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令根周围血管病临证治验|春治秋防思想

健康   健康   2025-01-14 07:03   北京  

点击箭头处“人卫中医”,关注我们哦!!

概述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证明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人体亦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在四季气候变化下有不同状态。因此,对于患者的治疗,春秋两季应采用不同用药原则。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体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功能活动、病情变化等具有一定规律性,根据这些规律,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可收到较好效果。

脱疽、脉痹等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人到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血虚脉涩,气亏乏力;加之疏于养身,冬受风寒,夏不防湿,则寒凝血脉,湿滞气机,若饮食甘肥,素嗜烟酒等,则痰湿内困;以及情志不畅,忧思郁怒,气血暗耗,或长期劳累过度,房事不节,精气消损等。致使经脉中阳气亏乏,气血温煦、推动、循行、疏布功能受损,血液运行缓慢,甚至凝结成块,不能正常濡养形体官窍,导致机体出现发凉、疼痛、麻木等以缺血为主要症状的临床表现。

针对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从中医对疾病认识的角度出发,在遵循“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大防治原则的前提下,李令根教授提出“春治秋防”原则,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巩固疗效的目的。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人体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未病先防,必须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增强人体正气的目的是加强自身防御能力,防止病邪侵害的目的是消除致病因素。由于邪正斗争的消长,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病理变化。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展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传变。

为此,李令根教授针对病情稳定的患者,即侧支循环已建立较好的患者,采用一年两次常规用药的办法,即2~4月(立春期间)和8~10月(立秋期间)两个阶段,无论患者当时的病情如何,均常规用药2~3周,我们追踪统计了5~8年的40余例患者,每年春秋两季常规用药,患者病情一直保持稳定,未发现病情加重现象。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应用此方法防治亦收到了较好效果。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来看,应用春治秋防方法防治周围血管疾病是有意义的。


现代研究

我们于2003年至2011年以“春治秋防”为原则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本组共40例,均为缺血期(Ⅰ期),脉络寒凝型。40例中,男32例,女8例。年龄46~81岁,平均58.2±6.34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5.3±2.62年。参照相关学会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将肢体发凉、酸胀、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分等级记分,以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分数比值大小评定疗效:临床治愈<0.3,显效0.3~0.6,有效0.6~0.9,无效0.9~1。


(一)疗效

1.春治之后

(1)疗效:治愈25%,显效30%,有效40%,无效5%,总有效率95%。

(2)足背温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足背温度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 

(3)症状及体征:治疗组患者的肢体疼痛、怕冷、麻木,及间歇性跛行症状均有改善。 

2.秋防之前  部分患者肢体疼痛、怕冷、麻木,及间歇性跛行症状有所加重,足背温度降低。

3.秋防之后  患者肢体疼痛、怕冷、麻木,及间歇性跛行症状明显改善,足背温度升高,有显著性差异。

(二)总结  

春季是指从立春到立夏前的六个节气,此时春回大地,阳气升发,冰雪消融,万象更新,自然界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季是阴气始衰、阳气渐生的季节,万物复苏,其特点是生长和生发,《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相适应的。《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也相应地反映出各种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所以春天是对疾病防治、修复的最好时机,春天以“治”为主。

春季特点是生长和生发,对于人体也一样,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体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是疾病修复的最好时机。此时,我们再给予一定外力,即应用适当的药物(顺应春季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应用温经散寒的药物),就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再生”及壮大,改善肢体供血。周围血管疾病最重要的修复方法就是侧支循环的建立,尤其是动脉硬化闭塞症,主干动脉狭窄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建立是血运恢复的重要途径。春季的治疗,对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动脉疾病大多是以脉道狭窄、闭塞为特点,在初春2~4月间,对患此病的人进行恰当的药物治疗,遵循“天人合一”思想,借助自然界的阳气,以增强人体阳气,祛除病邪。通过建立侧支循环,可以有效减缓由于脉道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疼痛、麻木、发凉等一系列症状的进一步发展。在利用药物扶正的前提下,合理地规避风寒,调整起居,调节情志、饮食,增强了正气,避免了邪气侵害,从而达到防止疾病进一步发生发展的目的。

秋季是指立秋至立冬以前的六个节气,此时气候由热转凉,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阴阳交互、转换的关键时期,故天气燥热急迫,大地一派肃杀收敛之象。因此,秋三月气候变化较大,人体若不能适应,则新感易得,旧病易发,堪称“多事之秋”。

秋季万物萧条,肃杀将至,其特点是敛藏和蛰守,人体应之,也处于一个抑制为主的状态,阴阳变化也开始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阳气开始内收。相对于春季而言,在阴阳上属阴,而阴者,对于血管来说是抑制的、收缩的,对于血液来说是凉润的、凝聚的。加之气候寒冷,常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流相对缓慢,血小板聚集,毛细血管痉挛,甚至继发性血栓形成,加重动脉管腔狭窄,严重者发生闭塞,使肢体出现缺血症状,可加重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情。

这与《素问·调经论》里“寒则泣不能流”和《医林改错·积块》中“血受寒则凝结成块”的认识是一致的。由于人与自然界环境的统一性,由夏入秋导致温度骤变,致使人体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即阳气不足,阴寒内生,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又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寒客脉道,因寒邪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阳气受损则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寒性凝滞,易使气血津液凝结,导致经脉阻滞。人体气血津液之所以畅通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这是导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

因此,秋季应注意对于血栓性疾病发生或复发的防范,要在8~10月期间,适当地选择温和药物补益阳气、活血化瘀,平衡人体阴阳,保证机体拥有足够的正气以抵御病邪侵袭,防止病情因为自然界的变化而加重。

从2010年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以“春治秋防”为原则,对于早期脉络寒凝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制订了治疗上以温经散寒为主,春季加入疏肝理气行血等药物,秋季则加入滋阴润燥、益气行血等药物的防治方案,并对138例患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示其复发率较小,多数呈恢复趋势,患者本人反馈较好。实践证明“春治秋防”思想对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中动脉缺血性疾病有重要意义。另外,李老认为无论是“春治”还是“秋防”,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稳定、改善病情。治中有防、防中有治、防治结合才是核心思想。

验方举例

1.春治方案

口服方药:阳和汤加减。

方剂:熟地20g,黄芪30g,党参15g,鸡血藤20g,赤芍15g,牛膝10g,附子10g,肉桂10g,当归12g,炮姜10g,白芥子10g,鹿角胶10g,炙甘草10g。

阳和汤加减用药:肢体疼痛,肢端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腰膝酸软,乏力倦怠,加山萸肉、山药;肢体沉重、舌苔白腻,加茯苓、白术;心烦易怒、胸闷不舒,加柴胡、枳壳;失眠健忘、耳鸣头晕,加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

足浴方:透骨草,延胡索,当归,姜黄,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5g,装入纱布袋中水煎,煎好后趁热先熏,待温后再用药液浸洗,每日1~2次。

2.秋防方案

方剂:熟地20g,黄芪30g,党参15g,西洋参15g,鸡血藤20g,赤芍15g,牛膝10g,肉桂10g,炮姜10g,白芥子10g,鹿角胶10g,石斛10g,麦冬10g,炙甘草10g。

足浴方:透骨草,伸筋草,延胡索,当归,姜黄,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蛇床子,地肤子各15g,装入纱布袋中水煎,煎好后趁热先熏,待温后再用药液浸洗,每日1~2次。

THE

END


【本文选自《李令根周围血管病临证治验,人民卫生出版社,作: 高杰。扫描下方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随手点个【在看】传播健康、分享知识~~~

人卫中医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药中心主办。关注人卫中医,领悟岐黄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