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张永红/朱正保教授团队成果,血清高水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降低相关

文摘   科学   2024-04-09 08:27   上海  
导读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在中国脑卒中幸存者中,PSCI的患病率接近81%。PSCI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与卒中后不良的功能结果有关。因此,识别新型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更好地完善PSCI的风险预测和了解PSCI的发病机制。

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对神经元的发育、分化、存活和功能维持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参与大脑发育和记忆形成过程。既往研究表明,BDNF水平降低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和不良预后风险增加相关。然而,很少有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血清BDNF与卒中后认知能力下降的关系,并且这些已有的研究都来自于单中心的小样本研究,没有充分考虑PSCI的一些重要混杂因素(如炎症生物标志物、APOEε4基因)。因此,血清BDNF水平与PSCI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2024年1月18日,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张永红、朱正保教授团队在美国心脏协会(AHA)《Stroke》(IF=8.30)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High-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Risk of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旨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3个月时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关系。这项多中心研究是基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试验(CATIS)所开展的一项认知子队列。




研究思路&方案





本研究一共纳入了593名CATIS 试验的研究对象,在基线时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的数据,并采集血液样本。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BDNF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3个月时的认知功能。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定义为MMSE评分<27或MoCA评分<25。在数据分析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基线时血清BDNF水平与3个月时PSCI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95% CI);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探讨血清BDNF水平与PSCI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来评估血清BDNF水平对PSCI的风险重分类能力。


主要内容&结果



1. 基线特征


大多数基线特征在纳入本研究和未纳入本研究的患者之间是平衡的,表明纳入本研究的593名研究对象基本上代表了CATIS试验的所有研究对象(表1)。与BDNF水平较低的研究对象相比,BDNF水平较高的研究对象往往更年轻,饮酒者较多,舒张压、体重指数和血小板计数较高,有中风家族史的患者较多,NIHSS评分较低,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较低(表2)。


2. 血清BDNF水平与PSCI的关系


在对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APOEε4等重要的预后因素进行校正后,与BDNF水平最低三分位组的研究对象相比,最高三分位组的研究对象3个月时发生PSCI的风险显著降低(MMSE评分<27: OR=0.60, 95% CI=0.39-0.94, P=0.024; MoCA评分<25: OR=0.50, 95% CI=0.31-0.80, P=0.004;表3)。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BDNF与PSCI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血清BDNF水平越高,PSCI严重程度越低(MMSE评分<27: OR=0.60, 95% CI=0.40-0.90, P=0.013; MoCA评分<25: OR=0.54, 95% CI=0.36-0.80, P=0.002;表3)。

多因素调整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显示,血清BDNF水平与3个月时PSCI发生风险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随着BDNF水平的升高,PSCI的发生风险逐步降低(MMSE评分<27: 线性趋势检验P值=0.010; MoCA评分<25: 线性趋势检验P值=0.003;图2)。


3. 亚组分析


在大多数亚组中,我们发现高血清BDNF水平与PSCI发生风险的降低相关,并且血清BDNF水平与所有亚组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交互作用P值均>0.05;表S5)。


4. BDNF对PSCI的预测价值


团队进一步评估了血清BDNF水平对于PSCI的预测效能。如表4所示,血清BDNF水平可以显著改善传统危险因素对3个月时PSCI发生风险的预测效能(MMSE评分<27: NRI=27.46%, P=0.001, IDI=1.02%, P=0.015; MoCA评分<25: NRI=27.04%, P=0.002, IDI=1.23%, P=0.014)。


结论与展望


1)本研究基于多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入院时BDNF水平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3个月时发生PSCI的风险显著降低。血清BDNF水平与PSCI发生风险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血清BDNF水平与PSCI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血清BDNF水平可以显著改善传统危险因素对PSCI发生风险的预测能力,表明血清BDNF可能是PSCI有价值的预测生物标志物。

2)该研究通过阐明血清BDNF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为血清BDNF作为PSCI的预测生物标志物提供重要的流行病学证据,有助于深入理解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的生物学机制,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药靶点和临床干预提供新思路。

团队介绍


张永红,曾任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现任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老年病预防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与临床转化,在该领域,已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课题。在JAMA、Neurology、Annals of Neurology、Stroke和Hypertension 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朱正保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Tulane University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8篇,代表性论文包括Stroke(7篇)、Neurology(2篇)、Annals of Neurology、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等。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博士计划项目、苏州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荣获2021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三)、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二)。


【Genome Med】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徐运教授团队成果,首次报道缺血性脑卒中单细胞和空间信息揭示细胞亚群以及空间功能特征


【Brain Behav Immun】炎症及其与犬尿氨酸代谢通路与精神分裂症电休克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Aging cell】浙江大学刘足云团队成果,多组学联合分析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和衰老时钟的关键基因


【Eur Heart J】大样本队列GWAS发现心脏病新基因位点和构建多基因风险模型


【Nat Commun】武汉大学缪小平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重新定义左心室表型,结合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确定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基础和病因


【Clinical Epigenetics】苏州大学张永红/彭浩团队全表观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新基因


【Genes & Diseases】抑郁障碍诊断的血浆标志物:小胶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囊泡中维生素D结合蛋白



Driving innovation for better life

循证转化医学
精准医学和健康行业专业服务媒体:加速科学研究循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人民健康生活,造福人类生命健康。为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涵盖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工具;为患者和人民遴选全球可靠稳定的产品和技术;为企业家和厂商提供优质的流量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