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中长导管是一种介于短套管与中长导管之 间,长度为6~15cm,留置时间一般为1~4周的外周 静脉通路装置,通过直接穿刺技术将导管置于前 臂或上臂浅静脉,或采用超声辅助技术将导管置于 深静脉,其尖端不超过腋窝。迷你中长导管与短 套管、中长导管相比,具有置管成功率高、侵入性小、 留置时间适宜、置管及维护费用低等优势(5-61。但研 究显示,迷你中长导管留置与维护不当会导致感 染、血栓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增加患者不适和住院费 用。因此,规范留置与维护迷你中长导管至关重要。
2021年Qin等[3]发表了用于成人和儿童静脉通路的 长外周导管的系统评价提及了穿刺部位和置管方 式,2021年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travenousNurses Society,INS)网站发布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 涉及了评估、导管留置和维护的措施,2023年世界血 管通路大会达成的“欧洲关于外周静脉通路设备正 确适应证和使用的建议”也包含了导管适应证与 禁忌证和拔管指征的内容。然而相关证据较为分散, 对临床实践缺乏系统、全面的指导,且我国迷你中 长导管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缺乏针对迷你中长导 管的指南、专家共识或证据总结。因此,本研究对迷 你中长导管留置与维护的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临 床规范和安全使用迷你中长导管提供循证依据。
3.1、临床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明确迷你中长导管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1~2条证据总结了迷你中长导管的适应证和 禁忌证,2条证据等级均为1级,建议医护人员掌握迷 你中长导管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充分评估患者的静 脉情况、治疗时长、治疗方案。目前,迷你中长导管适 合的预期治疗时长尚不一致。2021年INS发布的“输 液治疗实践标准”中,指出预计治疗时长为>15d的 成人住院患者,外周血管可耐受治疗,在患者血管条 件、意愿和当地医疗机构支持的情况下,迷你中长导 管较为适用。但世界血管通路大会达成的国际共识,提出迷你中长导管适合治疗时长为1~4周的患者。
研究表明,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迷你中长导管的 最长留置时间为4周。按照证据总结的合并原则,因 此本篇证据总结引用国际共识推荐的预期治疗时 长。另外,理想的经外周静脉治疗只能输注等渗且接 近生理pH值的药物或溶液,避免经外周静脉输注高 渗性、强酸强碱类、发疱剂、刺激性药物等,包括万古 霉素、抗肿瘤药物、肠外营养,以减轻血管内皮损 伤。为使临床医护人员明确迷你中长导管的适用范 围,推荐加强迷你中长导管临床应用范围培训,确保 安全使用 。
3.2 制订统一规范的迷你中长导管置管流程,并加 强质量控制
第3~8条证据总结了导管选择、穿刺部位选择、 穿刺方法、导管置人技术等导管留置的相关内容,证 据来源于多篇高质量的指南和系统评价,证据等级 较高,对临床留置迷你中长导管有重要指导意义。建 议制订规范的置管流程,从而规范临床医护人员的 操作行为和习惯。在导管材质选择方面,研究显 示,特氟龙、硅树脂橡胶、聚氨酯材质的导管可降低微生物吸附,从而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在国内特氟龙材 质的静脉输液导管临床应用极 少,以硅胶和聚氨酯材质为主,建 议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治疗方案、 药物种类,必要时在静脉治疗专科 护士指导下选择不同材质的导管。
另外,在穿刺部位选择上,Bahl 等[25]研究结果显示,与头静脉和 静脉相比,贵要静脉的静脉炎发 生率较低且避免了误入肱动脉的风险,因此推荐贵要静脉是穿刺的首选部位。虽然已有证据[21]支持可暂时在存在运动或感觉障碍的肢体 置管,但证据等级较低,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研究 来证明其可操作性。临床上对迷你中长导管穿刺方 法无统一规范,盲穿穿刺和可视化技术引导下穿刺 并存,且无明确的指导方案。但研究[26]证实,超声辅 助置人迷你中长导管可减少因导管-血管比率较大 而导致置管失败(当导管-血管比≥65%时),提高了 穿刺成功率。同时研究[27]显示,使用血管可视化技术 避免了不必要的中心静脉置管及其潜在并发症。因 此,建议对于肉眼无法看到或触及的深静脉,可使用 血管可视化技术辅助置管,与国外指南[4.21-21和临床 研究28]一致。此外,一项前瞻性研究29]表明,ANTT是 一种具体而全面的置人血管通路装置的无菌技术,能 够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感染发生。因此证据[4.20]强调,穿 刺时严格遵循ANTT或外科ANTT原则,包括手卫生、 使用无菌防护物品等,以提供最大无菌屏障。目前,临 床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迷你中长导管置流程,可结合 最佳证据,综合患者和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订迷你 中长导管置管流程。
导管维护贯穿整个导管“生命周期”。第9~15条 证据总结了导管维护相关内容,包括定期评估输注 系统、敷料选择与更换、皮肤消毒溶液使用、血管通 路装置固定、穿刺部位保护、无针输液接头维护等, 虽然证据等级不一致,但均来源于高质量文献,对临床维护迷你中长导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证据建议 需要定期评估输注系统,但目前对最佳评估时间仍 存在争议。2篇指南[19-201提出,医护人员应至少每日 评估1次迷你中长导管,观察导管功能、置管部位及 全身有无导管相关并发症。而“输液治疗实践标准”[4]建议至少每4h评估1次,特殊患者(如危重、镇静或 有认知障碍患者)要每1~2h评估1次。建议医护人员应用证据时应结合临床情境确定最佳评估时间。另外,每日评估迷你中长导管穿刺点,有助于确定合 适的敷料更换时间,当敷料潮湿、松动、污染、卷边后 或敷料下皮肤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更换时, 根据ANTT原则,需佩戴无菌手套[4.30-31]。在皮肤消毒 溶液选择方面,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32]显示,与 聚维酮碘溶液相比,氯己定乙醇溶液对预防短期导 管相关感染更有效。因此,建议皮肤消毒时首选氯已 定乙醇溶液,若存在氯已定使用禁忌证也可选择聚 维酮碘溶液、70%的乙醇溶液或改变消毒溶液浓度。此外,当前临床对无针输液接头消毒和更换的规定 存在差异,消毒时间、消毒溶液、消毒方法和更换频 率有可参考的推荐内容[33],但尚无最佳证据。建议 根据现有证据细化无针输液接头维护标准,并深入 研究无针输液接头消毒和更换频次等内容。
3.4 把握迷你中长导管拔除最佳时机,做好拔除后 监测
第16~20条证据总结了拔除迷你中长导管的相 关内容,部分证据来源于专家共识的整合,证据等级 较低,仍需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建议临床医护人 员密切监测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导 管类型、留置时间、并发症等因素对留置迷你中长导 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尽早拔除患者不再需要的导 管。迷你中长导管的最佳留置时长尚不明确。多数 证据[4.20]不推荐常规更换迷你中长导管。建议根据治 疗计划并参考医疗机构规定与产品使用说明,确定 导管留置时长,如留置期间出现导管相关并发症(如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立即拔除导管。另外,推荐 由具有执业资质的医护人员拔除导管,并及时评估 导管的完整性,对导管所在整条静脉进行超声检查, 以排除血栓的存在[2.4,15]。一项关于迷你中长导管并 发症的系统评价[34]显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为0.3%,且大多数发生在ICU。指南[4]指出,由于可能 会检测出微生物定植假阳性,导致抗感染药物的不 当使用,因此在导管拔除后,除非怀疑患者有导管相 关血流感染,否则不建议常规采集导管尖端进行培养。此外,对使用迷你中长导管患者的护理需持续到拔 除导管后一段时间。研究[35]表明,输液后静脉炎通 常发生在导管拔除后48h内,发生率为0~22.9%。因 此建议临床拔除迷你中长导管后,对穿刺部位进行 48h监测或在出院时,由医护人员为患者或其家属 进行有关输液后静脉炎的健康教育,讲解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及应对处理措施,必要时可寻求医疗机 构专业人员的帮助。
4 小结
本研究基于循证方法,总结了关于迷你中长导管
留置与维护的最佳证据,包括迷你中长导管适应证与
禁忌证、导管留置、导管维护以及导管拔除4个主题,
共20条证据,为临床应用迷你中长导管提供了循证依
据。由于纳人的证据大多为国外文献,考虑到种族、观
念、地域文化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差异,未来需
要建立统一的实践规范,为迷你中长导管的留置与维
护提供科学和规范的指导。迷你中长导管因其特有
的优势,在国内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建议医护人员结
合医疗机构要求、科室特点、证据应用中的促进和阻
碍因素以及患者意愿等,将高质量证据转化到临床实
践,提高应用迷你中长导管患者的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