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饿一饿,真能更长寿!提醒:这4种疾病,饿一饿或许能缓解
文摘
2024-12-15 18:02
重庆
“你怎么又吃撑了?!”妻子埋怨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刘大爷摸着圆鼓鼓的肚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唉,这饭菜太香了,停不住嘴啊!”一旁的儿子却忍不住皱眉:“爸,医生不是说您血糖高得厉害吗?还这样吃,小心哪天真出事。”刘大爷不以为然地摆摆手:“我小时候连吃顿饱饭都是奢望,这点小问题算啥?再说了,不吃饱哪有力气干活?”然而,他没注意到,自己已经气喘吁吁地坐在椅子上,额头还渗出了一层细汗。刘大爷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适当饿一饿”对健康有好处。他有些疑惑:这不是跟自己多年的观念完全相反吗?吃不饱怎么会对身体好呢?“饿一饿”能长寿这一理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人体生理机制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饥饿之所以能长寿,主要与自噬作用、代谢改善、基因表达调控、免疫调节和能量平衡等原因有关。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会通过自噬作用清除体内的无用或有害物质,维持细胞健康。此外,饥饿还可以降低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等指标,减少脂肪在体内的积累,降低患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饥饿还能调控基因表达,诱导产生许多对生命有益的蛋白质,包括与能量代谢、免疫应答和细胞修复相关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抗病能力。饥饿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诱导产生一些抗炎细胞因子和抗氧化物质,抵抗疾病和氧化应激。最后,适当的饥饿有助于保持能量平衡,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长期过量摄入热量,身体没办法消耗掉这些“多余的能量”,肥胖随之而来。而肥胖不仅影响外貌,更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胰岛B细胞长期高负荷工作,最终可能“罢工”,导致代谢疾病的发生。吃得太多,胃部负担过重,胃酸分泌过多,长此以往,胃粘膜会受到损伤。很多人吃撑后感到反酸、嗳气,这其实是胃部已经在“抗议”了。暴饮暴食、吃太多油腻食物,会让胆囊和胰腺的负担加重,诱发急性胆囊炎或者急性胰腺炎,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暴饮暴食后,心梗发生的风险是平常的4倍,这是因为过量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如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隐患,可能会引发致命的心梗。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最好超过12种,保证主食、蛋白质、蔬菜、水果都能均衡搭配。比如早餐可以选择全麦面包搭配鸡蛋和牛奶,午餐增加绿色蔬菜和瘦肉,晚餐尝试杂粮粥和清蒸鱼。吃得少,并不意味着营养不足。恰恰相反,多样化饮食可以让身体吸收更全面的营养,同时避免热量过剩。很多人都有“晚餐吃得多”的习惯,殊不知这对健康非常不利。科学的三餐热量分配应该是:早餐30%,午餐40%,晚餐30%。如果想减少热量摄入,可以从晚餐开始调整。比如减少主食的量,多吃蔬菜,避免油腻食物。细嚼慢咽不仅能让食物充分被消化,还能避免摄入过多热量。建议每口饭咀嚼20次以上,放慢进食节奏,让大脑和胃有时间沟通。很多人吃饭的习惯是先吃主食,然后再吃菜,这其实会增加热量摄入。科学的做法是: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类的食物,最后才是主食。这样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可以有效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很多人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吃饱,其实一个简单的标准是:当你觉得对食物的兴趣开始下降,但还可以再吃几口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了。这就是所谓的“七分饱”。如果你总是觉得“吃不够”,可以试试喝一杯温水或者吃一些低热量的水果,比如苹果、黄瓜,这样既能满足心理需求,又不会摄入过多热量。
适度饥饿,不仅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正如《道德经》所言:“少则得,多则惑。” 饮食有节、适度克制,是我们与身体和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