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篇)
【历史事件】
上问侍臣曰:“自古或君乱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乱,二者孰愈?”
魏征对曰:“君治则善恶赏罚当,臣安得而乱之!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
上曰:“齐文宣得杨遵彦,非君乱而臣治乎?”
对曰:“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
太宗问身边大臣:"自古以来有时是君主昏馈而臣下清明,有时又是君主清明而臣下昏乱,二者哪个更重要些?"
魏徵答道:"君主清明则善恶赏罚得当,臣下如何能够作乱!如果君主不清明,放纵暴虐刚愎自用,即使有良臣在身旁,又有何作为?"
太宗说:"齐文宣帝身边有个杨遵彦,难道不是君主昏馈而臣下清明吗?"
魏微答道:"他的才华仅可以延缓灭亡罢了,如何谈得上治理好朝政呢?"
【我的感悟】
唐太宗时时想着如何治理好国家,一有空就和大臣们探讨治理好国家的政策方针。
这天,唐太宗又和大臣们探讨:“你们说,在安邦定国中,君主清明和臣下清明哪个更重要?”
魏征说:“当然是君主清明重要了。如果君主昏庸无道、残暴刚愎,臣下再清明,这个国家也难以治理好。”
唐太宗不以为然。他说:“齐文宣帝那么残暴无道,但因为有杨遵彦在身边帮他理政,政治还算清明啊。”
魏征说:“杨遵彦的才华只能延缓国家的灭亡,还算不上安邦定国。”
顺着这个故事,我们来了解一下杨遵彦的事迹。
东魏时期,杨遵彦的宗族在尔朱氏之乱时被灭,他就追随了高欢(北齐王朝奠基人)。历任太原公开府长史、大行台右丞、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封华阴县侯,先后娶高欢的两个女儿为妻。
后来辅佐高洋(高欢嫡次子)建立北齐,历任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令,晋爵开封王。
高洋(齐文宣帝)晚年性情暴虐,行政错乱,然杨愔作为宰相仍得信重,善于理政,弥缝其阙,人们都说“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高洋晚年荒淫暴虐,常以杀人支解为乐,或投于水中,或用火焚烧。
杨遵彦便从邺城的监狱中拉出大批死囚,送到宫中,供高洋杀人时之用,称为“供御囚”。若死囚能撑过三个月,而没被高洋杀死,便无罪释放。
我想,魏征是在说杨遵彦只不过是在迎合高洋的荒淫残暴,而没有能力劝阻高洋。
所以,魏征曾经说,他要做良臣,自己名留青史,皇上更是千古一帝。这都是因为唐太宗清明,而不仅仅是魏征清明。
贞观十五年六月十九,在太微垣天区出现彗星。二十六日,唐太宗宣布停止来年的泰山祭祀天地活动。避离正殿、减少膳食。
在中国古代,彗星的出现常被与帝王的治国理政、军事活动以及国家的吉凶祸福相联系。彗星的出现,都认为是不吉利的,将有灾祸发生。
唐太宗为了防止大的灾祸发生,停止了来年泰山祭祀天地的活动,还搬到偏殿居住,饮食上也比较简单朴素。
这是太宗对上天的一份臣服和敬畏之心。一国之君都这么谨小慎微,朝臣们更不敢任意妄为,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贞观十七年三月十一日,唐太宗到祖庙自认错立李承乾的过失。三月十四日,因旱灾,唐太宗派使臣复审囚犯的判罪情况。六月十六日,唐太宗因旱灾避离正殿,减少膳食,诏令京官五品以上的官员议政。
李承乾谋反,唐太宗将其降为庶人。太宗没有只责怪李承乾,他也责怪自己。他到祖庙忏悔,承认自己有过错,不该立李承乾。
因为天不下雨,遇到旱灾,唐太宗就想一定是有冤情,这是上天在提醒他。他就派使臣去复审囚犯的判罪情况。
由于旱灾,太宗首先要求自己,不能住正殿,生活饮食上更清淡简朴,不铺张浪费。他还诏来五品以上的官员一起探讨救灾策略。
太宗时时保持觉性,事事把百姓装在心中,他做到了,臣子们自然会以他为榜样,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因此,君治,臣安得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