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最新研究:我国首创糖尿病「治愈」新方法!

学术   2024-11-06 19:59   浙江  


10 月内分泌领域发表了不少新的研究发现,现摘选部分内容进行分享。



一、11 年 1 型糖尿病不再需要使用胰岛素!中国首创糖尿病「治愈」新方法


1 型糖尿病是由自身免疫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患者 β 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往往需要终生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近期,我国科学家于 Cell 中报告了首例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CiPSC 胰岛)自体移植于腹直肌前鞘下,功能性治愈 1 型糖尿病的病例。


该患者 25 岁,1 型糖尿病病程 11 年,两次因隐源性肝硬化接受肝移植,因血糖控制不佳接受胰腺移植,但因严重血栓并发症而在移植 1 年后摘除了胰腺移植物。


CiPSC 胰岛自体移植后 75 天开始,患者不再使用胰岛素,血糖控制良好(TIR > 98%,HbA1c 5%),目前已稳定观察 1 年,且无移植相关异常指征。


该研究的结果初步证实 CiPSC 胰岛自体移植安全有效,为实现 1 性糖尿病的功能性治愈提供了新的证据。



二、二甲双胍又添新作用!可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谵妄风险


谵妄是痴呆的前驱表现和危险因素,严重影响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二甲双胍是一种经典降糖药,近年来因多种降糖外的作用比如预防癌症、延缓衰老等等受到关注。


近期,一项发表于 Diabetes Care 的研究,纳入了 66568 例使用二甲双胍和 66568 例不使用二甲双胍的老年人,评估了二甲双胍对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谵妄的预防作用。


结果显示,二甲双胍与谵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不同模型中调整风险比(aHRs)为 0.77~0.81(P 均 < 0.0001)。二甲双胍组的全因死亡风险也显著降低,aHRs 为 0.59~0.62(P 均 < 0.0001)。此外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剂量越高,其保护作用越强



三、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有哪些害处?


注射针头多次使用会导致针尖钝化,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注入,并造成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因此一般建议胰岛素注射针头一次一换。近期,一项发表于 Diabetes Care 的研究,比较了 2 型糖尿病患者重复使用与不重复使用针头对患者的影响。


该研究纳入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器和针头至少 3 次的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对患者进行随机指示,要求其不重复使用针头,或者重复使用针头 5 次。评估患者基线时,以及干预 4、8 和 12 周时的血糖控制、疼痛评分和皮肤并发症(瘀斑、脂肪增生、结节、感染)。


结果显示,重复使用注射器和针头与 2 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增生和结节轻度增加相关,但对血糖控制无短期影响



四、中国糖尿病在过去的 30 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生以及结局也在不断变化。近期,一项发表于 Journal of Diabetes 的调查报告,描述并分析了 1990~2021 年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1990~2021 年间,我国的糖尿病、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率均呈现增长趋势,而糖尿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糖尿病相关 DALYs 呈上升趋势,1 型糖尿病 DALYs 呈下降趋势。


2021 年,中国糖尿病发病人数估计为 400 万例(4003543.82 例),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为 1.17 亿(117288553.93 例);糖尿病死亡人数接近 18 万人(178475.73 人),标化死亡率为 8.98/10 万;糖尿病导致 DALYs 为 11713613.86,年龄标化率为 585.43/10 万,年变化率为 0.57%。


疾病负担的增加可归因于多种因素,包括 BMI 升高、空气污染和饮食习惯等。



五、一周只用打一针的胰岛素,研究又有新进展


Icodec 胰岛素是一种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延续脂肪酸酰化技术,改变氨基酸序列,通过连接子连接脂肪酸侧链,延长作用时间。Icodec 胰岛素的半衰期为 8.2 天,每周皮下注射 1 次,给药 3~4 次后可达到稳态。


近期,一项发表于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的研究,在未使用过胰岛素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较了每周注射一次 icodec 胰岛素与每日注射甘精胰岛素 U100 对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测定的血糖控制指标以及低血糖持续时间的影响。


研究分为起始期(治疗 0~4 周)、试验中期(第 22~26 周)、主要阶段结束(第 48~52 周)、扩展阶段结束(第 74~78 周)和随访(第 78~83 周)五个阶段。CGM 测定的血糖控制指标包括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3.9~10 mmol/L,TIR)、更严格的目标范围内(3.9~7.8 mmol/L,TIIR)低于目标(< 3.9 mmol/L 和 < 3.0 mmo/L,TBR)、高于目标(> 10 mmol/L,TAR)的时间百分比。


研究发现,起始期 icodec 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 U100 组 TIR、TIIR、TBR 以及 TAR 均无显著差别。在试验中期、主要阶段结束和扩展阶段结束期间,icodec 组的 TIR 平均百分比达标(> 70%),但甘精胰岛素 U100 组未达标。


在所有试验阶段中,两治疗组的TBR(< 3.9 mmol/L 和 < 3.0 mmo/L)均达标,总体低血糖发作持续时间相似(中位持续时间 ≤ 35 分钟)。


结果表明,icodec 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 U100 均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在未使用过胰岛素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与甘精胰岛素 U100 相比,icodec 胰岛素未增加单次低血糖发作的持续时间。



六、糖尿病神经病变只知道用甲钴胺?最新研究带来治疗新灵感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 2 型糖尿病的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可为其治疗提供更多潜在靶点。


DN 患者的坐骨神经束病变(LF)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关,近期一项发表于 Diabetes 的研究,利用离体磁共振神经成像、体外成像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方法,对患有 2 型糖尿病以及无 2 型糖尿病的截肢患者的坐骨神经进行了检查,以描述 LF 的结构和分子组成,进而探究 DN 的发病机制。


研究发现,仅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现了病变,表现为明显的结构异常,包括轴突变性、脱髓鞘和血神经屏障(BNB)受损。2 型糖尿病患者未病变的神经束表现出神经保护途径的激活,但 LF 无此反应,反而显示出通过经典途径的补体激活增加。进一步的分析显示,BNB 的破坏促进了肝脏和神经之间的有害器官间通讯。这些发现揭示了 DN 的关键分子机制,并为治疗干预提供了潜在靶点。



七、OGTT 1 小时血糖到底能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新证据来了


此前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应将 OGTT 1 小时血糖作为诊断中间高血糖和 2 型糖尿病的标准。有证据表明,75 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 1 小时血糖(1 h PG)在预测糖尿病方面优于 2 h PG。近期,一项发表于 Diabetes 的研究研究了这一现象背后的胰岛素敏感性和 β 细胞功能的特点。


该研究将非糖尿病的 2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按照 OGTT 结果分为 4 组:


①正常糖耐量(NGT)+ 1 h PG 正常组:1 h PG < 8.6 mmol/L,2 h PG < 7.8 mmol/L;


②NGT + 1 h PG 升高组:1 h PG ≥ 8.6 mmol/L,2 h PG < 7.8 mmol/L;


③糖耐量受损(IGT)+ 1 h PG 正常组:1 h PG < 8.6 mmol/L,2 h PG ≥ 7.8 mmol/L;


④IGT + 1 h PG 升高组:1 h PG ≥ 8.6 mmol/L,2 h PG ≥ 7.8 mmol/L。


并分析各组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情况。


研究发现,与 IGT + 1 h PG 正常者相比,NGT + 1 h PG 升高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无明显区别,但早期项胰岛素分泌较少。NGT + 1 h PG 升高者的处置指数在 0~30 min 和 0~120 min 均低于 IGT + 1 h PG 正常者。结果表明,OGTT 1 h PG 比 2 h PG 对胰岛 β 细胞功能的恶化更加敏感,可更早地识别 2 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八、空腹血糖超过这个值,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获益更加明显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IIT)可以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高糖毒性,恢复胰岛 β 细胞的功能。但是空腹血糖超过多少的患者进行 ITT 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岛 β 细胞功能的效果更加明显呢?近期一项发表于 Diabetes Care 的研究探究了这个问题。


该研究中 108 例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了 3 周的 IIT 治疗,在 IIT 前后进行 OGTT,通过胰岛素分泌敏感性指数-2(ISSI-2)和胰岛素生成指数(IG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估胰岛 β 细胞功能。对于基线空腹血糖从 6.0 mmol/L 到 10.5 mmol/L 的每一个水平,研究者模拟了 IIT 诱导的 β 细胞功能百分比变化在指定血糖水平之上和之下的差异。


研究发现,基线空腹血糖与胰岛 β 细胞功能差异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在基线空腹血糖为 9.3 mmol/L 时,二者的关系曲线出现拐点(如下图),空腹血糖超过 9.3 mmol/L 后曲线斜率增大。此外,在基线空腹血糖超过 9.3 mmol/L 时,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的降低更加明显(如下图)。




投稿:tangshixuan@dxy.cn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Wang S, 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islets under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in a type 1 diabetes patient. Cell. 2024 Sep 20:S0092-8674(24)01022-5. doi: 10.1016/j.cell.2024.09.004.

[2]Sun M, et al. Metformin Use and Risk of Delirium in Older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24 Oct 3:dc241414. doi: 10.2337/dc24-1414.

[3]Berlanda G, et al. Impact of Syringe and Needle Reuse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12-Week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Diabetes Care. 2024 Oct 15:dc240157. doi: 10.2337/dc24-0157.

[4]Deng W, et al. National burden and risk factors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21: Result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J Diabetes. 2024 Oct;16(10):e70012. doi: 10.1111/1753-0407.70012. PMID: 39373380; PMCID: PMC11457207.

[5]Bergenstal RM, et al.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based metrics and the duration of hypoglycaemia events with once-weekly insulin icodec versus once-daily insulin glargine U100 in insulin-naive type 2 diabete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ONWARDS 1.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Nov;12(11):799-810. doi: 10.1016/S2213-8587(24)00220-1.

[6]Schwarz D, et al. Exploring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Features of Sciatic Nerve Lesions in Diabetic Neuropathy: Unveiling Pathogenic Pathways and Targets. Diabetes. 2024 Oct 17:db240493. doi: 10.2337/db24-0493.

[7]Lu J, et al. 1-hour postload glucose is a more sensitive marker of impaired β-cell function than 2-hour postload glucose. Diabetes. 2024 Oct 17:db240652. doi: 10.2337/db24-0652.

[8]Retnakaran R, et al. A Glycemic Threshold Above Which the Improvement of β-Cell Function and Glycemia in Response to Insulin Therapy Is Amplified in Early Type 2 Diabetes: The Reversal of Glucotoxicity. Diabetes Care. 2024 Nov 1;47(11):2017-2023. doi: 10.2337/dc24-1375.

丁香园内分泌时间
丁香园旗下公众号,深度全面分享:内分泌用药经验、病例剖析、指南解读、前沿追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