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篇)
【历史事件】
上欲自征高丽,褚遂良上疏,以为:“天下譬犹一身:两京,心腹也;州县,四支也;四夷,身外之物也。
高丽罪大,诚当致讨,但命二、三猛将将四五万众,仗陛下威灵,取之如反掌耳。
今太子新立,年尚幼稚,自馀藩屏,陛下所知,一旦弃金汤之全,逾辽海之险,以天下之君,轻行远举,皆愚臣之所甚忧也。”
上不听。
时群臣多谏征高丽者,上曰:“八尧、九舜,不能冬种,野夫、童子,春种而生,得时故也。
夫天有其时,人有其功。
盖苏文陵上虐下,民延颈待救,此正高丽可亡之时也。
议者纷纭,但不见此耳。”
太宗想要亲自去征伐高丽,褚遂良上奏疏说:"天下便如同人的整个身体:长安洛阳,如同是心脏;各州县如同四肢;四方少数民族,乃是身外之物。
高丽罪恶极大,诚然应当去讨伐,然而命令二三个猛将率领四五万士兵,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攻取他们易如反掌。
如今太子刚刚封立,年龄还很幼小,其他藩王情况,陛下也都清楚,一旦离开固守的安全地域,越过辽海的险境,身为一国之主,轻易远行,这些都是我所深觉忧虑的事。"
太宗不听他的谏议。
当时,大臣们多有劝阻太宗征伐高丽。
太宗说:"八个尧帝,九个舜帝,也不能冬季种粮,乡村野夫及儿童少年,春季播种,作物才生长,这是得其时令的缘故啊。
天有它的时令,人有他的功劳。
盖苏文欺凌国王暴虐百姓,老百姓翘首企盼救援,这正是高丽应当灭亡的时机,你们议论得纷纭不休,只是因为未看到这个道理。"
【我的感悟】
一个人只要想做什么,就会给自己找合理的理由。
唐太宗想亲自讨伐高丽,遭到群臣的劝阻,特别是褚遂良的劝谏,理由充足,太宗没有必要铤而走险。
褚遂良说,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都城是心脏,各州县是四肢,国家以外的地方,就是身外之物,不必放在心上。
天子是一国之君,是国家最重要的人,不能随意离开国家的心脏,更不能为了身外之物不顾及自身的安危。
如今高丽的盖苏文最大恶极,是应该讨伐,但也不必陛下亲征。陛下可以派几员大将带上几万兵马,他们仰仗着陛下的神威,即可易如反掌地将高丽拿下。
而且,目前太子刚刚封立,他年纪尚幼,还没有怎么历练过;分封的藩王,陛下也知道具体情况(意思是,如果陛下您一离开,藩王就有可能作乱);陛下一旦离开都城,远涉辽海,让愚臣既担心陛下的安危,又担心国家的安危。
群臣也极力附和褚遂良的意思。
我想,褚遂良还有没说出来的话,就是在暗示唐太宗要想想隋炀帝东征高丽,杨玄感谋反一事,导致隋炀帝无功而返。
然而,太宗不听大家的劝谏,还拿出自己的理由来。
唐太宗说:“即使像尧帝、舜帝一样贤明得君主,都不能在冬季播种,因为冬季播种是长不出庄稼来的。
那些乡村野夫,甚至少年儿童,他们只要在春季播种,农作物就会生长,这是他们掌握了农作物时令的缘故啊。
所以,把握了上天的时令,人就可以建功立业。
现在,盖苏文欺凌国王暴虐百姓,新罗的百姓翘首企盼我们去解救他们。这就是高丽灭亡的时候到了,我不趁此时出征还待何时。
你们各位之所以劝阻朕,就是没有看到这个天时啊!”
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至次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出兵辽东进攻高丽。
唐军先是连克盖牟等10城。后因唐太宗过于求稳,未采纳乘虚直取平壤以及放弃安市、先取乌骨城等建议,未能出奇制胜;又因安市久攻不下,以至天气寒冷、粮运不济,被迫撤军。
虽然这次战役最终没有灭亡高丽,但高丽失守十余城,死伤五万以上,被俘七万以上,缴获高丽的马匹、铠甲、兵器不计其数,已严重损害了高丽的国力。
但是,太宗认为是失败了。
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让他参与朝政。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成了唐代政坛上的重臣。
太宗看到了高丽灭亡的天时,却没有把握住作战时的天时,以至于后面天气严寒,粮草不足,不得不撤军,无功而返。
很多战争都是因为天气严寒而失败,比如拿破仑攻打莫斯科,希特勒攻打莫斯科,都因为天气严寒而大败而归。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人类再厉害,也无法跟大自然抗衡,大自然不声不响,只要降一场大雪,只要发一次大水,就能改写历史。
所以,我们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只有这三个因素达到和谐统一,那一定是战则必胜,出师则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