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人主患无德政,不患文章

文摘   2024-10-13 07:02   广东  

(第540篇)


三月,辛亥,著作佐郎邓世隆表请集上文章。

上曰:“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其无益,集之何用!

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

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

遂不许。


贞观十二年三月辛亥,著作佐郎邓世隆上表建议整理太宗皇帝所写文章形成文集。


太宗说:“朕的言语命令,若是有益于百姓的,自会流传于史册之中。如果并无毫无益处,收录成集又有什么意义呢?


梁武帝萧衍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传世,这也无助于他们的灭亡!


作为君王忧虑的是不施德政,文章有什么用?”


【我的感悟】


著作郎的主要职责是编修国史,记录国家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这个职位的设置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历史记录的重视,确保了国家历史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作为著作佐郎的邓世隆常常听到唐太宗所说的话,感觉很多都是至理名言,可以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学习参考。


所以,他特别上奏,建议唐太宗可以出版一本《李世民文集》以示后人。


然而,贞观之初的唐太宗还是很冷静很清明的,他拒绝了。他说:“一个好皇帝不是能著书立说就能治理好国家,而是要好好地实施仁政,惠及百姓。所以,皇帝不怕没有文章,就怕没有德政。”


其实,就在邓世隆上这份奏章的前六年,也就是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秘书少监虞世南就曾经呈奉上一部歌颂唐太宗功德的著作《圣德论》,可在李世民那里却碰了一个软钉子。


谁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呢!但李世民却能实事求是地估量自己。


他说:“卿论太高,朕何敢拟上古,但比近世差胜耳。然卿适睹其始,未知其终,若朕能慎终如始,则论当可传;如或不然,恐徒使后世笑卿也。”(见《资治通鉴.唐纪十》)


唐太宗说的大意是:你的《圣德论》把我捧得太高了,怎能把我比拟成上古的圣君呢!但是,比起近世的昏庸皇帝来,我还是有胜过他们一些的。但你看到的只是开始,我能不能一直好到最后,犹未可知。”


所以,他拒绝了老朋友虞世南的鼓吹。


一位皇帝能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巴结讨好的奉承之语冲昏头脑,那真是不简单啊。


因此,千古一帝,舍太宗其谁?


在此,附录唐太宗十句经典名言,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1‌.“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这句诗体现了唐太宗对于忠诚和智慧的重视,他认为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中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忠诚。


2‌.“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唐太宗这句诗告诫人们行善需要长期积累,而作恶则一日之间就会被众人知晓,强调了善恶的即时性和长期影响。


‌3.“国家法令,惟在简约。”‌ 

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法令应该简约明了,避免过于繁琐,这样才能更好地执行和管理。


4‌.“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唐太宗强调选拔人才应该以无私为本,不因个人的好恶而偏袒某人,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5‌.“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唐太宗用栽树来比喻治国,认为只有根基稳固,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6.“廉洁兴国,贪奢丧邦。”‌ 

唐太宗认为廉洁是国家的基石,而贪婪和奢侈则会毁灭国家。


7‌.“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唐太宗认识到一个人无法处理所有的政务,需要依靠群策群力。


8‌.“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唐太宗认为用人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安排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9‌.“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 唐太宗强调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小错误就否定他的大功劳,应该全面看待一个人的贡献。


1‌0.“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这些话语不仅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我是陈丽萍,专注保险19年,纯净素食11年,持续写作1444天;如果你也想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真诚的邀请你一起来写作,一起相约写7年;扫码加微信,暗号:一起写。

身在险途
一位专注保险18年的寿险从业人员,与你一起分享人生的点点滴滴。人生旅途,风风雨雨,风险难料,不可不防。如果有保险为你和家人保驾护航,你的人生将会遇险不惊,从容淡定,在人生的大海上胜似闲庭信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