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篇)
【历史事件】
上尝止树下,爱之,士及从而誉之不已,
上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意疑是汝,今果不谬!”
士及叩头谢。
唐太宗曾在宫中观赏,指着一棵树道:“这是嘉木啊!”
宇文士及便对那棵树大加赞美。
太宗正色道:“魏征常劝我远离佞人,我一直不知道指的是谁,如今知道了。”
宇文士及急忙谢罪道:“宰相经常犯颜直谏,弄得陛下手足无措。我有幸在您身边,不稍微将就一点。您虽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
太宗心中的不满这才消散。
【我的感悟】
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时刻保持觉性,不被臣子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宇文士及本想讨好奉承唐太宗,不料,被唐太宗说成是佞臣。
这真是伴君如伴虎,一句话说不对,就被扣上一个“佞臣”的帽子。
好在,宇文士及也比较会应对,能够让太宗内心平和一些,不再追究他的是非对错。
这段故事,让我想起诸葛亮所说的“亲贤臣,远小人”。
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后,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
唐太宗在位23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其中魏徵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部下,甚至还帮助李建成策划杀了李世民。
所以,唐太宗坐上皇位后,他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离间,让我们兄弟不和?”
魏征却铿锵有力地说:“太子要是能听我的话,今天就不是这个下场了。”
太宗很喜欢魏征的刚正不阿,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魏征多了几份敬佩。从此,他开始重用魏征。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升授魏征为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633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
魏征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
唐玄宗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重用宦官,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
在用人方面,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唐玄宗册杨玉环为贵妃。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安排七百多人专门为贵妃服务,给她做衣服。
为了让杨贵妃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
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
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终于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失去了杨贵妃、失去了皇位,从此郁郁寡欢,孤独终老。
从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故事中,我们再次可以领悟到“亲贤臣,远小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