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四十六
在哈密瓜的故乡
我们在南疆游览,原来计划是到轮台看过胡杨林森林公园,就已经完成。但对新疆的恋恋不舍,让我们临时增加了上次路过但没有停留的哈密,作为这次告别新疆的最后一站。
10月14日夜在库车乘坐T270次特快,15日上午10点零3分到达哈密,入住车站附近的新华宾馆。
住下后,我们前往哈密博物馆参观,在那里了解哈密的历史,了解哈密瓜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千百年来新疆哈密以哈密瓜为纽带与内地密切交往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间的和睦相亲。
三百年前,哈密瓜因哈密而得名;
三百年后,哈密因哈密瓜而闻名全国,闻名于世。
哈密作为哈密瓜栽培的发源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698年哈密瓜被清朝皇帝康熙赐名并作为御用贡瓜。历史上的哈密,曾培育出三百多个哈密瓜品种,造就了丰富的哈密瓜文化。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年轻的地级市,哈密被称为"甜蜜之都"。
哈密,以哈密瓜为依托,将继续深入发掘哈密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耕哈密瓜种植技艺,全面创新持续浇灌哈密瓜这一甜蜜的事业。
今天的哈密瓜,是"瓜乡哈密"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四十七
游览哈密回王府
▲王爷台上的回王府一侧
从博物馆出来,进入博物馆对面的哈密回王府参观。
哈密回王府,位于哈密市环城路以南,占地面积60亩,在历史上有"西域小故宫"之称,是历史上有名的西域府邸。
回王府建筑群,是一世回王进京朝觐,京城故宫的雄伟奢华深深吸引了他,返回时,他从京城请来了汉族工匠,在原蒙古王府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回王府建筑群,历史上共有房屋800多间,大小门楼共九重。融合了满、汉、维、蒙等各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一座典型的宫廷建筑。
现在回王府的主要景点有:回王大殿、寝宫等二十多座独特建筑。
回王府,一进门左侧的一座四合院,每座房子里,展览的是一个个回王的历史故事。这几个历史故事串了起来,从几个不同侧面诠释了回王精彩的一生。
在回王府的深宅大院里栽种的棵棵桑树,根深叶茂, 为这个院落增添了靓丽的风采。
王爷台,是回王府里,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今日回王府景区最重要的风景。登上王爷台,才知道王爷府不在地上,而在天上。登上王爷台,眼前一亮,真正的王爷府原来在这里。登上王爷台,发现这里据地面十米以上,有一个宽大的广场,广场南北各有一门清代的铸铁大炮安卧在炮台上,这不仅是一座王府,还是一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要塞。这里既有回王办公议事的大殿,也是回王安歇的寝楼,说它是西域的小故宫名符其实。
四十八
仰望天下雄关
▲嘉峪关城楼
202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我们在嘉峪关南站下车,乘坐10路公交21站进入嘉峪关市区。给我的观感,嘉峪关的市容整洁,道路宽敞,是一座温馨而漂亮的西部城市。这里离西边的玉门关不远,离东边的古凉州即武威也不远,很自然地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到了嘉峪关,看到了嘉峪关市,一点儿也没有王之涣笔下的那种苍凉之感。
我们在体育馆下车,在富强市场转9路公交,直奔国家AAAAA景区——嘉峪关而去。车还没到站,透过车窗,“嘉峪关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的红色大字已经出现在眼前。
我们下了车,拉着行李箱,向着嘉峪关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走去。
服务中心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与国内现代化的高铁站相比毫不逊色,这是一般旅游景区服务中心所不能比拟的。
通往售票处的路上,游客络绎不绝 ,打着三角旗的旅游团队有的正在离去,有的正源源不断地拥入。尽管已经是下午五时,嘉峪关景区竟还有这般盛景,实在令人震撼。
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不用购观光票和景区交通车票。我在游客服务台存放好行李,索要了一张纪念卷,就去坐游览景区的交通车了。交通车周转很快,坐满一辆开走一辆。前一辆车刚走,我第一个坐上了后一辆车。眨眼的时间,车就坐满了。交通车向着嘉峪关景区方向驶去。大约十分钟的功夫,交通车就在景区外停了下来。
下了车,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明代开国将军冯胜的铜像,骑着战马威风凛凛地屹立在九眼泉边。
走过九眼泉,向右拐过一个弯,嘉峪关东门外高大雄伟的东闸门出现在我的面前。
东闸门外是一个缓缓向上的斜坡。斜坡末端,横亘着一块巨大的玉石,玉石之上红色的字体十分醒目,走近一看,石上自右而左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我踏上斜坡走向东闸门,向上仰望,那闸门高大巍峨,威严而有气派。门洞高4.2米,宽3.8米,深10.6米,用石条和砖垒砌而成,墙壁上嵌有36根方木支柱,门顶搭有方木棚架。门上建有闸门楼,红漆明柱,顶盖灰瓦,为硬山顶式建筑。公元1981年景区对东闸门进行一次维修,更换了闸门立柱。
走进闸门,只见两扇大门宽阔高纵,完全用铁皮包裹,其厚度,我伸开手掌量了一下,足有十五六厘米。足下踩踏着的是厚重的楼门地石,一块衔接着一块,一直从楼门的这头平铺到那头。那地石,经过沧桑岁月的消磨,虽然多数已经向下凹去,但没有一块破损。这么多年来,多少人从这里踏过,多少人的脚印留在了嘉峪关岁月的长河里啊!
当我走过闸门,前方是一片数百米长的开阔地。右侧高坡之下,约十米高的泥土城墙耸立在眼前。很难想像 ,经过七八百年的风雨剥蚀,那城墙仍然屹立于它的建造者的后辈子孙面前。我们的先人硬是把黄土筑成了铁壁铜墙,即使十石弓的箭矢也奈何不得这黄土城墙。看到这里,不仅让我们为先辈而骄傲,对先辈们肃然起敬,也让今天那些豆腐渣工程的始作俑者们无地自容。
走过几百米的开阔地,来到嘉峪关城楼前。
城楼外面,首先看到的是文昌阁。文昌阁是管理嘉峪关的文官们办公的地方。
走过文昌阁,有一个飞檐走壁、琉璃瓦顶、富丽堂皇的建筑,这是一座武圣关羽的庙堂,“關羽廟”三个端庄浑厚的大字,镌刻在门楼之上。
走进院内,只见大殿正中,是威严的关羽坐像,“公正忠义”四个大字高悬在墙壁之上,一生追随关羽的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立于关羽右侧,他的儿子关胜立于关羽左侧。两边厢房里展出的是关羽生平事迹,关羽的赤兔马则屹立在关羽庙门左侧。
走过关羽庙,就是嘉峪关的内城了。
嘉峪关城分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内城是一个高大、雄伟的正方形城廓。城墙是一色的青砖结构,壁高十米以上。东门与西门一侧,各有一个俑道通往关楼顶上。
城郭之内,坐北朝南,有一座建筑,建筑的门脸上方镌刻着“游击将军府”五个大字。游击将军府是镇守嘉峪关的武将办公的地方。在中国古代治理朝政的都是文官,而在嘉峪关却正好相反,文官受武官节制。所以这里的文昌阁建在关城外面,游击将军府却设在关城之内。
我从东门进入内城,一直走到西门,大约有200米的距离。从西门右侧的甬道登上嘉峪关城墙。
城墙之上,疾风呼呼地吹佛着我的脸庞,头上戴的帽子差点儿被吹掉。我放眼打量一下城上,两边是墙垛,中间是120厘米的通道。城墙外侧的墙垛,每隔五米有一处缺口和一个碗口大的圆孔,缺口之处,那是放箭的地方吧,而那一个个圆孔无疑就是瞭望敌情用的观察孔了。
在城楼之上,我顺时针方向绕内城走了一圈。向西望去,还有一道与内城相连结的外城。外城与内城一样高大雄伟,只是城郭比内城要小。
站在高耸雄伟的嘉峪关城楼之上,眺望远方,视野开阔,一览无余。但我来时,无论是在徒步走向游客服务中心的路上,还是乘坐景区交通车向着景区行驶的路上,竟然连嘉峪关城楼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仿佛是隐身在云雾里似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不解的谜团。
当我走下城楼,从西门走出,立在高坡之上,回望嘉峪关城楼,“嘉峪关”三个金碧辉煌的大字,高悬在城楼之上。黄土色的万里长城从城楼脚下,向着前方蜿蜒而去。
我们的先人,为了社稷的安危与尊严,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安宁,从秦始皇时代起,到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千多年里,陆续修筑了万里长城。秦始皇的时候,长城没有修好,秦王朝就灭亡了。明太祖修筑长城,代代相继,一直修筑了168年,方大功告成。
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万里长城从此起始 ,天下第一雄关,不负胜名。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不可侵犯的尊严,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彰显。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橘树同风,本名张学林,籍贯河南省,1946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汲县,1965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2006年12月退休,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央企中远海运集团职工,退休干部。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燕平
校对:燕平 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