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起眼的炒菜习惯,让全家人骨质悄悄变“轻”

文摘   2024-12-12 16:51   重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吧


“妈,你又放那么多盐!医生不是说了要清淡饮食吗?”
“怎么了?不多放点盐,这菜谁吃得下啊?”
这是前几天我去朋友家吃饭时,听到的一段对话。朋友的母亲已经60多岁了,刚查出骨质疏松,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要少盐少油。
可哪怕如此,做菜的时候,盐还是忍不住多撒了两勺。朋友一边无奈地叹气,一边朝我求助:“李大姐,你说说,我妈这习惯还能改吗?”
其实,这样的习惯,在很多家庭里都不陌生。大家都知道骨质疏松需要补钙,可却忽视了一个关键——过量的盐可能会让补进去的钙白白流失。





为什么盐吃多了会让骨头变“空”?




盐吃多了,钙会跟着“跑”
你可能不知道,身体排钠的同时也会排钙。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当我们摄入过多钠离子时,肾脏为了平衡体内电解质,会通过尿液将多余的钠排出体外。但在这个过程中,钙也会被一起带走。
科学研究表明,每排出2300毫克钠(约相当于6克盐),就会损失40~60毫克的钙。
如果长期吃盐过多,钙的流失量会大于摄入量,身体为了维持血液中钙的正常浓度,不得不从骨骼中“借”钙。久而久之,骨头就会变得“空空荡荡”,变得更加脆弱。

高盐饮食会加速骨质疏松
骨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物”,它每天都在经历“新陈代谢”。在健康状态下,骨骼的分解和生成是平衡的,但如果高盐饮食导致钙流失过多,骨头的新生速度赶不上分解速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骨质疏松。
尤其是女性,因为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流失速度加快,高盐饮食会让骨质疏松的风险雪上加霜。
骨质疏松的特性
骨质疏松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沉默的疾病”,在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当你发现自己驼背、变矮、骨折时,可能已经是骨质疏松后期了。而一旦发生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死亡率在一年内可高达20%以上。
所以,与其等到骨头“轻如纸”时再后悔,不如从现在开始控制盐的摄入量,保护骨骼健康。




中国人到底吃了多少盐?




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平均食盐摄入量为9.3克/天,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5克/天)的近两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盐的摄入量更高,比如河南、北京、辽宁等地,人均每日盐摄入量甚至超过10克。
盐的来源不仅仅是炒菜时放的那一勺,还包括咸菜、酱油、豆瓣酱、腌制食品等“隐形盐”。这些食品看似不起眼,但钠含量很高,如果不注意,就会在无形中导致盐的摄入量严重超标。





高盐饮食的危害远不止骨质疏松




除了骨质疏松,盐吃多了还会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胃癌等多种疾病风险。《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因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疾病死亡率全球排名靠前,而高盐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控盐不仅是为了骨骼健康,也是为了全身的健康。



如何科学控盐,守住骨头里的钙?




用限盐工具,明确“盐量”
你是不是在炒菜时,总是“凭感觉”放盐?这种习惯很容易导致盐放多了。建议使用限盐罐或限盐勺,严格控制每日盐的用量。比如限盐罐可以一次性装入5克盐,让你清楚每天的用盐总量。

后放盐,少用盐
炒菜时,建议等菜快出锅时再放盐。因为盐在高温下容易被稀释,如果一开始就放盐,后期的烹饪过程中可能会让人觉得味道不够,习惯性地再加盐。后放盐可以减少盐的用量,同时保证菜肴的味道。
多利用食材本身的味道
很多食材本身就有鲜美的味道,比如蘑菇、洋葱、番茄、海带等。在烹饪时,可以通过食材的搭配来提升整体的口感,而不是一味依赖盐。
注意“隐形盐”的存在
高盐食品不仅仅是咸菜、腌制食品,很多我们认为“不咸”的食物,其实钠含量也很高。比如面包、饼干、话梅、番茄酱等,虽然吃起来味道不咸,但它们的“隐形盐”却不容忽视。
建议在购买食品时,养成查看营养标签的习惯,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产品。比如,每100克食品中钠含量低于120毫克的,可以被认为是低钠食品。
选择低钠盐
低钠盐是通过用氯化钾代替部分氯化钠制成的,与普通盐相比,钠含量降低了30%左右。如果你选择同样重量的低钠盐,无形中就减少了钠的摄入量。
需要注意的是,肾病患者不适合使用低钠盐,因为它的钾含量较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在购买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


盐,是厨房里最普通的调味品,却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过量的盐摄入,不仅会悄悄偷走骨头里的钙,还会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从今天开始,试着减少做菜时的盐量,多利用食材本身的味道和天然调料,让清淡饮食成为习惯。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治未病”,提前预防远胜于事后补救。


养生小课堂
健康科普
健康指南

重庆城市TV资讯
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优质内容品牌,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