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篇)
【历史事件】
春,正月,乙未,礼部尚书王珪奏:“三品已上遇亲王于路皆降乘,非礼。”
上曰:“卿辈苟自崇贵,轻我诸子。”
特进魏征曰:“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皆九卿、八座,为王降乘,诚非所宜当。”
上曰:“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对曰:“自周以来,皆子孙相继,不立兄弟,所以绝庶孽之窥窬(yú),塞祸乱之源本,此为国者所深戒也。”
上乃从珪奏。
贞观十二年(638年),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标准。”
李世民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
魏徵进言说:“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的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降乘,不是亲王所应承受的礼节。求之于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于当今,又违背了国法。”
李世民说:“国家之所以立太子,是准备让他做国君。然而人的寿命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们呢?”
魏徵说:“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
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我的感悟】
贞观七年(633),王珪被拜为礼部尚书。任内经三年主修,终于编成《五礼》(吉、嘉、宾、军、凶等礼仪)。太宗非常高兴,厚加奖赏,赐王珪锦帛300匹,还封长子为县男,次子敬直尚娶南平公主为妻。
王珪作为朝廷的最高礼官,他不仅将礼仪编辑在册,以供后人学习研究,而且他会就当下朝廷官员的言行,去考究是否符合礼仪的规定。
有一段时间,王珪留意到,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诸位亲王都要停下来,下车向亲王行礼。
王珪注意到这个现象违背了礼仪的标准。他在上朝的时候,就向唐太宗谏议,三品以上的官员按礼仪无需在路上遇到诸位亲王下车行礼。
唐太宗一听,不以为然,不就是给朕的儿子们行个礼吗,何必这么认真?
于是,唐太宗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们吗?”
魏征一看,唐太宗没有认识到这种现象不合礼仪的严重性,就博古论今,说了一通大道理。
唐太宗还是不喜欢听,又找借口说,太子以后就是国君,你们是不是要对他行礼呢?万一太子有什么不测,那他的同母兄弟就要被立为太子,所以这样说来,你们怎么能轻视朕的儿子们呢?
魏征又跟唐太宗较上劲了,又开始搬出周朝以来的礼仪,凡是立太子一定要是嫡出的长子,这样也杜绝其他兄弟对太子位的惦记,以避免亲王之间因为争夺太子位而兵戈相见。
唐太宗知道自己不是魏征的对手,每次都辩不过魏征,再加之,他也意识到自己有点口无遮拦,随意提到太子之位,这样有些不够严肃谨慎。
所以,唐太宗赶紧顺坡下驴,就同意了王珪的谏议。
从此以后,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见了诸位亲王,不必下车行礼。
在那个封建君王专制的朝代,王珪能犯颜直谏,能尽忠职守,真是令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