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院士 | 提高生命美育,自觉优化医德医风(上)

健康   健康   2025-01-03 07:02   北京  

点击箭头处“人卫中医”,关注我们哦!!

人,至高境界真善美与天壤而同久。古今智者哲理、苍生大医均以求真、储善、立美为行为示范。学人受教育,幼年重养成、素质教育,至成年后成功教育与创造教育塑造人生格局。德智体美教育结合。人的自然生命是第一宝贵的,人若没有自然生命就没有一切。生命美育是针对人怎样活着才能体现生命的本性,具有生命能量并激发生命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创造人生真善美的价值。生命美育贯穿人类的各种教育,涉及生命的全过程,从受孕胎教到死亡终结的审美现象与审美体验,灌注了情感生命与精神世界的内涵。


一、认知生命美育特征

生命美育是人学的组成部分,融美学与教育于一体。人群智者倡导终生教育重塑美德,渴求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灿烂绽放,生命之火辉煌燃烧,生命之水欢畅奔流。当今科技文明的进化,在大科学、高概念背景下重视生命本质、生命活力状态,推进生命感性、理性、悟性的协调一致,体现物质与精神存在、发生、发展的规律。克服理性至上的片面,寻求感性理性的均势平衡,关注悟性生命体验的原创性。生命美育的特征,首先是寓理性于感性之中,从感性出发,可见、可触、可闻、可感知是鲜活的身心愉悦、惆怅与苦痛,又必须有理性内涵的接受、理解与慰藉,这是生命现象的审美感悟。倘若感性失于理性的支持,审美只能是漂泊的浮萍。只有感性理性协调互动才能带来生动灵活的情绪、感情与形式。自然性与社会性共存,审美感悟涉及世事的方方面面,生命美育接触自然社会时空最大的体量。自然美包括群山叠翠、江河湖海、稼禾平原等,而其顶峰是人与动物的生命。社会美包含仁德诚信、献身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而最重要的是生命能量的生命力,推动着人类社会攻坚克难永远向前。

生命美育的形象性与趣味性由于象思维的回归,更突显了价值取向。具象思维与逻辑概念思维结合,重视原象思维的创生性,表象心理折射的镜象,幽玄恍惚魂魄意志的精神大象。观象是审美体验的开端,形象带给人们振奋人心、发人肺腑、扣人心弦、启发深思的联想的魅力,使生命美育伴随着具体、生动、鲜明的感性,有生命本质真切的感受。趣味性寓于形象中,精神生活具有高格调高品位,不失人的生灵气运。梁启超先生讲:“凡人必常常在生命趣味中,生活才有价值。”从过程到动态生命具有时间性,生命美育在过程流转中表达审美感悟。生命冲动是生命之流,让生命生生不息,过程动态的整体观一以贯之。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青少年的生命美育应给予特别关注,它作为终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一消除青少年生命冲动的盲目性和无序状态,使生存成长与客观现实和趣相处,避免对抗性的矛盾激化;其二把握青春期活力,强化能源提高质量,升华积极向上的创造性,培育审美心理意识,发现美和欣赏美。生命贵在创造,让生命走向成熟,培养美学的素养,有助于塑造优良美好的人生格局。

二、优化医德医风需要重温生命美育

回首20世纪后半叶,数理化学融入生物科学,创造出新的先进的诊疗设备,开始了生命原理的探索,形成了生命科学,推动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反而出现了医学人文的淡化,部分医务人员医德缺失、医风世俗化,离患者情感本体疏远,甚而医患矛盾冲突频繁发生。究其原因,其一,曾有一段时间公立医院的市场化,部分医院以逐利为导向,其二,生命科学出现,而生命美誉尚待培育,医学人文伦理的淡化必须改进。从医学生的教育中,中医各类学校对医圣仲师“企踵权豪,唯名利事务”的批判,缺少“大医精诚嘱咐”“恻隐之心”以归属感服务民生作为医师行为规范的要求。其三,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人文双重属性,传承中华优秀文明必须我主人随。国医国药以国学原理为指导,仁德和合、无朴纯素、儒道互补是为人业医的主导精神。我们不反对理性科学与还原分析,但我们必须扬己之长:追踪国学而明医明道,恪守天道酬勤而义利事功。从诊务上先中后西、能中不西,据病情需求中西合用,以仁心、公心、天心体现仁术之精粹。改进优化医德医风需要人文医学教育,其中21世纪初兴起的叙事医学应当大力推广,目前已有教席、教材、期刊,逐渐形成二级学科,值得庆幸。生命美育是贯穿人生全过程的教育。首先是审美素质的形成,使生命现象转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中医药学以象思维为主体本体,以阴阳五行为关系本体,论阴与阳既关联又对立、既互根又转化,以象推之可千可万,邪与正、胜与负、白与黑等均是正负相抵、同步消长的辩证统一,是生命本质向内、向上、向前的目标动力系统。向内中正和合、形神兼养是身心和谐医学,向上重视通天大脑的神明智慧,向前重视预防预测医学治未病。对于中药以本草学为主体,重法象多用复方,其性味、归经、功效与季节、土壤、水质、物候等密切关联,体现了整体动态流变的哲理,是生命美学的研究命题。

青少年美育授于良好家风、师长垂教、学校社团、书画歌咏等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熏陶。生命美育也需要暴风雨式的铲除黑恶势力,挽救失足的青少年,认真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秩序。

个体后天生命过程,积极朝向人性化,他的生命轨迹就趋向真善美,行为曲线就呈现自由独立而创新。作为医务工作者,面对患病的人,尤其是战乱灾疫的重病人与伤残者,他们身处生命过程的负状态,应当纳入医护人员生命美育的对象,性命之托、以人为本、至高至尊的信任。仁心仁术和合,恰如武汉大疫荼毒,举国一致抗疫,物质精神均势平衡所展示的伟大抗疫精神、所取得的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医生、护士、志愿者、各行业的斗士们展示出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科技文明,具有不朽的生命美育。医护学用叙事医学在日常疗伤治病诊务中,通过生命美育的途径方法,以同理心抚慰体谅患者的疾苦,激励患者战胜自我、挑战自我。一方面,医生要相信重病之人虽身体羸弱,但意志坚强不屈,并不比健全人差。史蒂芬·霍金、司马迁、贝多芬等名人于精神生活、生命力超越常人而具有灿烂的生命之美。另一方面,社会人群具有复杂性,医生面对久病患者的心理情感要细察,发现其隐喻的病因,有为正确思想受挫,正常生活遭遇干扰,负郁愤懑不伸而“郁”乃人生大忌,人的情绪压抑动荡交替变化,需要超常的毅力。人生处于负状态下的健康维护,需要觉解黑白,深入患者内心的安抚,心身并治、形神兼养,启迪“向思能旨”的引导。老庄之学“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居于谷底隐忍蓄力,才有逆势顺转塞翁失马的机遇,所以能守住“黑”常是生命之根。医者还当注意骤然顺势到来,悲喜交集顿时急重病危的发生,同样是心理病理的失衡,是生命美育关注的事情,也是医学人文的关怀。

生命负状态的最后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生法则不可逾越的规律,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也是生命美育研究的必答题。死亡是生命终点,生死相依,死亡是生命之美另一种形式的体现。古今贤哲对死亡的审美态度赋予生命美育深刻的启示。印度泰戈尔:“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叶落归根,就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森林大树盎然的生机,同时也标志着四季的变化。当我们胸怀仁德,生命走到尽头时回归大地,应感到庆幸。



【本文选自《王永炎中医药学科论,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商洪才,王燕平,张华敏,杨洪军,张志强。扫描下方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随手点个【在看】传播健康、分享知识~~~


人卫中医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药中心主办。关注人卫中医,领悟岐黄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