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防控护理专家共识》解读

文摘   2024-11-23 05:56   中国  

一、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识别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危险因素和护理操作相关危险因素。作为护理人员的我们,需要关注导致病人颅内压增高的护理操作。这些操作有体位摆放时头颈部过度扭曲、体位引流、呼吸道不通畅、咳嗽咳痰、振动排痰、叩背和病人情绪激动、便秘、疼痛、尿潴留时。


二、关于生命体征观察的专家共识A级推荐:需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与节律、体温、血氧饱和度呼末二氧化碳分压。这是第一次看见提出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的监测。

三、关于目标颅内压:成人颅内压正常范围为5~15mmHg(5a级,B级推荐),应避免颅内压>20mmHg持续30min以上,或颅内压>25mmHg持续10 min以上,或颅内压>30 mmHg持续5 min以上(2a级,A级推荐)。

四、关于颅内压监测仰卧位时,宜将外耳道作为零基准线;侧卧位时,宜将眉心平面作为零基准线。推荐在测压前、改变体位或中断颅内压监测时对监测仪校零,在监测过程中每1~2h重新校零(5b级,B级推荐)。若颅内压<5mmHg,应观察探头是否脱出、有无脑脊液引流过度、脑脊液漏或脱水药物使用过量的情况(5b级,B级推荐)。

五、关于体位变换:应抬高床头30°,不宜超过45°。和压力性损失预防的要求一致了。

六、关于翻身频次:因翻身时颅内压可能会短暂升高,首次看到“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翻身频次翻身时床头宜保持15°,注意头颈肩处于一直线。临床上,大家容易忽视此要求。

七、关于特殊患者体位变换:合并癫痫持续状态时,宜侧卧且床头抬高30°,做好口鼻腔分泌物护理以免频繁呛咳诱发ICH(5a级,A级推荐);舌后坠、频繁呕吐时,宜保持左右侧卧位或使用型号适宜的口咽通气道,以免加重气道堵塞和脑缺氧(5a级,A级推荐);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在持续颅内压监测条件下,每日135°俯卧8h(2d级,B级推荐);腰椎穿刺术末压超过180 mmH2O(1 mmH2O=0.098 kPa)时,术后建议床头抬高30°,避免因去枕平卧进一步增加颅内压(专家共识,B级推荐)。

这次专家共识明确了腰椎穿刺术后,可以不需去枕平卧的情况,让临床护士的体位管理更加明确,而不是不明白为啥有的需要平卧,有的无需平卧。


八、关于气道管理:推荐气道吸引前采用半定量咳嗽强度评分,评估气道的自我保护能力及咳嗽、咳痰能力(5a级,A级推荐)。

对于气道保护能力评分<3分的ICH患者,宜采用改良深部吸痰方式,即吸痰管前端送入气管插管或到达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后再插入1~2cm

对于气道保护能力评分≥3分的ICH患者,可依据情况进行浅吸引(2c级,B级推荐)。

吸痰前后给予30~60s纯氧吸入,气道吸引持续时间<10s(2b级,B级推荐)。

在实施气管内吸痰、振动排痰、体位引流、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时应尽可能缩短时间(<30 min)(1a级,B级推荐)

九、关于脱水药物的使用:

(1)输注途径的选择  建议经中心静脉或粗大的外周静脉在10~20 min内输入目标剂量甘露醇(5a,A级推荐);经中心静脉输注浓度一般为3.0%的氯化钠溶液,输注速度不可超过650ml/h(5a级,B级推荐);不推荐经颈内静脉建立中心静脉,以免影响颅内静脉回流(1a级,A级推荐)。

第一次看到颈内静脉建立中心静脉置管,会影响颅内静脉回流。所以临床上,对于重症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要避免颈内静脉置管。

(2)输液器的选择  建议使用精密输液器输注甘露醇,以防止甘露醇微小药物结晶输入体内(专家共识,B级推荐)。

(3)输注方式的选择 不推荐采用目视法或划线法输注半量甘露醇,宜使用输注泵系统经中心静脉输注,预设输注总量和速度。如无条件,可采用50ml注射器抽吸弃去多余药液,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不推荐使用输注泵系统经外周静脉输注脱水药物,以免出现药液外渗时,不能被及时发现(专家共识,B级推荐)。

十、关于脑疝的急救:建议由2~3名医护人员协同配合完成脑疝的急救,具体措施见表1。已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患者,可遵医嘱通过脑室外引流来辅助控制颅内压,同时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5a级,A级推荐)。

十一:关于翻身、外出检查时,是否需要夹闭脑室外引流管和腰大池引流管,有了明确的说明:改变体位、外出检查时需夹闭并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引流管最高点应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控制脑脊液引流量和速度,引流量一般不超过500 ml/d,速度<15~20 ml/h(5a级,A级推荐),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脱管、堵管、过度引流、低颅压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5a级,A级推荐)


内容整理来源于:中华护理杂志 2024年第21期

行若如水
分享工作人生经历,进行医学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