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篇)
【历史事件】
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乿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
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
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
曰:“高矣。”
“德未厚邪?”
曰:“厚矣。”
“中国未安邪?”
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
曰:“服矣。”
“年谷未丰邪?”
曰:“丰矣。”
“符瑞未至邪?”
曰:“至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
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
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武照找来一个相士远夷君长,皆当扈从;
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
况赏赉(lài)不赀(zī),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
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文武百官又奏请行封禅大礼,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
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
从前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岂能认为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吗?
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
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
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
魏征答道:"够高了!"
"德行不厚吗?"
答道:"很厚了!"
"大唐不安定吗?"
答道:"安定!"
"四方夷族未归服吗?"
答道:"归服了"。
"年成没丰收吗?"
答道:"丰收了!"
"祥瑞没有到吗?"
答道:"到了!"
"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
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六点理由,然而承接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去泰山,大量的骑兵车辇,其劳顿耗费,必然难以承担。
而且陛下封禅泰山,则各国君主都来会集,远方少数民族首领跟从;
如今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目草木丛生,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
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几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象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
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太宗就停止了封禅事。
【我的感悟】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
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泰山封禅的意义: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所以,泰山封禅就有点昭告天下,彰显皇帝的功业德行,向周边国家展示国家的实力,而且要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
唐太宗一生兢兢业业,谨小慎微,励精图治,就是为了搏一个好名声,就想千古垂青。所以,泰山封禅也是他心中非常向往的。
但是,他自己不能提,他提出了就不好,一定要朝臣们提出来,他还要推辞一番,朝臣们再提出来,三番五次,太宗才勉为其难答应泰山封禅。
朝臣们跟太宗配合的挺好,太宗也做了一番推辞,朝臣们又请求太宗泰山封禅,太宗就准备答应了。
就在这时,魏征跳出来说:“现在还不可以泰山封禅。”
唐太宗心里好气,恨不得立刻揍魏征两拳。但再气也只能在心里,一个国君要心胸宽广,忍耐包容一切,他就耐着性子,一连问了魏征六个问题。
魏征面对太宗的一连串发问,都沉着应对,而且答案都是肯定的。
太宗就奇怪了:既然我功劳够高、德行够后、大唐安定、四夷归附、年成丰收、祥瑞到了,为什么就不能泰山封禅呢?
魏征看着太宗好奇的表情,深深一拜,款款道来,他说:“隋末唐初,天下战乱不止,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贞观之治,虽然一派祥和,但大唐的人口还没有恢复到隋文帝时期的人口;
我们的粮仓也不够充盈,如果泰山封禅,如此庞大的车马队伍一路浩浩荡荡,从西到东,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臣暗自思忖,估计沿途百姓负担不起,这样会让百姓心生抱怨啊;
泰山封禅,周边诸国都会过来朝贺,他们进入我大唐腹地,看到我大唐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繁荣昌盛,反而会看到大唐荒凉虚弱的地方,更会促使诸国对我大唐边境蠢蠢欲动,这样不利于边疆安定;
举办一次泰山封禅,陛下一定会赏赐各国来朝贺的国王使者,也会赏赐随行人员。这样的赏赐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即使免征几年的赋税和徭役都无法补偿老百姓的劳苦。
我想,这样崇尚虚名,对百姓没有好处的事情,陛下一定不会做的,是吗?”
听了魏征的一番高论,太宗的脸色越来越柔和了,心中的气也顺了不少。他心中不由感慨:“满朝文武百官,唯有魏征时时提醒朕,一定要把百姓装在心中,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就在这时,有快马飞报:“黄河南北数州县发大水,发生洪涝灾害。”
唐太宗心头一紧,幸好还没有决定泰山封禅。于是,唐太宗赶紧顺这个梯子下来,宣布马上组织救灾事宜,泰山封禅不要再提。
这也是后世人们好奇的:唐太宗文治武功,创下“贞观之治”的辉煌,怎么就没有泰山封禅呢?
封禅与否并非评价皇帝功过的唯一标准,一个真正伟大的君主,应当爱惜百姓胜过爱惜自己的名声,唐太宗李世民能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放弃泰山封禅,不愧为千古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