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可避免反复穿刺血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据报道外周静脉留置针占所有输液工具使用率的90%以上。然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能会导致静脉炎、感染、外渗和堵管等并发症。静脉炎是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留置针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静脉炎的发生与药物的性质有关。特殊的药物,如胺碘酮,经静脉留置针输注超过48h,有88%的概率会发生静脉炎。严重的静脉炎会造成血管的永久损伤,甚至损伤到肌肉和神经,严重者可能导致皮肤肌肉坏死,甚至截肢。虽然指南明确指出,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酸性碱性等刺激性药物建议使用中心静脉进行输注,但受患者经济、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等因素的影响,中心静脉输注的使用率仍较低。美国静脉治疗协会建议将静脉炎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为了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目前已有较多的研究关注静脉炎的预防,但证据较为分散,不利于临床护士进行运用。本研究系统检索并科学整合现有证据,确定证据推荐等等级,为临床实践改革及证据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3 讨论
3.1 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的干预措施
化疗药物具有特定的毒性及强刺激性,容易引起管壁化学性炎症,即化疗性静脉炎。第1条证据表明将新鲜芦荟削成薄片沿静脉纵向覆盖,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但考虑新鲜芦荟取材和保存不便,制作过程较繁琐,因此列为B级推荐意见。
第3条和第11条证据指出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在应对化疗药物引起的局部外周静脉炎时具有一定疗效。地塞米松可采取软膏形式直接涂抹于皮肤,或使用地塞米松药液浸湿的敷料进行外敷。为预防静脉穿刺点周围皮肤受损,建议在开始滴注化疗药物前的2~3min内使用地塞米松。
第10条证据指出水胶体敷料的成分各异,但均能有效降低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这 类敷料能够及时吸收组织渗液,从而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且水胶体敷料外观透明、弹性良好,便于护士观察静脉穿刺处是否发生红肿,同时患者使用舒适度高,不影响肢体活动。总之,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极易发生外周静脉炎,因此,在输注化疗药物之前进行充分的预处理工作至关重要,同时在输注过程中需进行密切的观察和及时妥当的处理,以有效降低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
3.2 血管活性药物引起外周静脉炎的干预措施
多巴胺、多巴酚酊胺、尼莫地平等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在临床输注过程中易引起局部外周静脉炎。第5、6条证据指出,使用扩血管硝酸甘油贴和非甾体抗炎药物软膏沿相应的血管走向的皮肤表面涂抹,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在使用非甾体药物进行涂抹时,应确保使用足够的用量,并准确掌握涂抹范围。应缓慢涂抹,确保药物均匀分布于患处,并通过按摩促进药物的吸收。若有必要,可在合适的间隔时间后再次进行涂抹。临床上,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物软膏有双氯芬酸、布洛芬等。第3、11条证据指出,地塞米松制剂除了预防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外,针对尼莫地平引起的静脉炎也有特定效果。
3.3 高渗药物引起外周静脉炎的干预措施
高渗性药物是指渗透浓度>360mmol/L 的药物,如甘露醇、肠外营养液、10%的氯化钠、10%的氯化钾、人血白蛋白等。由于其对血管刺激性大,输注速度快,因此患者在静脉输注过程中极易发生外周静脉炎。
第1、5、7条证据指出,芦荟、硝酸甘油贴、七叶甘皂甘钠凝胶均为较方便适用的预防措施。护士可采用硝酸甘油贴敷于血管表面,或者使用七叶甘皂甘钠凝胶沿穿刺静脉向心走行方向外敷。但在使用硝酸甘油贴前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低血容量患者应审慎使用。七叶甘皂甘钠凝胶可在皮肤表面短时间内形成薄膜,此层薄膜可阻止皮肤水分蒸发,作用效果快且维持时间长,因此可快速缓解静脉炎疼痛和皮下水肿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七叶甘皂甘钠凝胶不可应用于皮肤黏膜及破溃皮肤处。
3.4胺碘酮引起外周静脉炎的干预措施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作为在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率高,由于药液呈强酸性,对血管刺激性强,造成静脉炎的情况屡见不鲜。
第9条证据证明,在胺碘酮输注过程中,美清佳软膏涂抹和美皮康超薄新型敷料的联合运用对局部静脉炎有显著效果。护士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输注处皮肤及血管情况,询问患者主诉,必要时在用药开始时,即可预防性使用美清佳软膏和美皮康超薄新型敷料,并定时更换静脉重置外周留置针。
第8条证据指出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在穿刺血管上方使用芝麻油涂抹,并在输注期间第6小时重复此操作,对降低胺碘酮导致的外周静脉炎有一定效果。但由于芝麻油容易引起患者的过敏反应,因此此证据列为B级推荐意见。因芝麻油的特性易导致无菌敷料的脱落,因此护士在使用芝麻油时应特别注意留置针敷料的妥善固定。
3.5 导管固定的重要性
未进行充分固定的外周留置针可能引起药液外渗、导管堵塞,由此极大增加了静脉炎发生的概率。临床上常用的留置针固定与保护材料种类繁多,包括普通敷料、透明敷料、纱布、胶带以及石膏等。
第12、13条证据指出,在使用传统透明敷料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思乐扣等导管固定装置或者绷带固定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导管的移动,防止导管脱出。临床护士在穿刺留置针后,应第一时间将导管进行妥善固定,并叮嘱患者导管固定的重要性。
4 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外周静脉炎局部干预措施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中预防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提供有效的循 证 依 据。但 是 通 过 对 相 关 研 究 的 回 顾 发现,预防外周静脉炎的证据主要为系统性评价,尚未发布指南,缺乏高级别、高质量证据,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对原始研究进行整合,形成更高级别的证据。另外,国内应用循证方法将该类证据应用于临床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将来可丰富相关干预研究,将高质量的证据进行临床转化,并充分结合患者的自身意愿和文化差异,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点的决策。
来源于:林璐琪 中国临床护理2024年5月第16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