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篇)
【历史事件】
辛亥,上幸九成宫。
壬子,至太平宫,谓侍臣曰:“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
长孙无忌等皆曰:“陛下无失。”
刘洎曰:“顷有上书不称旨者,陛下皆面加穷诘,无不惭惧而退,恐非所以广言路。”
马周曰:“陛下比来赏罚,微以喜怒有所高下,此外不见其失。”
上皆纳之。
贞观十八年(644年)四月九日,唐太宗前往太平宫,对侍从的官员说:“臣属听话的多,直言冒犯的少,我打算听一听我有什么过失,各位实话实说,不要隐瞒。”
当时,唐太宗要求大臣指出自己的过失。长孙无忌、李勣、杨师道等人都称:“陛下没有过失。”
而侍中刘洎则道:“近来有人上书不合陛下之意的,陛下都当面百般责备,上书者无不惭愧而退,这样做恐怕不能广开言路。”
唐太宗道:“你说的很对,朕一定会改。”
马周说:“陛下最近所做的赏罚有点儿以自己喜怒作标准的倾向,除此之外看不到其他过失。”
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我的感悟】
自从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以后,再没有人能像魏征那样随时随地地犯颜直谏。
唐太宗曾经有段时间很讨厌魏征不给他留面子,对他一言一行都那么挑剔,甚至想杀了魏征。
然而,当魏征再也不能在太宗面前唠叨时,太宗倍感寂寞,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吃不香、睡不着,心里总闷闷的。
贞观十八年,四月九日,唐太宗实在憋不住了,直接对身边的侍臣们说:“你们现在什么事都总顺着朕的意思,没有几个人能犯颜直谏的,今天大家不要有所隐瞒,畅所欲言,朕想听听近来有哪些过失。大家但说无妨,朕赦免你们无罪。”
唐太宗已经提前赦免各位大臣无罪,让他们畅所欲言,给自己提提意见。长孙无忌、李勣、杨师道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陛下没有任何过失。”
唐太宗看着这一群跪在地上对他俯首称臣的大臣们,心里倍感悲哀,他知道这些嘴里说着自己没有任何过失的大臣,心里一定在想:不能说陛下的过失,不然自己就不想混了,饭碗就不保了。
一股莫名的伤感从太宗内心升起,太宗禁不住在内心呼喊:“魏征啊魏征,你为何撇下朕早早去了。”
太宗再一次感受到魏征当年是多么的忠心耿耿,又是冒着多大的风险在向他进谏。如果那时候自己一不高兴,就可能杀了魏征。
记得那一次,魏征在朝堂上扯着脖子跟太宗叫板,就是要说服太宗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把太宗气得跳脚,心想:究竟朕是皇帝还是你是皇帝?看我不杀了你这个乡巴佬!
幸亏聪敏贤惠的长孙皇后从中周旋,从另一个角度帮太宗解读,君明臣直,恭喜陛下是天下百姓称颂的明君。太宗这次转怒为喜,饶恕了魏征。
太宗又不禁想起自己因为侯君集谋反,就怪罪魏征曾经向自己举荐侯君集,竟然一怒之下还命令推翻魏征的墓碑,掘开魏征的坟墓。
看着满朝文武大臣,有几个能如魏征一样不顾及个人安危、不顾及个人名誉,时时刻刻为着大唐社稷向太宗献言献策,直言不讳呢?
没有了,没有了,像魏征这样的臣子再也没有了……
就在太宗失望地扫视着群臣时,只见刘洎从一个角落里站了出来,深深一拜,谨慎小心地说:“陛下,不是群臣们不给陛下谏言,近来凡是给陛下上书的臣子,如果不合陛下的意思,总会被陛下百般责难,羞愧难当,这样下去,陛下怎么能广开言路呢?”
唐太宗有点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朕有百般责难谏言的臣子们吗?朕不是一直都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的吗?怎么朕会独断专行到这个地步,竟然让臣子们都不敢对朕说实话了?
太宗痛心地领悟到:原来以为是朝臣们不够尽心尽力,全是因为自己太过于独断专行、傲慢无礼,阻塞了臣子们的谏言之路。
想到这里,唐太宗诚恳地对刘洎说:“你说的很对,朕这段时间是有点爱发脾气,吓倒各位大臣了,朕一定改。”
马周看到太宗对刘洎的谏言能够悦纳,也站出来上奏道:“陛下,您近来的赏罚,有点由着自己的喜怒来赏罚。您高兴的时候,即使该罚的您也不罚,甚至还赏;你不高兴的时候,即使该赏的,您也不赏,甚至还罚。其他就没有什么过失了。”
太宗听了马周的谏言,皱了一下眉头,捋了捋胡须,指着马周说:“爱卿说到重点了,朕竟然糊涂到赏罚都不分明了,处理事情太情绪化了。各位爱卿可要向刘洎和马周好好学习啊,多给朕提提醒啊。”
众朝臣齐齐跪拜,连呼万岁,感恩唐太宗的开明仁德。
唐朝的大臣们有这么好的君主真是三生有幸啊,唐朝的百姓有这么好的天子真是福气多多啊!
谨以此文为唐太宗鼓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