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篇)
【历史事件】
侍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
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馀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
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得但持当年而已!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述时政得失说:
我一一阅读史书,发现从夏、商、周到汉代,朝代不断交接更替,时间长的朝代可以延续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这些朝代都积善积德,赢得了民心。
其中也有昏君,只不过依赖前哲教诲才免于灭亡。
可是从魏晋以来,到周、隋之时,朝代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就烟消云散了。
这都是因为创业的君主没有广施恩德,只做到自保,对老百姓没恩惠可言。
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
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
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
昔汉之文、景,恭俭养民,武帝承其丰富之资,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向使高祖之后即传武帝,汉室安得久存乎!
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
夫昧爽丕显,后世犹怠,陛下少居民间,知民疾苦,尚复如此,况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现在处于天下大乱之后,百姓人口相当于隋朝的十分之一。然而 ,如今徭役仍然很多,一个家庭里面兄长才回到家,弟弟又不得不离开了,并且往来征程几千里,一年四季,没有休止。
陛下虽然仁德,每每下令减轻徭役。可是,有些部门按计划,还是需要不断征派百姓去服劳役。官府减轻劳役的文书不断下达,可是,百姓服役的征程依然如故。
过去,汉文帝、汉景帝能够修养生息,恭俭养民,才有了令世人称颂的“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他虽然穷奢极欲,但继承了文帝、景帝的丰富物资,所以民心没有动摇。如果汉高祖之后就是武帝即位,那么汉代的江山必定不会保全。
现在,京城和益州等地正在大兴土木,各位王爷、妃嫔、公主的服饰也极其精美,民间的舆论都认为这太奢侈。
臣听说勤奋早起而功业盛大显赫的君主 ,后代还会因循懈怠;制定合乎常理的法令,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弊端产生混乱。
陛下年少时,生长在民间,知道百姓的辛苦。前代的成败,也看在眼里,还尚且这样做。而太子生长在宫中,养尊处优,不知民间疾苦,将来即位之后,可想而知,情形堪忧啊。
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
故当修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既失之后也。
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
我私下考察前朝以来国家成败的事,发现只要百姓心生怨恨,聚众闹事,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君王即使悔过,没有能重新安定的。
如今,改进政治教化,应当在还有改进余地的时候进行,如果发生变故,就来不及了。君主一般都认为,前代的灭亡是咎由自取 ,不知道自己也会犯这样的过失。
所以,商纣王嘲笑夏桀的灭亡;周幽王、周厉王嘲笑商纣王的灭亡。隋代开国之时,又讥笑周、齐失掉江山。
现在,我们也这样评价隋代,殊不知今日看待隋代,犹如隋之视周、齐一样。所以,京房对汉元帝说:"我害怕后世看待现在,犹如现在看古代啊"。这句话不可不引以为戒。
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
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馀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
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夫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馀力,然后收之,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
夫俭以息人,陛下已于贞观之初亲所履行,在于今日为之,固不难也。
陛下必欲为久长之谋,不必远求上古,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从前贞观初年,普天下霜灾欠收,一匹绢只能换得粟一斗,但天下平静。百姓知道陛下非常关心爱怜他们,所以人人自安,从无讪谤抱怨之词。
近五六年来,连年丰收,一匹绢可以换十几石粟,然而百姓认为陛下不关心爱怜他们,都有怨言,这是由于徭役过重,加之如今所兴办的事务,许多都是无关紧要的缘故。
从古以来,国家兴亡不是由于积蓄的多少,而只在于百姓的苦乐。
再就近代的事情来看,隋朝在洛口仓贮粟,而为李密所用;在东京堆积布帛,结果被王世充占有;西京府库的财物也被大唐所用,至今还未用完。
当然贮积钱粮财物本是国家的常事,总得等百姓衣食有余,然后再去征收。如果百姓劳苦而强行收刮,最后还是帮助了贼寇,所积聚的财物并没什么好处。
不过,用节俭来与民休息,在贞观初年,陛下已经亲自实行过,所以如今实行起来也不会困难。
如果以陛下之圣明,真要励精图治,不用远求上古的办法,只要做到像贞观初年那样,那么天下就很幸运了。
陛下宠遇诸王,颇有过厚者,万代之后,不可不深思也。
且魏武帝爱陈思王,及文帝即位,囚禁诸王,但无缧绁(léi xiè)耳。然则武帝爱之,适所以苦之也。
又,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县令,苟选用得人,则陛下可以端拱无为。
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轻州县之选,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称职始补外任,边远之处,用人更轻。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
疏奏,上称善久之。
谓侍臣曰:“刺史,朕当自选;县令,宜诏京官五品已上各举一人。”
陛下宠爱诸王,颇有太过优厚的,陛下身后会发生什么事,不可不深思。
况且曹操宠爱曹植,等到曹丕即位,囚禁诸王,只差没有关进监狱而已。正是曹操对曹植的爱,害得曹植受苦。
而且,百姓能够长治久安,主要在刺史、县令,如果能选用得当的人,那么陛下可以垂拱无为而治。
如今陛下只看重朝廷大臣,而不重视州县官员人选,刺史大多用的是武官,或者京官不称职的,就外放到地方、边远之处,对州县用人更加轻率。所以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原因在此。”
马周的奏疏递上去后,唐太宗一直连连称称赞,对侍臣说:“刺史,朕当自己选;县令,可以下诏命京官五品以上各举荐一人。”
【我的感悟】
唐太宗即位后,引隋亡之戒,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创下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但此后,唐太宗奢侈之风逐渐浮现,役民之事逐渐增多,不复贞观初期的俭约之状。
马周在疏文中引汉代之例,文帝、景帝废奢务俭,所以百姓安乐,以此来劝诫唐太宗要保持俭朴的作风,做到善始善终。
马周鲜明地指出“理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进而说“今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其选”,京官不称职者始补外任,果敢能干者先充内官,其次再补边州;此外,由于用人不察,“以德行才术擢者,十不能一”。
应当说,马周关于加强州、县官员选任的论述是非常深刻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基层官员特别是地方长官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唐太宗采纳了马周的建议,下令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京官举荐,刺史人选则由其亲自简择,从而加强了地方官员的选任,提升了地方官员在官僚体制中的地位。
总之,马周在贞观年间,针对当时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利弊分析,并及时上书唐太宗,或者使已经出现的失误得到纠正,或者见微知著,提示了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干预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乃至“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马周的政论虽然是围绕特定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展开的,但他所阐发的许多观点,却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和价值,因而得到了后世历代开明统治者的重视,甚至成为此后一千多年当政者处理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
在贞观年间,大唐王朝的制度、皇帝的执政习惯都存在很多问题,马周辅政期间,这一切,都在积极好转。
如果说,魏征是在具体事务上处处提点李世民,那马周就是在大的方向上,为李世民规划执政纲要。
因此,正是因为马周敢于提建议,用心的辅佐李世民,唐朝才形成贞观之治,并且将盛世延续下去。因此可以说,贞观之治的军功章,有马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