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前两天说,最近一段时间多写点正能量的事。
但今天实在忍不住,想简单聊聊罐车化工油食用油混装这个事。
我原本以为,这种涉及大家切身利益的事,舆论肯定是一边倒。
更何况,连央视网都下场评论了,说两种油混装这种事“形同投毒”,而干出这种混蛋事的中字头企业,是无德、无责任心。
但是,还有人觉得,批评中储粮,就是在抹黑国企,是在带节奏。
我的天呐,国企的名誉,难道比消费者的健康还重要?
而且,要是中储粮真没责任,它犯得着那么紧张,发一个“引以为戒”的八股文公告登出来吗?
不可否认,新京报的这次报道,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没能及时查清楚食用油的去向。
但这是可以体谅的,因为像这种跨越好几个省的调查新闻,很难把整个事件一次性地报道出来。
如果非得要求记者们,必须把所有细节都做到位,才能把报道发出来,当一个完美的记者,这就等于变相的封口。
能顶着压力,把这个事捅出来,就很了不起了。
别忘了,新京报披露这件事以后,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几乎没有其他媒体跟进,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责任的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没吭声,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好在食安办已经表态,要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
但从目前已有的迹象看,对这件事的处理结果,大家还是要保持一个平常心态,不要过于激动。
下面我说说我的一些判断依据。
首先,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时间线。
新京报的报道是7月2号发出来的。
而中储粮的回应是到7月6号才给出的,而且全文没有一句道歉,也还没有给出明确的调查结果。
只是说,公司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这句话大有讲究。
这像不像在跟上级说,哎呀领导,这次我给您惹麻烦了,放心,我保证,下次不会再出事了。
为什么中储粮的回应,是这个画风呢?
这就得聊聊我要说的第二点,也就是中储粮这家公司的特别之处了。
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咱们国家的粮食是统购统销的。
随着市场化的到来,这套体系只能放弃,改为由国家粮食储备局负责政策宏观调控、粮食战略储备。
但这种政企不分的架构,存在很多弊端,慢慢难以维系。
到了1999年,国家粮食储备局进行政企分离改革,一分为二。
分拆出来的国家粮食局负责政策宏观调控,中储粮集团则负责调运、轮换、仓储管理、进出口等。
虽然中储粮名义上是个公司,但它的业务是“买原粮、卖原粮”。
也就是说,这种业务压根就不是用来满足市场需求的,而是用来完成任务的。
所以高层对中储粮主要考核指标是粮宜存率、轮换完成情况等,根本不指望它能盈利。
为此中储粮还享有政策性补贴和各种政策优惠。
但是,你有你的计划,而中储粮另有计划。
2008年,中储粮负责人在发表《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发挥“三个维护”作用》一文。
文章指出:“中央储备粮如果局限于储备环节,维持‘买原粮、卖原粮’的现状,其结果要么就是被其他市场主体利用或钳制,要么就是被边缘化,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各方基本没有表态,等于默许了中储粮进军食品加工行业。
因此,这才有中储粮从事食用油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事。
与此同时,舆论场上也开始流传中储粮“勇斗国际四大粮商,保卫中国粮食安全”的传奇故事。
有意思的是,因为中储粮名义上还是一家专注于粮食保存、流通的政策性企业,因而可以免于工商、税务、卫生等外部直接监管。
对它的监管,只有来自上级和粮食局的内部监管。
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它的回应里,没有对消费者的道歉,只有“引以为戒”的表态。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咱们得回头看看新京报的那篇最初报道,看看它耗费了多大的精力。
在新京报的那篇报道里,清楚地写下了整个调查过程的时间、地点脉络:
5月16日,一辆车牌号为冀E**65Z的罐车从宁东煤制油厂区出发……新京报记者假借咨询行情与司机攀谈;
5月20日下午,这辆罐车重新发动,在傍晚时分行驶到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
5月24日,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一处停车场内,一辆车牌号为冀E**76W的罐车,也在等待运输食用油;
6月7日,一辆等待进厂运输食用油的罐车,罐体外侧喷涂的介质信息被一张白纸遮盖住,司机重新张贴了一张写有“食用油”字样的纸条……
也就是说新京报的记者,最少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揭露了这个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
这意味着,联合调查组想把整个行业的乱象进行一番彻查,要耗费的资源,就不会比新京报少。
考虑到,现在各地都在过紧日子……
以及早在2005年,广西南宁的《南国早报》就曝光过这件事;
到了2015年,湖南电视台也做过几乎一模一样的报道;
这就意味着,这个乱象不是最近一两年才有,而是最少二十年的行业潜规则。
那想彻底整顿,就不是严惩几个责任人能解决的。
更何况,如果想杜绝此类事件,就得好好设计一套防范流程,还要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专业检测人员。
这么折腾下来,所需要的资源绝对不是小数。
所以,我最担心的情况是,这件事的走向会是这样:
在处理通报上,被记者拍到的那几辆罐车都被追责,涉事的那几车食用油也被全部封存销毁,相关企业的负责人也被查办;
而其他车辆存不存在这种情况只字不提,或者用“有待进一步调查”这样的话一笔带过。
然后各地痛定思痛,开始严查。
就像去年这个时候,齐齐哈尔市体育馆坍塌事故后,各地开始严查体育馆施工质量。
而所谓的安全检查,变成了一大帮人围绕领导前呼后拥的“参观”,到处强调、指出、要求,然后照片、报道一大堆。
结果没过几个月,又出了体育馆坍塌事故。
当然,我真诚的希望,最后调查组能用让大家服气的处理结果,狠狠地打我的脸。
越疼越好。