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篇)
【历史事件】
上问魏征:“比来朝臣何殊不论事!”
对曰:“陛下虚心采纳,必有言者。凡臣徇国者寡,爱身者多,彼畏罪,故不言耳。”
上曰:“然。人臣关说忤旨,动及刑诛,与夫蹈汤火冒白刃者亦何异哉!是以禹拜昌言,良为此也。”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
德素奏之。
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
玄龄等拜谢。
魏征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
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
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
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
上甚愧之。
唐太宗问魏征:“最近大臣们为何在朝廷不议论国家大政!”
魏征回答:“陛下您虚心听取意见,大臣肯定会有提意见的。大臣们不议论朝政,这是因为臣子们以身殉国的总是少数;而爱惜自己身家性命的还是多数。他们因为害怕(被处罚),所以就不发表意见罢了。”
太宗说:“是的。大臣们议论国事而忤怒圣意,动辄处以刑罚,这与上刀山下火海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大禹给提意见的人行礼,正是为此。”
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少监窦德素,问道:"北门最近建造什么?"
窦德素(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太宗。
太宗大怒,责备房玄龄等(人)说:"你们只要管理好南面衙门里的政事就行了,北门一个小规模建造,干你们什么事呢?"
房玄龄等下拜谢罪。
魏征向太宗进谏说:"房玄龄等人作为陛下的助手和耳目,对于朝廷内外的事情难道有不应该知道的吗?
如果所要建造的工程是合理的,就应该帮助陛下建成它;(如果)不合理的,就应当请求陛下制止它。
向有关官吏打听一下,从道理上讲是应该的。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而受到责备,也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而要道歉。"
太宗听了,非常惭愧。
【我的感悟】
唐太宗能问大臣们怎么不在朝堂议论国家大政,说明了太宗有时候会因为大臣的谏言发怒,让大臣们心里害怕了。
比如有一次上朝,魏征和李世民针锋相对,这让他非常不快,下朝后李世民直奔长孙皇后寝宫抱怨道:我一定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
当时,要不是长孙皇后及时从中做了一些协调和化解,魏征说不上已经早已经在黄泉路上了。
唐太宗连犯颜直谏的魏征都想杀,还有谁敢再给他谏言,再在他面前谈论朝政呢?
所以,魏征就说唐太宗,如果陛下您能虚心接受大臣们的谏言,不要发怒,不要降罪,他们还是愿意向您谏言的。
关键大部分人还是贪生怕死的,真正为了国家不惜牺牲身家性命的还是少数。
听了魏征的话,太宗若有所思地说:“是啊,臣子们议论朝政,难免会忤怒圣意,一旦被处以刑法,这跟上刀山下火海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我要向大禹学习,要向给我谏言的臣子们给予尊重和优待,让他们敢于进言。”
任何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谏如流,可以让政治清明,太宗也在努力向这个方向践行,但是还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有一次,唐太宗在皇宫北门修建花园,担心引起朝臣们的非议,选择保密进行。
然而,房玄龄好奇就询问路上遇见的少府少监窦德素,皇宫北门在建筑什么。施工人员遮遮掩掩,房玄龄误以为太宗又在建设豪华建筑,就一路追问详情不已。
窦德素把这件事报告给太宗。李世民因此对房玄龄发怒,说房玄龄多管闲事,房玄龄吓得一个劲地谢罪,说自己错了。
魏征进谏说:“房玄龄是一国宰相,方方面面都要在为陛下的江山社稷着想。他问北门的建筑事宜,并没有超出职务之外。
如果这个工程是合理的,他一定会协助陛下更好地完成;如果这个工程是不合理的,他就会劝阻陛下停下来,不要劳民伤财。
所以,我不知道房玄龄究竟错在哪里被陛下责备?我也不知道他错在哪里要向陛下谢罪?”
魏征真不愧是大唐第一辩手,千古最强谏臣,一席话说得太宗哑口无言。
唐太宗想想自己曾经承诺要尊重和优待给他提意见的人,现在却要责怪房玄龄多管闲事,真是不该啊。
太宗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上,为了掩饰自己的羞愧,急忙宣布退朝。
这个故事也在提醒我们,只有谦和低调,才能听到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促进自己更快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