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访谈】深度复盘海航重整化债:投资人如何趋利避害?

文摘   财经   2025-02-01 20:20   山东  

语音·每周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思维导图

引言

2022年底,海航集团破产重整案以“中国最大规模、最复杂司法重整”之名载入法治史册。这场涉及万亿资产、6000亿债务、5万余名债权人的风险处置,不仅是一场商业救援,更是中国市场化破产实践的里程碑。

海航如何从“世界500强”跌落至资不抵债?政府与金融机构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信托化债模式能否为“大而不能倒”企业提供范本

我们邀请了嵩山论市的专家,为您深度复盘海航重整化债模式,梳理出企业化债、资产处置、政府介入、债务重组的核心要点,帮助投资人鉴往知来、趋利避害

问答实录

①丨海航危机为何爆发?高杠杆与关联交易如何埋下隐患?

- 扩张失控+治理失效的双重溃败

人:

  海航曾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标杆,为何最终陷入资不抵债6000亿元的绝境?其危机根源是什么?您能帮我们梳理一下海航当时的困境吗?

1丨高杠杆扩张的致命诱惑

2015-2017年,海航通过资本市场定增、银行贷款、内保外贷等渠道融资超5000亿元,激进并购英迈国际(60亿美元)、Swissport(175亿元)等海外资产。当时的海航,似乎被规模扩张的欲望冲昏了头脑,盲目相信不断扩大版图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但并购标的整合失败,2017年政策转向去杠杆后,融资成本(8%-18%)远超资产回报率(不足5%),形成“借新还旧”的庞氏循环。这意味着每获取一笔资金,海航都要付出远超收益的成本,只能不断 “借新还旧”,逐渐陷入庞氏循环的泥沼。

图:2015-2018年海航集团有息负债和净负债率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2丨关联交易的系统性掏空

陈峰、王健家族通过关联公司垄断航材供应(溢价30%-50%)、挪用上市公司资金614.82亿元,仅飞机采购一项即虚增成本超百亿元

例如:2018年海航控股购入的10架宽体机,实际支付价格高出市场价10%,资金流向陈峰弟弟陈国庆控制的境外公司。

这种行为不仅大幅增加了公司成本,还导致大量资产流失,严重削弱了海航的财务实力。

3丨疫情触发流动性崩盘

航空业是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海航的航空主业现金流锐减 70%。与此同时,此前积累的债务集中到期,给海航带来了巨大的偿债压力。

当时,海航账面货币资金仅剩 85 亿元,而应付账款却超过 300 亿元,甚至连员工工资都拖欠了 7 个月之久。截至 2020 年底,海航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看似有 1.23 万亿元,但经审计调整后,实际资不抵债超 6000 亿元,净资产缺口超过海南省GDP总量,危机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图:海航上市主体母公司现金余额(亿元)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②丨资产如何处置?如何引入战投、分块重整与信托化债?

- 保主业、弃非核、缓处置,切割风险、以时间换空间

人: 

  面对万亿资产与6000亿债务的庞大体量,海航如何通过资产处置回血?对如此复杂的债务网络,海航为何选择“分块重整+信托化债”模式?这一机制有何创新?

1丨”3+1“重整框架

3家上市公司航空(海航控股)、机场(海航基础)、商业(供销大集)独立引入战投,解决资金占用与违规担保。

1个信托资产包剩余321家非核心公司(含30家酒店、5家A股上市公司)打包设立信托,债权人转为受益人,未来通过资产处置逐步偿债。

后续核心的思路,是这三家核心上市公司各自独立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此来解决长期存在的资金占用与违规担保问题。再通过信托资产包,将非核心业务与核心业务分离,实现风险切割,避免了风险在整个集团内部的进一步扩散。

2丨战投引入的博弈和妥协

航空板块:辽宁方大以380亿元现金注资+30亿元捐赠(解决P2P债权)胜出,关键优势在于全现金出资与低留债利率(2.89%),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具有明显优势,大大降低了航空板块的财务成本。

图:上市公司海航控股最新股权结构(截至2024年三季报)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机场板块:海南国资(海发控)接盘,承接自贸港基建任务,但在接盘过程中,为了平息债权人的不满,海发控需额外支付 30 亿元回购美兰机场股权,这也体现了在重整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妥协。

3丨信托资产包化债的”双刃剑效应“

债权人让渡:债权人做了巨大让步,使海航的6400亿元债务转为信托份额,清偿率取决于未来资产增值,但中小银行债权人面临资本计提压力(持有的信托份额,风险权重400%-1250%)。

资产处置挑战境外资产如Swissport因管理层“保公司不保股东”流失,国内酒店资产受疫情影响估值缩水30%,信托回款周期或长达10年。

4丨海航资产处置思路:海外断臂求生,国内聚焦主业

海外资产“高买低卖”:断臂求生回笼资金。海航在重整期间大规模甩卖海外资产,虽缓解了流动性压力,但多数交易因前期高溢价收购导致巨亏。具体海外酒店、地产和航空资产的处置情况,详见下表

表:海航海外资产处置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嵩山论市整理

国内处置以“保航空、稳就业”为核心,通过国资介入与资产盘活实现定向回血之后,重新聚焦国内航空主业。

首先,核心土地资产处置,海发控溢价收购海南明珠岛与四地块,提供资金支持并避免核心土地被查封。

对于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出售商业地产和飞机以优化资产结构并回笼资金。

闲置资产盘活方面,出租闲置房产以提高资产回报率,从原先不足1%提升至年化回报率5.8%。

总体上,海航集团通过资产处置聚焦航空主业,保留核心品牌和机队,关闭亏损航线并聚焦核心市场。机场板块由海南国资接管以支持自贸港建设。这些举措旨在解决流动性危机、优化资产配置并推动战略转型。

海航集团的国内资产处置和调整,具体详见下表

表:海航国内资产调整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嵩山论市整理

③丨政府与金融机构在海航重整中扮演何种角色?

- 海航重整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典型案例

人: 

  海南省政府在海航重整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金融机构给予了哪些支持,过程中又面临哪些协调难题?

1丨海南省政府:风险处置“总协调人”

海南省政府在法律授权方面,通过改组董事会(顾刚任执行董事长)合法介入,避免“国进民退”争议。

资源调配方面,海发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发控溢价收购“一岛四地”回笼50亿元,定向输血航空主业,保障10万员工就业。

没有政府的支持,后续引入战投和资产处置,是不可能顺利落地的。在重整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焦点。战投方大曾申请 200 亿元纾困贷款,但银行以海航 “负债率 96%” 为由拒批。最终,在海南省政府的协调下,方大得以缓交税款、获取航线审批支持,这也体现了在重整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协调和平衡。

2丨金融机构:适度被动妥协

金融机构在海航重整过程中适度被动妥协。以国开行为例,2017 年对海航贷款余额高达 559 亿元,当时内部评估 “正常类占比 99%”,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海航的贷款逾期超 400 亿元。最终,国开行不得不接受信托化债的方案,这导致国开行海南分行 2021 年亏损近百亿元。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面临的困境更为严峻。部分城商行持有海航信托份额,按照相关规定需计提1250%风险权重,这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受到极大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中小银行被迫加速资本补充,以满足监管要求,但这也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很大压力。

图:上市公司海航控股授信额度和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3丨最高法院与证监会:守住合规底线

最高法院与证监会在海航重整中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守住了合规底线。证监会要求海航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问题,确保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最高法院则严格把控重整程序的合法性,确保重整方案经得起历史检验

当然,海航重整过程中法院和政府的合作,被认为是”府院协同机制“的典范。

图:政府、金融机构和法院与监管的三方协同
数据来源:嵩山论市整理

④丨海航重整对企业化债有何借鉴?投资人如何趋利避害?

- 债务网络复杂、管理重组挑战和债权人分级清偿

人: 

  专家,您能否为我们梳理海航重整的关键节点?这一案例对后续企业化债重组有何借鉴意义?而投资人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

1丨时间线梳理:关键节点、决策与债券违约进程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海航危机的开端,严格意义上来讲,应当是2017年6月银监会开始排查海航授信风险,这也是海航核心问题的暴露开端。

后续2020年6,海航重整确定”3+1“框架,2021年2月最高法院和证监会双签通过,海航进入重整程序,直到2021年9月,方大、海发中标海航航空和机场板块战投,整个海航集团引入活水。

具体海航重整的时间线,请详见下表

表:海航重整时间线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嵩山论市整理

而我们也需要梳理海航集团债券违约的进程。海航集团债券风险,始于2019年7月,16海航02未按时兑付本息,标志着海航系整体债券风险的开始。关于海航集团层面债券违约的情况,具体详见下表。

表:海航集团债券违约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嵩山论市整理

在整个重整过程中,中小股东也通过资本公积金转增等方式,让渡部分权益用于偿债和引入战投。职工债务和税务债务全额现金偿付,保障了职工和国家利益。对于普通债权,设定 10 万元以下全额偿付,给予小额债权人一定保护。其他普通债权则通过现金、债转股、信托受益权等多种方式综合清偿,兼顾了债权人不同需求和企业实际偿债能力 。

2丨海航重整模式的要点与难点:其他企业可以借鉴

“3+1”风险隔离:核心板块独立重整,非核心资产信托化处置。上市公司引入战投解决问题,非核心公司打包信托,实现风险隔离。
战投绑定责任:大股东和实控人股权归零,中小股东让渡权益用于偿债和引战。方大承诺“十年不减持”,海发控承接基建任务。
债权人分级清偿:有担保债权低息展期,普通债权“股票+信托”组合分配。
而整个重整过程中,核心的难点有三个
债务网络复杂性:2300家公司交叉担保,需逐笔核对4.2万笔资金流水。
合规底线坚守:解决上市公司614亿元资金占用,避免退市。

境外资产处置:Swissport等海外子公司受当地法律制约,被动出局。

3丨投资者如何趋利避害?

在类似海航重整的事件当中,投资者特别是债券投资者,可以趋利避害。具体我们有三大建议。

●  风险精准评估:

重视有抵押债权:在投资选择上,优先考虑有抵押债权。以海航航空板块为例,其留债利率为 2.89%,且抵押物覆盖率超 80%,这类债权在企业出现危机时,能为投资人提供相对更高的保障,降低损失风险。

关注信托份额流动性及成本:对于涉及信托化债的情况,要高度警惕信托份额的流动性问题。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需精准测算资本占用成本,因其风险权重在 400% - 1250% 之间,这会对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自身的经营稳定性。

●  评估重整计划与争取权益:

全面评估重整计划:认真研究重整计划中的债权分类、清偿方式(如现金清偿比例、债转股价格和条件、信托受益权的分配规则等)以及战略投资者的实力和计划等关键要素,深入分析其对自身债权价值的影响。

参与债权人委员会争取权益:积极参与债权人委员会,与其他债权人联合起来,形成集体力量。通过集体行动,共同向企业和重整方争取更有利的清偿条件,比如在清偿方案中争取提高股票抵债比例,就像海航控股抵债价曾有 42% 的溢价,这可能增加债权回收价值。

●  多元化退出与灵活决策:

探索多元化退出路径:对于信托资产包中的各类资产,如酒店、金融牌照等,可以尝试联合产业资本进行收购变现,拓宽退出渠道,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减少因信托资产处置周期长带来的不确定性。

灵活决策实现止损或获利:依据对企业重整前景和自身债权状况的综合评估结果,灵活做出决策。如果判断企业重整成功的可能性较低,或重整方案对自身权益损害过大,在符合法律规定和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可考虑寻找合适时机转让债券,及时止损;若认为企业具有一定的重整价值,也可参与债转股,特别是寻找通过股票退出的路径

图:对投资人趋利避害的建议

数据来源:嵩山论市整理

非常感谢专家!海航重整是一场“刀刃上的舞蹈”,既展现了中国市场化破产的制度韧性,也暴露了民营企业治理的深层漏洞。其成功在于以法治化框架平衡多方利益,其风险在于“时间换空间”的豪赌尚未终局。未来,中国企业当以海航为镜:扩张的尽头不是规模,而是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正如顾刚在重整完成后所言:“海航的重生,不是终点,而是回归商业本质的起点。”
蛇年已至,祝嵩山论市的所有读者朋友,新年快乐,万事顺意!

本周的嵩山论市到此结束,感谢您的收听,期待下周与您再会。

嵩山论市
这里是王嵩的成果交流平台,专注于利率和债券等固定收益研究 ,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和非标信托融资等领域, 致力于为市场带来更加实用的研究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