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发病因素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糖尿病临床表现众多,其中便秘极为常见。便秘的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排便减少(每周排便少于 3 次,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达到 6 个月)、大便干硬。
排便困难可体现为:排便费劲、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部分患者需借助外用工具或药物促进排便[1]。本文就来探讨糖尿病所致便秘之成因及应对策略。
1
高血糖及脱水状态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综合征,其主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下降。然而,糖尿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严重的脱水现象,这与体内血糖浓度密切相关。
血糖越高,脱水程度愈加严重,严重情况下可因感染等应激状态诱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2]。
其次高血糖会造成肠黏膜上皮细胞受到损害,故而会造成大肠脱水现象出现,也会诱发患者出现便秘[3]。
应对措施:
使用加强血糖监测、积极控制血糖,予以补液、多加饮水,是降低高血糖脱水导致便秘最有效的方法,普通人日常推荐饮水量多在 1700~2000mL,推荐糖尿病患者饮水量在 2500mL 左右。
2
药物因素
现如今各种新型降糖药物不断涌现,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受体抑制剂(SGLT-2i)、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RA)。但不少传统基础型降糖药物在稳定血糖这方面不可或缺。
常见可能引起消化道反应的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GLP-1RA(参见表 1)[3]。
表 1 常见可引起消化道反应的降糖药物[2]
应对措施:
这部分患者多因药物性因素所引发的便秘,其处理方式相对简易。在专科医师的专业建议下,调整降糖方案至合理水平即可。然而必须强调,患者不应受到他人意见影响,擅自调整降糖方案,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困扰与风险。患者应保持理性与谨慎态度,遵循医师指导。
3
膳食因素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降糖过程中,往往在遵循膳食因素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困难。部分患者对糖尿病饮食的理解存在误区,在日常食物选择上,易走向极端,例如素食主义和严重挑食等[5]。
长期多种微量元素的影响下,易出现便秘现象。
应对措施:糖尿病患者饮食上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我国糖尿病食养指南的原则推荐[6]:
1) 食物多样性,养成和建立合理的膳食习惯;
2) 能量适宜,控制体重;
3)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
4) 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5) 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6) 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物材质;
7) 规律进餐,合理进餐,保持餐后血糖稳定;
8) 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4
精神、心理因素
患者在长期的血糖调控过程中,随着对糖尿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对病程进展及低血糖风险的理解亦愈发清晰。对并发症和低血糖的出现充斥着焦虑、恐惧的情绪。长期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易导致肠易激综合症(IBS)的出现。
目前,关于发病率的研究已有报道:印度为 58.0%,中国为 25.0~64.0%,韩国为 14.0%[7]。在我国,IBS(肠易激综合症)被划分为四类: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定型[8]。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者将 IBS 定义为便秘或腹泻主导的肠道模式,而非仅以频率作为判断 IBS 的标准。
焦虑、抑郁及恐惧等负面心理因素可能导致机体应激反应,干扰脑-肠轴的正常互动。进而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及自主神经系统(ANS)引发肠道生理功能失调,从而产生一系列下消化道症状。此外,IBS 与精神症状之间存在较为直接的关联[9]。
应对措施:
IBS 患者相较于一般人群,更易遭受焦虑与抑郁的困扰[6]。焦虑会同会继续加重糖尿病的病情,进入恶性循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充分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以减轻他们对疾病的担忧。药物选择上可考虑予以药物对症治疗。
优化粪便状况:采取渗透性泻剂作为治疗方案。聚乙二醇的应用能有效提升 IBS 患者的排便频率。然而,乳果糖的使用可能加剧 IBS 患者的腹痛与腹胀症状[8]。
5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一直是糖尿病较为严重的晚期神经病变,其包括:
图 2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类型(作者结合文献制作)[11]
患者对糖尿病肠病的认知普遍局限于长期反复的腹泻,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以便秘为首要症状甚至首发的糖尿病肠病同样应引起高度重视。此类病症所引发的健康隐患和不利于生活质量的因素不容忽视[12]。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糖或血糖波动过大),可加速自主神经病变的出现,肠胃蠕动功能也会随之而下降,进而导致大便在肠道中堆积起来无法有效的排出。其次不少老年群体可能存在多种疾病,如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等,导致无法正常活动,日常活动的减少,进一步加重便秘症状[13]。
其次 Rosztóczy 等人通过实施直肠肛门测压及运动功能测定实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直肠肛门区域存在运动障碍,且粪便排出功能受到损害。这些发现提示我们,这种功能障碍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因此,糖尿病合并便秘的情况与神经病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14]。
应对措施:
1) 常用的一系列改善神经病变的药物,如硫辛酸、依帕司他等;
2)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减少对胃肠道影响较大的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GLP-1RA;
3) 部分对症处理,如双歧杆菌与乳果糖的联合应用,旨在实现增强肠道蠕动、加速乳酸代谢,同时提升患者食欲。在治疗老年 2 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患者过程中,这种联合应用展现出积极的效果[15];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定时排便、合理规划饮食等[16];抬臀运动有助于推动了胃肠道的蠕动,提升腹肌及肛门括约肌的节律性运动和收缩力[15]; 排便操包括按摩腹部、提肛运动也有助于排便[12]。
6
糖尿病患者何时启动药物治疗?应该怎么选择?
便秘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等级。轻度便秘对日常生活无碍,通过整体调整和短期用药即可恢复正常。重度便秘指症状严重且持续,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需依赖药物治疗,且不能停药或药物治疗无效。中度便秘则位于轻度和重度之间[17]。
一般日常轻度便秘严重影响生活,或者中度或重度便秘都可推荐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糖尿病患者可选用容积性、渗透性和刺激性泻药以改善排便状况。在选择泻药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选用适当类型的泻药(参见表 2)。
表 2 糖尿病患者便秘推荐药物[17]
其中,乳果糖在正常剂量下,并不会引发血糖上升。这一现象的产生机制在于,乳果糖在口服后几乎不被人体所吸收,以原状进入结肠,随后遭受肠道菌群的作用而分解与代谢。在 25~50 克(相当于 40~75 毫升)的剂量范畴内,乳果糖能够被完全代谢。若剂量超出此范围,则有一部分以原状排出。
作为一种合成的双糖,乳果糖并不会被分解为单糖,因此具有一定的甜味,但不会被吸收,从而不对血糖产生影响。然而,在血糖控制不利的情况下,运用乳果糖需谨慎,以防止乳酸酸中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