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太宗悔婚

文摘   2024-11-17 23:55   广东  

(第579篇)


【历史事件】


契苾何力上言:“薛延陀不可与昏。”

上曰:“吾已许之矣,岂可为天子而食言乎!”

何力对曰:“臣非欲陛下遽绝之也,愿且迁延其事。

臣闻古有亲迎之礼,若敕夷男使亲迎,虽不至京师,亦应至灵州;彼必不敢来,则绝之有名矣。

夷男性刚戾,既不成昏,其下复携贰,不过一二年必病死,二争立,则可以坐制之矣!”

上从之,乃征真珠可汗使亲迎,仍发诏将幸灵州与之会。

真珠大喜,欲诣灵州,其臣谏曰:“脱为所留,悔之无及!”

真珠曰:“吾闻唐天子有圣德,我得身往见之,死无所恨,且漠北必当有主。我行决矣,勿复多言!”

上发使三道,受其所献杂蓄。

薛延陀先天库厩,真珠调敛诸部,往返万里,道涉沙碛,无水草,耗死将半,失期不至。

议者或以为聘财未备而与为昏,将使戎狄轻中国,上乃下诏绝其昏,停幸灵州,追还三使。 


贞观十七年(643年)六月,新兴公主将要前往薛延陀,契苾何力上书言唐太宗说:“不可与薛延陀通婚。”


唐太宗说:“朕已经答应他们,怎么可以身为天子而却自食其言呢?”


契苾何力回答说:“我不是想要陛下立刻回绝他们,只是希望暂且延缓此事。


我听说自古有迎亲礼仪,假如陛下敕令真珠可汗让他迎亲,即使不到长安来,也要到灵州;真珠可汗必定不敢前来,则回绝他有理由。


真珠可汗性情刚直暴戾,既然不能与大唐通婚,其部下亦怀有二心,不过一二年便会病死,他的两个儿子争夺王位,到那时陛下可以轻易制服他们。”


唐太宗听从其意见,于是征召真珠可汗让他前来灵州迎亲。


真珠可汗非常高兴,准备前往灵州迎亲。他的大臣们谏言道:“如果可汗此去被大唐扣留,就悔之晚矣。”


真珠可汗说:“我听说,大唐天子是有圣德的明君,我一定要亲自去拜见他,就是死了也无怨无悔。而且,我们漠北一定要有个君主,我的行程已经决定,你们不要再多说什么了。”


太宗接连三次派使节,接受薛延陁所献的牲畜。


薛延陀先前库房没有马厩,真珠可汗便征调各部落的马、牛、羊等,往返一万多里,途经沙漠地带,没有水和草,牲畜消耗损失将近一半,过了迎亲期限没有到。


有大臣谏言,真珠可汗的聘礼没有备齐就答应与其和亲,这样会使北方的戎狄看轻我大唐帝国。


太宗于是下诏回绝其婚姻,停止巡幸灵州,并追还三次派出的使节。



褚遂良上疏,以为:“薛延陀本一俟斤,陛下荡平沙塞,万里萧条,馀寇奔波,须有酋长,玺书鼓纛(dào),立为可汗。

比者复降鸿私,许其姻媾,西告吐蕃,北谕思摩,中国童幼,靡不知之。

御幸北门,受其献食,群臣四夷,宴乐终日。

咸言陛下欲安百姓,不爱一女,凡在含生,孰不怀德。

今一朝生进退之意,有改悔之心,臣为国家惜兹声听;所顾甚少,所失殊多,嫌隙既生,必构边患。

彼国蓄见欺之怒,此民怀负约之惭,恐非所以服远人、训戎士也。

陛下君临天下十有七载,以仁恩结庶类,以信义抚戎夷,莫不欣然,负之无力,何惜不使有始有卒乎!

夫龙沙以北,部落无算,中国诛之,终不能尽,当怀之以德,使为恶者在夷不在华,失信者在彼不在此,则尧、舜、禹、汤不及陛下远矣!”

上不听。 


褚遂良上疏,奏道:“真珠可汗不过就是一区区部落首领,当朝廷神兵北指,荡平沙塞、狼山、瀚海之后,北荒万里萧条。


陛下虽然对外用兵,但对内施恩,觉得他们的残余盗寇到处奔逃,必须立个酋长加以安抚,所以赐给他一道玺书以及大鼓和旗纛,立他为可汗,让他感恩戴德,仰望天朝,也致使西域的其他戎狄,无不知晓,得以共同沐浴和风,享受恩信。


近来他多年派遣使臣,来向大国求婚。陛下又降下宏大私恩,答应他的联姻。


于是远报吐蕃,遥告思摩(突厥头领,唐太宗赐他姓李),并通报全中国,使得五尺童子人人皆知。


陛下还亲临北门,接受他们的献食。当时朝廷百官端正地手持牙笏,各族戎夷衣襟左衽地站立阶下,接着举行欢宴,全都听到陛下许婚的德音。大家无不口里歌功颂德,身上手舞足蹈,一整天都无不欢乐。


盛会之后,百官也各表见解,全都认为陛下为了百姓的安宁,不想边境再发生战争,因此不惜将一位皇家的女子嫁给可汗。这一切都是为了百姓,所以深感陛下的恩德。


今天陛下突然改变主意,有悔婚的想法,臣为国家觉得可惜。


陛下的顾虑出乎意外,信誉在诺言之前,今天临时忽然变卦,其实值得珍惜的很少(指不过一个皇家女子而已),而失去的却很多(指对异族民众失信)。


情理既然不通,必定产生嫌隙,导致对方畏惧忌恨,只怕边境将会风尘大起。


西州和朔方,能不受到困劳和惊扰?


他们胡人因为君主被欺骗而心怀怨恨,而我们的朝士因为自己的失信而心怀惭愧,也许就无法训练士兵,激励军事。


还希望陛下以圣德神功,廓清天下四方。自从陛下君临天下以来,已有十五个年头,总是以仁恩感化民众,以信义安抚戎夷,汉人夷人无不欣然归化,因此得以轻松治理天下。


现在的世人,无不思报陛下的厚德;他们的后代,也盼望报答陛下的子孙。


今天将一位公主许配给他,继续保全陛下的信誉,有始有终,陛下不就是个圣人吗?


而且龙沙以北,异族部落多如牛毛,中国派兵出击,终究无法全部消灭,他们也照样会此起彼伏,就像可北败了,芮芮兴起,突厥亡了,延陀强盛。


所以古人忽略外域而重视内陆,对他们怀之以德,有错也在于外族而不在于华夏,失信也在于对方而不在我方。


陛下圣德无涯,威灵远震,所以平定了高昌,打败了吐浑,扶立了延陀,消灭了颉利。


陛下还减轻刑罚,降低租赋,从不积压政务,因此经年粮食丰收,祥符屡屡出现。即使尧、舜、禹、汤都远远比不上陛下。


还希望陛下也把平和带给旁支,增广养育苍生的范围。如果因悔婚引起绝域远藩的忿恨和觊觎,并非停息干戈和兴文将武的好办法。


臣平庸暗弱,愧居陛下左右。今天斗胆进献连篇瞎话,不胜战战兢兢。”


褚遂良洋洋洒洒写了一长篇,唐太宗却不听他的。



是时,群臣多言:“国家既许其昏,受其聘币,不可失信戎狄,更生边患。”

上曰:“卿曹皆知古而不知今。昔汉初匈奴强,中国弱,故饰子女、捐金絮以饵之,得事之宜。

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薛延陀所以匍匐稽颡(sǎng),惟我所欲,不敢骄慢者,以新为君长,杂姓非其种族,欲假中国之势以威服之耳。

彼同罗、仆骨、回纥等十馀部,兵各数万,并力攻之,立可破灭,所以不敢发者,畏中国所立故也。

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国之婿,杂姓谁敢不服!

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

今吾绝其昏,杀其礼,杂姓知我弃之,不日将瓜剖之矣,卿曹第志之。” 


群臣听闻后,纷纷劝唐太宗不可悔婚。原因是:普通人尚且知道言而有信,太宗贵为唐朝的皇帝,岂能轻易失信于番邦之国。


更何况,和亲的目的是保两国和平,如果因为悔婚而激怒真珠可汗,导致两国发生战争,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


李世民终于忍不住,用天威压制了争论:“你们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以前狄强汉弱,非和亲不能安抚。那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现在呢,中国强,戎狄弱,我派一千兵,就可以打垮数万胡骑。所以,现在是我说了算!

再说了,你们以为真珠可汗现在能对我大唐俯首称臣,唯命是从,不敢骄慢,是真的臣服于大唐吗?


那是因为他部下很多杂姓,不是他的本族,他只能借着我大唐充老大,才能管理好薛延陀。

他周边的同罗、仆骨、回纥十几个部落,每一个都拥兵数万,要是合在一起攻打薛延陀,马上就能把他灭了。


这些部落之所以不敢发兵,是因为真珠可汗是我们大唐立的,这些部落不是怕他,是怕大唐。

现在咱们再把公主嫁给他,相当于大唐给薛延陀背书了,旁边那些小部落谁还敢不服他?!

戎狄人面兽心,一旦有一点不满意,马上就会反咬你一口。

今天我悔了这门亲事,吞了彩礼,周边的小部落就都知道,我和薛延陀不是一条心了。


你们等着,用不了多久,这些部落就能把薛延陀灭了!你们记住我说的就好,不用争论了!”



臣光曰:“孔子称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唐太宗审知薛延陀不可妻,则初勿许其昏可也;

既许之矣,乃复恃强弃信而绝之,虽灭薛延陀,犹可羞也。

王者发言出令,可不慎哉!” 


 臣司马光说:“孔子说,就算是没有吃的,没有军队,也不能没有信用。


唐太宗清楚地知道不能让薛延陁娶妻,那么当初就不要答应他的婚事就可以了。


既然承诺了,就不能恃强欺弱,背信弃义。大唐的悔婚,导致薛延陀覆灭,但这不是大唐的胜利,是大唐的羞耻。


所以说,作为一国之君,发号施令不得不谨慎了又谨慎啊!”


【我的感悟】

 

唐太宗做了我最讨厌的事情,我却要在这里为他鼓掌喝彩。


为什么说是我最讨厌的事呢?


小时候,我亲眼看到有的父母靠着嫁女儿赚钱,让女儿跟人家订婚了,收很多彩礼,然后叫女儿做出很多过分的事情,或者跟男方提很苛刻的要求,让男方不得不提出退亲。


如果是男方提出来退婚的,彩礼是可以不用退还男方的。这是令我最不齿的事情。


唐太宗做得更绝,收了聘礼,还要提出悔婚,还不退聘礼,是有点欺人太甚。


这个事情,如果是人与人之间,是有些过分,但放到国家与国家之间,这是政治,就不仅仅是信用两个字可以概括的,也不能说唐太宗就是背信弃义。


在这故事中,我看到了唐太宗对契苾何力的看重,为了一员武将,唐太宗可以用自己心爱的女儿去交换。


契苾何力一回到大唐,听说唐太宗要用新兴公主来交换他,他极力劝阻不能把公主嫁给又老又残暴的真珠可汗。


这真的就是孟子所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唐太宗对契苾何力没有什么舍不得,契苾何力也全身心地回报唐太宗。


其实,唐太宗哪里想把心爱的公主嫁给又老又残暴的真珠可汗,哪里想把女儿嫁到那么野蛮又苦寒的地方。唐太宗他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现在,契苾何力劝他悔婚,正合他意,只是苦于找不到合理的借口,落下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声,有损大唐天子的颜面。

契苾何力可真是文武双全啊,他很快就帮唐太宗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叫真珠可汗来迎亲,并且规定苛刻的聘礼,如果他不敢来,就可以借故悔婚;如果他的聘礼不合要求,或者过了迎亲的日期,都可以拒绝他。


唐太宗也不是仅仅听了契苾何力这几条理由就悔婚。他是通过契苾何力反应的情况来估量真珠可汗的。


契苾何力说真珠可汗性格很粗暴,而且年纪也大了,如果拒绝和他通婚,他一定会觉得倍受羞辱,肯定会大病一场,要不了多久就会一命呜呼。


真珠可汗的两个儿子又不合,一定会为了争夺王位而大打出手。等他们打得差不多了,边上其他部落一定会蜂蛹而上,一起灭了他。


还有一个关键点,契苾何力告诉太宗,真珠可汗不是真的臣服于大唐,而是借着大唐的威风狐假虎威,只要他真得娶了新兴公主,那他就更不得了了,就成了草原霸主了,就会成为大唐最难对付的敌人。


唐太宗思前想后,情愿自己落个背信弃义的骂名,也要还天下百姓一片安宁。他不能姑息养奸,让薛延陀强大起来后来对付大唐。



唐太宗也是有福,他能够信任契苾何力,对契苾何力的话一定都不怀疑,完全相信,连契苾何力提出的悔婚策略都完全采纳,即使有群臣反对,他也坚决悔婚。


契苾何力真神人也,料事如神,一切都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发展:真珠可汗因为被拒婚而恼羞成怒,一病不起,两年后就死了。真珠可汗一死,两个儿子争夺王位,其他部落蜂蛹而上,薛延陀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贞观二十年,大唐李世勣将薛延陀灭掉,盛极一时的薛延陀覆灭了,从此北境安定。


作为女性同胞,我要为新兴公主恭喜,恭喜她好福气,生在帝王家,还遇到这么好的爸爸。恭喜她没有嫁错人,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归宿。她被唐太宗李世民指婚给了与长孙皇后同族的贵族公子长孙曦,也算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了!



可怜那褚遂良一片忠心,洋洋洒洒一大篇上疏,却未被采纳,不知他会怎么想。


褚遂良为了劝阻唐太宗悔婚,还搬出晋文公的典故:


君子不失态于物,不失信于人。


当年晋文公包围原国时,许诺三天里攻克,下令军队只带三日的口粮。


三天后原国还没有投降,晋文公即命令撤围离去。


探马报告说:‘原国马上就要投降了。’军吏们都请求再等等。


晋文公说:‘信誉是国家的珍宝,百姓的庇护。得到原国却失去信誉,将用什么来庇护百姓?’


褚遂良用心良苦,却没有说动唐太宗。主要是他最看重了要讲信义,却不会灵活运用,也不看看对象。


唐太宗也不亏是一代明君,虽然他没有采纳褚遂良的奏疏,却他对褚遂良的一片忠心还是认可的。所以,他在临终之时会把太子李治托付给褚遂良。



也许唐太宗在心里想对褚遂良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只知道晋文公的守信义,却不知道孔子不守信义。


孔子离开居住的陈国,带着弟子们出发,目的地是卫国。


途中经过“蒲”这个地方,赶巧遇到了公叔氏在蒲发动叛乱。孔子一行就被蒲人给拦下了。


蒲人倒也不为难孔子,只提了一个要求:孔子不能去卫国,如果答应,就让他们平安离开。


于是孔子就和蒲人订立来得盟约,约定孔子一行,不能去卫国。

看来,蒲人至少相信盟约这东西对孔子是管用的。


结果,孔子一出东门,立即转向前往卫国。


老师这么“肆无忌惮”,孔子的弟子子贡就问他:“老师,约定的事情,都订立盟约了,还可以背弃吗?”


看来平日孔子没有少说守信的事情,这可把弟子搞得有点无所适从了。


孔子坦然地回答说:“被胁迫订立的盟约,神明是不会去听的。”


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是被逼签订条约的,当生命都受到威胁了,权宜之计怎么能作数呢?


原来,孔子处事是这样灵活,不拘于陈规。忽然明白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多弟子跟随了。


褚遂良的这段故事在提醒我们不要太书生气,不要死搬硬套,要根据具体情况活学活用。


司马光在这里也搬出了孔子的言论,说什么可以没有吃的,可以没有士兵,但是不能没有信用。他跟褚遂良一样,只看重信用,没有看清当时的政治形势。


最伟大的还是唐太宗,背了悔婚的骂名,给女儿一个美好前程,给人民一个安定祥和的家园。


因此,我特以此文章为太宗鼓掌喝彩,祝愿我中华民族多出几位这样有格局能担当的领导人。


我是陈丽萍,专注保险19年,纯净素食11年,持续写作1479天;如果你也想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真诚的邀请你一起来写作,一起相约写7年;扫码加微信,暗号:一起写。

身在险途
一位专注保险18年的寿险从业人员,与你一起分享人生的点点滴滴。人生旅途,风风雨雨,风险难料,不可不防。如果有保险为你和家人保驾护航,你的人生将会遇险不惊,从容淡定,在人生的大海上胜似闲庭信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