政王身份亲自出征,他与太师姜子牙通力合作镇压东夷叛乱,他们采取分封和迁徙两个办法彻底解决东夷问题,分别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东夷,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到奄国,改名为“鲁”,姜子牙被封到薄姑国,改名“齐”,齐鲁两国的使命就是镇压东夷。
东夷一部分人被迁徙到商丘,建立宋国,以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为国君,另一部分人被迁徙到洛阳,就是周公旦新建的城邑开荒。蜚蠊的后代被迁徙到甘肃给周王朝养马。东夷人并没有因此完全臣服于周王朝。周穆王时代的东夷人徐偃王趁着周穆王和西王母约会的时候,发动叛乱,周穆王赶紧一日千里返回平叛。这次给周穆王驾车的造父居功至伟,周穆王把赵城封给了他。这个造父,就是蜚蠊的后代,属于季胜那一脉,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祖宗。
当年恶来战死,其子并没有死,被迁徙到今天的甘肃,经过五代人的繁衍生息,出现了一个名叫非子的人物,因为善于养马,受到周天子的重用,被封到“秦邑”。这个非子就是老秦人的祖宗,称秦非子。公元前770年,秦非子的后代秦襄公,出兵保护周平王东迁,被正式提拔为“诸侯”,至此秦国才算立国。由此看来,秦国人还真就是东夷人。
思考问题之二:
秦人何以在天水礼县崛起而东迁?
当今中国甘肃陇南、天水有一条西汉水,秦人先祖为何在此一步步崛起?西汉水绵延曲折是嘉陵江上游重要支流,也是嘉陵江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含沙量最大河流。其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部齐寿山(古名嶓冢山),这条河流经天水市秦州区以后,自礼县折转向南,又急转向东而去,然后进入西和县、康县、成县,从陕西省略阳县两河口注入嘉陵江,全长279公里,流域面积近万平方公里,拥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既有横贯全流域的伏羲文化带,还有周秦文化基因,又保持有中原文化、羌氐文化影响,还有巴蜀文化成份。
这条西汉水作为滋润培育华夏文明根基的母亲河,更以秦人发祥地而闻名天下。早在20年前的2004年,北京大学、国家博物馆、西北大学、甘肃考古所、陕西考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就曾对西汉水上游地段的山山峁峁、沟沟川川进行过考古调查。考古界田野调查发现西汉水上游共有近200处的遗址,包含着各个时代的文化遗存。其中,仰韶时代文化遗址61处,龙山时代文化遗址51处,寺洼时代文化遗址25处,常山时代文化遗址18处,周秦时代文化遗址37处……
如果将考察视角从西汉水上游延伸到中下游犀牛江流域、徽县境内的嘉陵江流域,再向北回溯到渭河流域,再向南扩展到白龙江、白水江流域,就会看到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在渭河上游有发现,在嘉陵江流域的西汉水上游、白龙江下游武都大李家坪也有发现。在西汉水上游发现仰韶文化中期遗址17处,在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中下游北峪河谷发现多处,说明仰韶文化早期至中期人类活动,自北而南经由西汉水流域早就进入白龙江中下游地区。
可以看出,陇南、略阳的白龙江流域受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同时影响,成熟的中原农业文化沿着白龙江、白水江谷地已经传播到陕西汉水流域,并且南达川北岷江流域。考古界在陇南山地诸多河谷地带发现有大量彩陶出土,还有其他文物不断证明西汉水流域在陇南古人类文化传播中,正属于中原文明向巴蜀文明薪火相传的关键居中节点。更为后世瞩目的就是西汉水流域曾经是秦人的家园,秦人祖先从戍边、养马、授封,到壮大、富强、发达,再到迁都、东进、称雄,最后由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第一个封建大帝国,其家园后盾力量离不开西汉水流域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因此将西汉水上游流域称为“秦人的发祥地,秦文化的渊源,秦人最后统一全国的摇篮”一点也不为过,并且功不可没。
秦人的崛起,还要再说到一个地理名词,叫做西秦岭。秦岭在古书中称为南山,周王朝形成的《诗经》里有“节彼南山”的诗句。秦岭山脉向西伸展,进入到甘肃陇南境内以后,其走向成为西北至东南方向,这段甘肃徽县以西的秦岭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西秦岭,其主要山体有凤岭、迭山、岷山等,形成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应该说,秦岭这一名称的出现和大秦王朝有着密切关联。西汉水流淌着秦人的血脉,西秦岭构建了秦人的筋骨,令人惊奇的却是秦人并非原住民。
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最初生活在东海之滨,属于东夷人的一支,在商王朝时期备受器重。从远古时代尧帝时期开始,生活在山东半岛的秦人先祖——嬴族追随着太阳西行的足迹,踏上漫长的西迁之路。商末周初,作为殷商重臣和盟友的秦人先祖沦落为周人的养马奴隶,从大海之滨举族迁徙到西汉水上游的西秦岭地区,在西北游牧部族团团包围中开始披荆斩棘的艰难生活。秦部族大规模西迁来到西汉水一带,记载所言中潏的人,才有保西垂之由来。
西周王朝立国后,嬴族部落成员被贬为奴隶并废止其嬴姓。此时,赢族主要力量都在远离周王朝的西秦岭一带,既要应对西部各蛮夷的袭扰,又要对付周王朝随时挥来的灭族利剑,经过200余年的不屈不挠抗争,自此练成秦人血性。西周后期,在周王朝与北部蛮夷的战争频发之际,使得战马奇缺,这时,西周王侯才发现多年购买的战马,都来自位于西秦岭废姓绝祀的嬴族部落,于是,周孝王征召部落首领非子来见,秦非子紧紧抓住这一缓和与周王朝关系的机会,终有出头之日。
公元前889年,周孝王赐汧渭之会于非子继续养马,并准其复用嬴姓,依地名所在称之为嬴秦。秦非子在嬴族中断祭奠先人200年以后,重新获准开始祭奠祖先建宗庙。可见,秦非子在秦部族发展史上,是极为关键的首领。秦人在迁居西陲的数百年里,和当地游牧部族相处学会的养马本领,将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周王室命非子建立国家养马场来繁殖马匹。秦非子不负众望,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成千上万匹骏马茁壮成长。今天的陕西陇县汧河和渭河一带,关山草原上万马奔腾,成为当年周王朝最重要的战马供给地。
为表赏赐,周王朝封非子为周的“附庸”,划出一块叫“秦”的土地,方圆五十里,让非子去建立自己的城邑。经历了漫长的黑暗,秦人终于迎来了曙光。秦马之良,戎兵之中,探前趺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这句话描述秦军无数战马奔腾起来,前后蹄间一跃差不多有七米远。可见战马矫健有力,腾跃如飞。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陆战之王,秦军正是凭借这样的优势部队,崛起于西垂。
思考问题之三
如何学习秦文化带来的重要借鉴?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回望历史,朝代更替,不禁感慨。作为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秦代,能够在战国七雄中迅速崛起,却又在农民起义中迅速覆灭。今天,秦始皇赢政已成土灰枯骨烟消云散,那个时代所留下的博大精深、恢宏灿烂的秦文化财富,该如何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来传承呢?春秋战国以来,在陕甘一带所形成的秦文化概括来说,传承着周文化的“礼”“乐”“刑”“政”几个方面的内容。孔子在《论语•论仁篇》所谓“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显然,秦文化正是在继承周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所形成,并且深受“戎狄之俗”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尚武精神。换一句话说,秦文化有着明显的进取、发展、兼并意识,饱含着血性阳刚、锐意进取、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王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终于消灭诸侯而统一六国,这个历史的必然性,可以从秦始皇祖辈创造丰富物质生活与高水平的工艺制作来证明。在雍城的秦公陵园一号大墓出土的文物中,不难看出秦拥有统一六国的雄厚物质基础。“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这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中对秦始皇大一统的生动评述。
经过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探讨秦文化与现代化的交流话题,弘扬秦文化兼容、进取、博大的精神,重视以民为本,全民同心的文化遗产优势,思考从商鞅变法到秦灭六国,秦文化主体思想的形成,始终依重的是法家思想。特别在秦始皇采用李斯等人所构建起的一套完整法制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法同律,统一度量衡”的规范,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大融合,形成更加博大的秦文化体系。秦统一六国虽然充满着血与火的残酷与暴戾,却也促成全国东西南北大规模的文化融合与碰撞,彼时的秦人不断吸收着域内先进文化。秦六国宫殿的建设在壁画制作、建筑材料烧制处理等方面汲取东方六国建筑的先进技艺与风格特点。
秦文字对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车同轨”则让秦代所建造的弛道,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贯通南北,至今还留有秦直道痕迹。秦代吕不韦主编的杂家巨著《吕氏春秋》,“综合百家九流之长,畅谈天地人物”,这是秦文化极大兼容性的重要标志。秦文化还受到东方刑名之学、齐鲁儒墨显学等区域性文化,特别是其“昆弟之国”的楚国文化影响。楚汉相争,汉王刘邦获胜,无不传递出楚文化对秦文化的革命之功。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修筑劳民伤财的万里长城,看似防御北方外来游牧者的侵犯,实则因奴役百姓而导致内伤严重,客观上却给后世留下在卫星上观察地球唯一能够看得到的中华民族辉煌建筑的身影,或可看见秦文化的血性阳刚、锐意进取、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象征。
思考问题之四
秦人注意保护历代帝王文化之得失
多年以来,秦地在保护历代帝王文化遗产安全方面委实下过不少的功夫,但是对于代表民众的先贤文化和民俗文化,还缺乏全民的保护意识,显得比较薄弱。数千年来,我们的先民之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虽然生活在帝王统治环境之下,却思考着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问题,能够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发挥其聪明才智,从而创造和巩固赖以生存繁衍的经济环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因此,有意识保护古圣先贤遗留的文化遗产和遗迹,并纳入到大文化产业序列,像长安城南挖掘唐诗文化遗产一样更有亮点,更为必要。
当然,秦文化的确拥有博大、开放、包容、进取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秦文化就是一种完美的文化形态。必须加以摒弃和领悟的就是秦文化的消极因素,首先这表现在秦文化的专治意识带给社会非常严重的恶果,那就是秦代以法治国的结果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过于依赖法治使得秦代过度重视酷刑、杀伐过分便激起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阶层矛盾。显而易见,没有德治的所谓法治建设,从实行“法治”的那一天起就在社会制度的土壤里,种植下一颗动荡不安的种子。
为了统一政见,秦始皇帝采取的“焚书坑儒”办法,被司马迁记在《史记•始皇本纪》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这样维护统治的思想禁锢管理模式,不仅造成严重的物质财富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无情的扼杀。秦朝的“焚书坑儒”成为历代的镜鉴,凡英明政治家和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文化人,都反对这种办法。有论者云,此秦大失民心之所在也。
秦王朝在全国统一之后,本应创造出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让老百姓远离水深火热之战争状态。然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残酷无情的严刑峻法,却导致秦代刑罚出现一人犯法,全家同罪,一家犯法,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的现实处境。这样必然会激起民变来了。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之声!总结来看,秦代所建立健全的以法治国的政治体制,虽然在几千年间为历代帝王所沿用,并且成为中华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法治”作为秦文化留给后世人们的重要精神财富,如果仅仅重视以法治国而不重视以德治国的基础,那么就不能够让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就不能够创造和谐社会的局面,怎样保持法治和德治的平衡,变得格外重要,这就要求从尊重、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加深从民族融合角度不断研究。
特别在秦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中,赢姓族人的帝王文化已经形成深广影响,但是关于秦楚巴蜀地区的人文探索,还有待脱开帝王角度,自春秋时代起,楚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文化随之向北延伸。到战国之际,楚文化影响所及达半个中国。“朝秦暮楚”的典故就证明当时楚文化对秦文的直接影响。秦文化在艺术领域更具有空前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秦代雕塑和铸造艺术是高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融合全国各地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智慧。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精细而微、个性鲜明,秦兵俑的发式多变,甚至可以从其头部、面部区分出来关中、齐鲁、匈奴、戎狄等不同地域人的形象特征。
社会多元,文化更多元。广开言路,活跃思想,传承文化,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使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开明社会,这是十分重要的。秦并天下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迅速灭亡了,而秦文化却成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正统思想文化的肇端,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生着巨大影响。秦代的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即便用现在的高科技所复制的铜车马都很难达到秦代的工艺水平。还有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咸阳所造的漆器。因为秦人从楚地引进制造漆器的艺人,到咸阳建立漆器作坊,创造运往各地的精美漆器,从而给楚地的老师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因此从秦代灭亡的教训和秦文化的进取精神中,带来更加深入的反思和启迪,才是弘扬博大、进取的秦文化精神的趣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