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别名蕃菏菜,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其鲜茎叶经蒸馏而得的挥发油(薄荷油)、鲜茎叶的蒸馏液(薄荷露)、全草中提炼出的结晶(薄荷脑)亦供药用。薄荷味辛,性凉,归肝、肺经,具有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的功效,常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辛凉解表药。薄荷中含有挥发油、二羟基-1, 2-二氢萘衍生物、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兴奋中枢神经、解痉、祛痰止咳、保肝利胆、抗炎等广泛的药理活性;临床多用于治疗儿童鼻出血、婴幼儿支气管肺炎,以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薄荷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与甘草、蜂蜜均可配伍泡茶,多能提神醒脑、疏散风热。
薄荷,李时珍认为即西汉扬雄《甘泉赋》中的苃葀。《新修本草》记载:“薄荷茎叶似荏而尖长,根经冬不死,又有蔓生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薄荷的特征、栽培、分布和用途作了详述:“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本草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的薄荷图,与李时珍所述的薄荷一致,《新修本草》所谓蔓生者实为薄荷花期的形态特征,来源于今唇形科的薄荷。历代本草文献关于薄荷的药用部位记载为全草或叶。《救荒本草》曰:“采苗叶煠熟,换水浸去辣味,油盐调食。”又如《本草纲目》所言:“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曝干。”《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薄荷叶,辛甘苦温。”
薄荷粥
【材料】鲜薄荷30g(或干薄荷10g),生姜3g,粳米50g,冰糖少许。【做法】薄荷、生姜煎煮取汁,粳米煮粥,近熟时加入薄荷生姜汁及冰糖,再煮微沸,即可服用。
薄荷酒
【材料】薄荷油10g,米酒50ml,好黄酒(煮)50ml。【功效】疏风,清热,辟秽,解毒,健胃,清咽,透疹。
表虚汗多者禁服。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本文选自《药食同源物质诠释》,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黄璐琦,陈敏。人卫中医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