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 | ​糖尿病“三热论”

健康   2025-01-11 07:02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医传统理论历来认为,消渴(糖尿病)的病机主要为阴虚与燥热互为因果,但周仲瑛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本病亦可由过食膏粱厚味酿生湿热,进而湿热化燥,机体呈现燥热之象,久则热灼津伤,津枯血燥,络热血瘀,形成瘀热,终致湿热、燥热、瘀热合而为病。因此,周仲瑛教授对糖尿病中医病机提出“三热论”(瘀热、燥热、湿热)这一创新性见解,他认为阴虚燥热、湿热化燥,久则络热血瘀,三热交炽,进而导致阴伤气耗,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周仲瑛教授进而提出“三热”并清,气血同治,标本兼顾应当作为“三热”病证治疗的基本原则。由于燥热宜润,湿热、瘀热需化,故有关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则当清化与润燥并进、化湿祛瘀与生津凉润并举,即辛苦微寒、化湿散瘀之品与甘寒微苦、润燥凉泻之品同方共用,相辅相成。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在运用上述治疗原则时,还应根据“三热”中是以热偏胜为主而用药有所调整,燥热为主者则清热润燥为先,湿热为主者则清热化湿重投,瘀热偏胜者则凉血化瘀首选。

关于清化润燥法的运用,在一般情况下,首先应注意清化重于润燥,清化之中,还当以清为主,以化为辅。因“三热”为患,虽有燥热、湿热、瘀热之异,而其热一也,故当以清热泻火为先,伏其所主,直折其势,热清火消,则燥、湿、瘀三者势单无依,再行剿灭不难。

其次,重化湿祛瘀之法,因湿与瘀均系有形邪实,极易郁结化热,又为新的酿热之源;加之湿浊、瘀血均为黏滞重浊之邪,邪热易附,则胶结难解;同时,湿聚易于成痰,瘀结易于滞气,痰随气而升降,无处不到,痰瘀互结,为害尤深。

至于将润燥一法置于上述二法之后,诚因火热一清,则燥热易遁,正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辨十二经水火分治法》中所说:“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除此之外,升清可布液,流气能输津,加之津血同源,可互相资生转化。湿化津承,瘀化气畅,清升浊降,则燥热易解,阴液可生。

由上可见,有关清化润燥法的运用,还有次第侧重之说。总之,对其治疗,应祛邪重于扶正,清热重于化湿祛瘀,化湿祛瘀重于润燥。但祛邪不能伤正,补正不可滞邪,清热不可太寒,祛湿不可太燥,祛瘀不可太破,润燥不可太腻。

临床还需灵活选用下列三类药物,注意辛开苦降、清气凉营、釜底抽薪、酸甘化阴等治法的运用,则可左右逢源,灵活组方。兹列举周仲瑛教授临床上对“三热”的不同治疗药物如下,以供参考。

1.燥热  常选生地、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天冬、玄参、川石斛、天花粉、炒玉竹、芦根、白茅根、桑叶、桑皮、地骨皮、川百合、知母、瓜蒌等。

2.湿热  常选藿香、佩兰、白蔻仁、黄连、薏苡仁、黄芩、炒苍术、黄柏、栀子、竹茹、茵陈、蒲公英、凤尾草、晚蚕沙、泽泻、车前子、冬瓜皮、玉米须等。

3.瘀热  常选水牛角、大黄、桃仁、土鳖虫、炙水蛭、鬼箭羽、泽兰、川牛膝、丹参、牡丹皮、赤芍、郁金、益母草、广地龙、茜草、生蒲黄、紫草、马鞭草、防己、大蓟、凌霄花等。




· 购买方式 ·


saomagoumai

扫码购买



END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

人卫中医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药中心主办。关注人卫中医,领悟岐黄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