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一个段子
文、闫晗
在日常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少段子和笑话,除了可以直接讲给人听活跃气氛外,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呢?喜剧演员常常注意这方面的吸收,化用到作品当中。
已经成熟的网络梗和流行语是有时效性的,直接使用会显得老气和油腻,需要情境贴合,也需要对已有的段子进行改造。《今夜百乐门》里贾玲演过一个小品很有趣,贾玲变为“唐朝美人”,设定那个时代以胖为美,瘦姐姐被老爸指责为“控制不了体重的人,还怎么控制自己的人生”,让她学习喝口凉水都胖的贾玲,你看“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这些耳熟能详的鸡汤,放在特殊的语境下,竟然成为笑点。
老词儿翻新也会产生神奇的火花,比如“城会玩”这个词,流行过一阵就被抛弃了,那天我看见这么一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因为城里的人很会玩。”觉得很惊艳,将《围城》中的名句,结合了流行的语境,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有一个段子是:“你有时间简史吗?有时间我也不捡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里有个被网友称神的作品《学习进化论》,就化用了这个段子。情境是两只进化了的猩猩,其中一只细数自己领会到的各学科人类知识,充分被震撼,感慨了一句“还有《时间简史》”,另一只急于逃出动物园的猩猩接了一句说,“现在哪还有时间捡屎啊”。因为设定是动物,所以段子的使用完全符合情境,让人发笑,又不觉得突兀和老气。
在一个喜剧比赛节目里,看到一个小品,设定的情景是女生要去选购机器人,结果三个机器人都是赵本山,三个男演员各自展现了对小品演员赵本山的模仿。倒推这个小品的产生过程,应该是整个团队都擅长赵本山模仿秀,如果一个一个上台,分别说,我擅长模仿赵本山,直接亮活儿,会显得有些乏味,很容易让观众厌倦,产生审美疲劳。但用人工智能的场景来展现,是很聪明的,一下子就有了场景感和故事感,惊喜迭出,观众会觉得有趣得多。想想春晚小品中,一些演员的走红,都是把自己擅长的文艺特长,包进一个故事里,在恰当的情境中展现,比如《不差钱》中小沈阳和丫蛋的唱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段子不仅仅可以用在喜剧创作中,严肃文学也可以“跨界”使用。青年作家张怡微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猪笨还是熊笨》,里面有个笑话,生活潦倒落魄的男主人公袁鹰把段子作为BBS的签名档,既丰富了人物性格,也成为故事的重要抓手。女主人公青窈在BBS上从袁鹰手中买了购书卡,然而金额不足,但再也联系不上对方,点开签名档,只有一则笑话:猪笨还是熊笨?有一天,猪对熊说:“你猜猜我的口袋里有几块糖?”熊说:“猜对了你给我吃吗?”猪点点头:“嗯,猜对了两块都给你。”熊说:“五块。”
善良的青窈不相信自己被骗,私信对这则笑话进行了回复:“我觉得是熊比较笨,因为他有期待。”青窈的留言令袁鹰久久不能释怀。作为贫困大学生的他在毕业前,和同学一起最后一门考试中夹带小纸条,独自把事情顶了下来,正赶上学校严打学术纪律,扣下了学位证,工作也黄了。
作者议论说:这世上的大部分笑话并不起源于没有期待,而是起源于不合时宜的期待。人在年轻时,最残酷的事,莫过于被剥夺了期待的权利。被剥夺了可能性,才使他成为了真正的穷人。穷并不仅仅是金钱的范畴,穷是一种致命的心态。
等到故事的结尾,拮据的袁鹰良心发现,想赶紧把钱给青窈还上,洗手不干,却因为涉嫌诈骗被学校保卫科抓走,他托人给青窈带信,专门回应了那个笑话:“那件事,还是猪比较笨,因为是猪先亮的底牌……”
一个笑话也可以如此感伤,带着哲学的意味,串起故事,用“期待”和“底牌”两方面进行解析,分别对应着两个孤独的灵魂,主题也巧妙地得到了升华。
作者:专栏作家闫晗,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时代邮刊》等,新浪微博@闫晗- ,个人公众号:闫晗(yanhanyahui),《百家讲坛》杂志有名著解读专栏,《中学生百科》有读写课专栏。在北京重点中学开设阅读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