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访谈】简评存量收储的定价“市价收购、覆盖成本”

文摘   财经   2024-06-07 08:29   山东  

语音·每周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思维导图


引言

本周,广州增城区新塘镇发布公告,提及拟采用购买市场化商品房作为该项目安置房源,要求收购的价格按照成本法评估,原则上覆盖被收购标的项目的“土地成本+建安成本”,一定程度上高于潜在收购项目的售价


而之前杭州临安区发布收储1万方的规划,并以不超过周边房源、车位的评估价作为收购最高价。重庆嘉寓房屋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房受过源价格采用收益法进行测算,由测算基础价和市场价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60%和40%)两部分构成。


一时间市场的关注焦点重新回到地产行业,部分分析师认为,成本法收购地产存量项目,会推动地产股的市净率PB回到1倍。还有部分投资人认为,收储存量房,并没有完全按照预期中的深度折扣,比如5-7折收购,会导致后续建成保障房的利润降低,不利于后续收储的推进。


我们邀请了嵩山论市的专家,与您一起探讨收储存量“市价收购、覆盖成本”背后的利益博弈和核心诉求,并为您解读过往租赁住房支持1000亿再贷款的使用细节。


问答实录
①丨深度折扣 or 覆盖成本:背后的利益博弈

- 接近市价的收购价,符合银行贷款置换的诉求

人: 

  最近广州增城区新塘镇发布收储存量房公告,并确认收购价原则上要覆盖项目“拿地成本+建安成本”,实际已经超过部分潜在项目的市场售价。而之前杭州临安、重庆的收储规划,也都提到了收储价格要考虑周边市价评估值。这与市场之前的,对存量房深度打折的收购预期差别很大,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1丨市价收购,目的不在于“稳定房价”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重要驱动力,不在于政府的“稳定房价”诉求,毕竟全国新房价格已经持续跌了两年,而是在于商业银行对于潜在收购项目开发贷回收的诉求


过往收存量房做租赁的住房租赁再贷款,1000亿额度,截止到今年一季度只使用了20亿(实际贷款投放金额在100亿以上,很多贷款尚未完成再贷款申请),本身就有商业银行投放意愿弱的问题。


2丨商业银行诉求:过往开发贷的回收

所以商业银行的诉求,大概率是通过517新政,实现保障房收储贷款投放,并解决过往融资协调机制中,开发贷的风险敞口。所以具体的收储行为,会综合考虑商业银行和收购主体国资公司的诉求,解决过往城投、国企的去化滞缓项目,也解决银行白名单投放的项目回款。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地方国资,其核心诉求是推动保障房建设,并解决过往项目去化。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收购的价格在合理范围内,应当争取更大的折扣,这样才能提升租金、配售的回报率,从而减轻政府补贴压力,推动保障房项目商业模式成立。


3丨定价背后的博弈

作为银行,如果对被收购项目的定价太低,那么大概率是会影响该项目过往开发贷本金偿还的,所以银行会控制收购的定价折扣,甚至会推动项目按照接近市场化的价格被收购。


定价的背后,还有被收购主体的意愿,如果折扣太大,那么项目推进的意愿和进度就会降低。此外,更低的定价,隐含着对未来项目降价更大的风险抵抗能力。毕竟目前市场仍然处于房价下跌周期。


所以,整个定价问题,就会形成复杂的利益博弈,具体详见下图。


图:现房收购定价博弈的逻辑

数据来源:嵩山论市整理


②丨市价收购、覆盖成本:出发点与银行的考量

- 市价收购对过往贷款置换,以及银行资产质量与业绩压力

人: 

  按照您的说法,市价收购、覆盖成本的收购原则,本身要考虑银行的诉求?目前银行的净息差处于周期的低点,是否后续银行的盈利压力,也会影响银行对收储存量房贷款支持的积极度?


1丨过往折价收购的情况

对于实际收购的价格,我们刚才也提到过。广州增城、重庆和杭州临安的模式,是想收购价格覆盖成本,或者考虑周边的市价,最终确定合理价格,而过往福州、青岛的存量收储,定价水平实际在七折左右。具体详见下图。

图:青岛市住宅均价和1月收储价格(红线)对比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如果压低收购价,虽然对于收购主体来讲,可以大量降低成本,未来项目的收益率会提到,但是对于银行来讲,就无法解决被收购项目过往开发贷回收的问题。而我们知道,租赁收购贷款的偿还,有再贷款的支持,而且实际本金周期会长于开发贷所以开发贷的实际本息覆盖的重要性,是高于租赁收购贷款的


2丨收购定价体现了银行贷款展业逻辑

其实定价问题,不仅仅反映国资主体和银行的博弈,也体现了银行对于过往开发贷和后续收储贷款的权衡。如果按照接近于市场价格收购,虽然可以实现过往开发贷顺利还本付息,但是后续收储贷款,要依靠项目的租金、配售款完成还本付息。如果定价偏高,后续租金或配售款,完整覆盖贷款本息的难度就有所加大,后续收储贷款的清偿,也更加依赖5年再贷款支持下,本身国资主体借新还旧


3丨定价背后的银行资产质量与业绩压力

当然,定价的问题是整个517新政的核心节点,也是当前政策逻辑下的重点、难点。在地产行业景气度仍然在下行的背景下,过往收储存量房做租赁,各地都采用了7折左右的定价,但是如果要将白名单和再贷款构成资金循环,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推出接近于市价收购的项目


此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压力


202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已经下降至1.54,大行净息差仅有1.47。2023年报,六大行的地产对公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214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约167亿元,整体不良率上升至5.24%左右。后续如果不能解决大量去化滞缓项目过往开发贷的偿还, 那么银行的资产质量、业绩会持续承压。具体详见下图。


图:银行净息差和房价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③丨推动地产股PB回到1以上?——推断的逻辑瑕疵

- 过度线性外推+不符合会计原理

持人: 

  本周市场上有不少分析师,认为用市价收购、覆盖成本的办法收储存量房,会推动地产股票市净率PB回到1的水平,并认为市价收购会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这个逻辑是否存在问题?

1丨会计逻辑瑕疵

这个逻辑最根本的瑕疵,在于会计问题。按照拿地和建安成本收购,其实并没有覆盖总成本,而且尚未考虑房企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有息负债,而且还有大量的资本化利息。覆盖经营成本的价格,虽然高于售价,但是并没有从项目角度取得盈利,根本无法实现对净资产的累积,长远看是损耗净资产,但是维持现金流的被迫之举,无法推动地产股PB回到1


2丨推广逻辑瑕疵

本身“市价收购、覆盖成本”的收购定价逻辑,是基于银行利益和国资博弈的结果,并非是每个城市的常态,也未必可以全国大规模推广,特别是广州目前只涉及一个镇,杭州临安的收购规模也只有1万方,而重庆更多只是收购主体的个别行为。后续覆盖成本收购模式,未必会都顺畅,特别是很多城市潜在项目的售价,已经不足以覆盖成本。


另外,本身收储新房、存量做租赁,央行给的再贷款支持是3000亿,考虑到实际再贷款申领存在难度,以及银行投放的节奏可能不及预期,我们更加不能对“市价以上”收购做全面推广的判断


从这一点上看,就更加不能对成本法估值的适用范围做过度的线性外推,从而得出地产股PB回到1的逻辑。


3丨受益主体和估值逻辑瑕疵

本身3000亿的现房收购再贷款支持,带动5000亿的商业银行贷款本金,其实对于整个行业疲软的销售来说也只是边际改善。另外,大量的上市地产公司,并没有足量的现房可供被收购,很难让上市房企的估值回到“成本法”,或者对房企未来的销售去化形成坚实的“被收购价”底线


所以,从受益主体和估值角度,是不可以将广州新塘镇的一则公告,推广为行业新的估值逻辑。


4丨过往复盘逻辑瑕疵

按照部分分析师的观点,按照成本覆盖收购,就能使地产股PB回到1,但是我们复盘后发现,当地产行业2021年7月开始批量爆发信用风险后,其实2021年7月到2022年3年,70大中城市的新房价格仍然保持了增长,房企仍然是有整体利润(房地产板块2021年报净利润合计793亿元,2022年中报净利润合计454亿元),但是除了2022年3月,其他时间地产股的PB已经下落到1以下


所以这样看来,即使全面推广成本覆盖收购,对房地产股票市净率PB的改善也不应有过高预期


图:2021年7月至今,地产股、1倍PB价格和房价趋势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④丨过往租赁住宅支持再贷款,到底用了多少?

- 再贷款的申领流程长,银行贷款获得央行支持存在难度

持人: 

  我们知道,截止到一季度末,央行公布数据显示,过往租赁住房再贷款支持计划,1000亿额度,实际使用的金额仅为20亿。但是不少分析师认为,再贷款是实际使用了几百亿,也支持了几百亿收购贷款到位。具体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1丨首先,20亿是科目余额而非额度余额

首先我们开门见山,截止到一季度,再贷款确实只使用了20亿,但是实际的租赁收购商业贷款投放不止20亿,规模在100亿以上,但绝对没有到传闻中900亿的程度

首先我们要理解再贷款额度和余额的问题,不少分析师把央行披露数据中的余额,理解成额度余额,认为1000亿的再贷款额度,用了980亿。这个错误的点在于,央行披露表格中的余额,是再贷款科目余额,而非额度余额。对于租赁住房支持再贷款,2023年四季度余额为0,今年一季度余额为20亿,余额的增加,更加说明了,认为央行数据的余额指的是额度余额,本身就是错误的。


图:央行今年一季度和2023年四季度金融工具数据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2丨再贷款的申领模式

其次,我们在认清“再贷款截止到一季度,只使用20亿”的现实基础上,要理解再贷款投放和审批的机制。央行设立“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额度为1000亿元,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季度发放。所谓先贷后借,就是银行先投放租赁收购贷款,然后再向央行申领再贷款。


3丨实际投放租赁贷款规模的简单梳理

从新闻可查的公开信息看,截止到今年一季度,青岛获得18.5亿元贷款支持,济南获得国开行支持4.6亿元,福州获得4.88亿元,天津获得12.88亿元,整体上偏精准投放。而新闻之外,通过调研可以发现,济南在2022年通过城市发展资产运营公司,收购9000套存量房源作为租赁房,在历下区、市中区范围内;高新区、历城区范围内;槐荫区、天桥区范围内,分别收购3000套商品房,分批实施。这部分金额使用贷款金额也有50-70亿水平。


另外,郑州城发的调研信息,从22年开始,郑州城发在收购存量房上,总投入资金约381亿。资金20%-25%是城投自有资金,,其余为银行贷款,因流程等原因使用央行租赁专项计划较少


所以整体上看,再贷款实际已经在一季度覆盖的20亿以外,如果按照最大口径,确实有400亿左右的租赁收购贷款投放


4丨为什么过往1000亿再贷款下发节奏慢、金额小

然而,我们关注的点,不是在于商业银行投放几百亿,毕竟这几百亿对于地产行业总量来说杯水车薪。我们关注的是央行的实际支持,资金落地了多少


本身先发放贷款,再申领再贷款的模式,流程较长,叠加上本身收购条件的限制,确实整个资金落地节奏较慢。而且具体收购贷款的标的项目,特别是2023年1月租赁住房再贷款细则出来之前的收购项目,未必符合央行的要求,可能大量实际投放的租赁收购贷款,并不能获得再贷款支持。


5丨未来3000亿保障房再贷款使用节奏的预判

对于新的保障房3000亿再贷款,央行对于再贷款使用和收储现房的要求,都是将自主决定权充分下放到商业银行,让商业银行“酌情“推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收储贷款的投放和再贷款的申领,节奏不会太快


但是整体使用的比例上,相比于过往租赁住房再贷款1000亿额度仅落地20亿的情况,3000亿的再贷款计划,收购对象明确,仅收购已完工未出售的现房,而且适用区域突破试点城市,可以全国落地,参与银行也包括21家全国性银行,而非原本的仅六大行和国开行。所以可以预计,后续3000亿再贷款的使用效率会有所提高


非常感谢专家!517新政以来,市场上的传闻多,但是我们看到的落地资金少。市场对于二手房销售量的关注多,但是很少再提到新房的景气度继续下行。3000亿再贷款的实际落地,不仅仅在于监管和政策制定者的意愿,更需要考虑银行、地方国资和房地产公司的利益诉求。市场的回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地产行业的改善需要一些“耐心资本”。

本周的嵩山论市到此结束,感谢您的收听,期待下周与您再会。

嵩山论市
这里是王嵩的成果交流平台,专注于利率和债券等固定收益研究 ,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和非标信托融资等领域, 致力于为市场带来更加实用的研究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